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要研究岷江上游的生态状况和经济状况,针对岷江上游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具体要求,详细分析在岷江上游合适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影响因素,包括岷江上游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劳动主体因素等,并对建立农业生产组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解决和优化措施,以提高岷江上游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推动岷江地区农业的发展,优化农民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处于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带,长期以来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的肆意破坏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发展该地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将生态产业的发展作为其经济建设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岷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情况等分析,为岷江上游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处于我国自然生态脆弱带,长期以来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的肆意破坏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发展该地区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其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将生态产业的发展作为其经济建设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岷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岷江上游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情况等分析,为岷江上游生态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若干参考。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有关生态脆弱区的相关文献,概述了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介绍了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及判断生态安全状况的标准,当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时,认为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安全状态,反之,则反是。根据岷江上游5县的相关数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计算了岷江上游区域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地区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安全状态,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并未超出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经济、社会发展是可持续的;化石能源地、建成地和耕地的生态需求大于供给,生态足迹分量出现了赤字,其中耕地赤字相对最大,处于超载状态;从国家尺度看,岷江上游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但在全球尺度上,其处于可持续状态;岷江上游资源利用比较粗放,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其经济发展是以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5.
赵永华  刘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08-3511
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截至20世纪末,岷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直线下降,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侵蚀强度增强,养分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干旱河谷面积不断扩大,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强度与破坏性也有所增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以保证岷江下游、成都平原及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鲍文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1):162-165
岷江上游干湿季节分明,在局地焚风效应的影响下,还出现干早河谷的隐域性分异现象.农业也呈现立体分布格局.对岷江上游干旱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潜在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以集约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干早河谷生态农业区、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采用科学整地方式,构建生态农业推广技术保障体系和合理规划居民用地的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农业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7.
岷江的河谷气候导致岷江上游的干湿季节比较分明,属于干旱型气候,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本文中,笔者对岷江的河谷气候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利用岷江地区的河谷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以期对在该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岷江的河谷气候导致岷江上游的干湿季节比较分明,属于干旱型气候,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本文中,笔者对岷江的河谷气候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利用岷江地区的河谷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以期对在该地区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情特殊,生态位势重要.本研究选取岷江上游具有示范性、代表性的杂谷脑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在经典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影响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计算出社会经济系数为1.508,对该区域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修正.得到研究区农业综合生产潜力小麦为8474.7 kg/hm2,玉米为16148.55 kg/hm2,为定量评估杂谷脑河流域的农业资源利用程度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并在农业综合生产潜力的基础上,估算杂谷脑河流域的土地资源可承载54330人,为揭示当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调控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动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评估1999年以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1999~2009年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减少38.44%,而草地增长70.30%,林地增长53.20%;不同海拔耕地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海拔2 001~3 000m退耕较多,占退耕总量的85%;不同坡度的耕地面积均呈减小趋势,耕地减少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1999~2014年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介于-0.70~1.48,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日益凸显,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岷江上游聚落区具有低阈值粮食流通,高风险粮食危机的显著特征,耕地过度非农化将制约退耕还林还草社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新一轮退耕还林应警惕耕地过度非农化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1.
黔西北位处长江、珠江的中上游,就自然背景而言,其主体为典型的疏林草坡生态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出现土地石漠化、沙化等生态灾变。历史上,生息在这一地区的氐羌系统各民族一直实施农牧混合生计模式,这样的生计模式不仅繁荣了当地的经济,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还为长江、珠江中下游水资源的稳定做出过重要贡献。康熙"改土归流"后的300余年间,随着垦殖面积的扩大,无序的矿业开发,不但没有出现经济的大繁荣,反而诱发了诸种生态灾变,成了当前贵州省结构性贫困和经济性贫穷的重灾区。因此认真总结历史时期黔西北畜牧业衰落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贵州省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部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与恢复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西部山区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农业环境恶化,经济基础薄弱。由于长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注重短期效益行为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锐化等原因,使得西部山区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土地退化较为严重。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使得中国西部山区农业发展适宜走生态农业的道路,调整产业结构,落实水土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才能恢复与重建一个有利于中国西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特别是“四大片”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植被处于逆向演替状态。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它不仅关系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危,而且影响着整个长江干流的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农业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区内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治理的好坏不仅关系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特别是直接影响三峡工程的长久安全运行。国家和重庆市政府一直都比较重视重庆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对重庆市对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进行了分析,认为重庆市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重庆市应抓住机遇,从管理、政策、资金、科研等方面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对面源污染影响及其差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分析了长江上游流域2000—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利用输出系数模型,计算了土地利用引起的面源污染负荷,并从面源污染TN和TP负荷量、负荷强度和不同来源等角度,综合分析得出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面源污染影响及其差异。2000—2006年,长江上游流域耕地面积减少约1.10×104km2,林地面积增加约1.10×104km2,其他土地利用变化很小,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和退耕还林等工程实施效果明显。长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造成的TN和TP负荷量2000年分别为114.14×104t和3.39×104t,2006年分别为111.21×104t和3.31×104t。四川省西北部雅砻江中游流域、大渡河上游流域、岷江上游流域和贵州省北部乌江中游流域,2000—2006年面源TN和TP负荷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6.
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是武威盆地的主要天然屏障。近半个世纪来,在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退化的共同作用下,石羊河下游水质变差、流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严重制约石羊河下游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发掘石羊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认为民勤生态环境治理应以治水为主:(1)结合中国现有政策,加快发展建设石羊河中游地区节水型农业,保证下游的水量,以缓解民勤绿洲农业生产与生态用水的不足;(2)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等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3)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以保证河流流量及河道畅通。希望通过以上方案力争使民勤绿洲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黑河中游农业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追求经济发展而向黑河干流取水量过大导致的黑河下游地区地表水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对该地区社会、经济等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的资料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考虑地表径流随机性特征,构建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的灌溉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并使用层次分析法与线性加权法进行多目标问题求解。结果表明:将优化后的配水方案应用于黑河中游地区,其灌溉用水比实际节约3.358×10~8 m~3,水分生产力提升0.380 kg/m~3,用水费用节省3.89×10~7元,可以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为该地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一个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水资源配置方案,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长江上游鱼类地理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Arcview GIS平台,对长江上游水域的重要经济鱼类、珍稀特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理化因子、生物环境、沿江水工建筑等进行分析,发现水利工程、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为活动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影响明显,致使与之高度相适应的各种鱼类资源衰退,地理分布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汛期稻田水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农业生产与防洪除涝相结合的角度,就保持必要的稻田种植面积和江河汛期稻田水管理进行了探讨,提出利用水稻不同时期的耐涝性,科学地调控稻田蓄水深度,以减轻提排压力和防洪压力,促进本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典型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退耕还林工程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和生态效益监测的重点地区,工程实施面积占到全国退耕面积的33.60%。为了对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定量化监测和评估,对长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生态区划十分必要。方法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范围、年平均降水量、≥10 ℃积温、地貌数据以及中国行政区划,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中叠加分析法,区划得出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区。结果分别选取地貌、水热条件和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功能强度作为3个级别的区划指标,得到1级区域4个,2级区域19个,3级区域31个。结论基于能够表征其特性的多重指标对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范围进行区划,直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实际地理分域规律,为其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奠定基础,便于对相应生态区的生态效益结合其所属的区划指标进行合理的分析,用分区特征来印证生态效益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