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板蓝根和南板蓝根进行显微结构的研究。[方法]应用数码显微技术对市售不同来源的板蓝根和南板蓝根进行了显微结构的比较与分析。[结果]在两者的显微结构上,板蓝根中多见网纹导管、单粒淀粉、复粒淀粉、石细胞;南板蓝根中多见孔纹导管、具细小纹孔的薄壁细胞、单粒淀粉、钟乳体,这表明板蓝根和南板蓝根的显微结构差异显著。[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板蓝根和南板蓝根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于2种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同时也为全面研究板蓝根和南板蓝根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方法学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板蓝根和南板蓝根进行显微结构的研究。[方法]应用数码显微技术对市售不同来源的板蓝根和南板蓝根进行了显微结构的比较与分析。[结果]在两者的显微结构上,板蓝根中多见网纹导管、单粒淀粉、复粒淀粉、石细胞;南板蓝根中多见孔纹导管、具细小纹孔的薄壁细胞、单粒淀粉、钟乳体,这表明板蓝根和南板蓝根的显微结构差异显著。[结论]该研究所建立的板蓝根和南板蓝根显微结构特征可用于2种中药材的质量评价,同时也为全面研究板蓝根和南板蓝根的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方法学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道地药材南板蓝根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何明辉  魏成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30-18731
[目的]对原产于贵州省荔波县的南板蓝根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研究其在不同海拔地区的长势、产量、品质及有效药用成分含量。[方法]选择贵州大学南校区(海拔1050 m)为试验地,试验期间,对试验小区进行定点观察,在南板蓝根植株生长发育期间,观察和记载其生物学特性,成熟采收时测产,对2个试验地南板蓝根的单株鲜重,有效药用成分靛玉红含量进行对比。[结果]引种后的南板蓝根能够成活且正常生长、发育成熟,引种成功。[结论]为规范贵州省道地药材南板蓝根的种植和生产,实现南板蓝根生产的优质、稳定和可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板蓝根一般有南板蓝根和北板蓝根之分。《中国药典》中所载的板蓝根只有十字花科植物的菘蓝又称北板蓝根,以根入药。在华南地区很少种植。而华南地区种植的板蓝根多为爵床科马蓝,又称南板蓝根。菘蓝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90厘米,根细长,白色圆柱形。茎直立,多分枝  相似文献   

5.
板蓝根提取物对林可霉素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南板蓝根提取物对林可霉素注射液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和60%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板蓝根,分别测定板蓝根提取物及林可霉素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微量简化棋盘法,分别测定板蓝根提取物与林可霉素1∶1(V∶V)组合时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并以此来评价其抑菌作用。[结果]南板蓝根提取物与林可霉素均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板蓝根提取物对林可霉素抑制这3种菌的作用分别为相加、相加和协同作用。[结论]南板蓝根提取物对林可霉素注射液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板蓝GAP试验示范基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贵州道地药材南板蓝的GAP试验示范基地,规范其种植和生产,以期为优质、稳定和可控的南板蓝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在GAP原则的指导下,对南板蓝根原产地——荔波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地的环境质量优良,达到了GAP相应条款的要求,适宜南板蓝的种植。  相似文献   

7.
李世杰  陈奕龙  张丹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52-12854
[目的]测定广东不同产地南板蓝根药材中有效成分腺苷的含量。[方法]建立南板蓝根药材中腺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无水甲醇-水(7∶93,V/V);检测波长为260 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结果]在4.65~232.6 ng/ml范围内,腺苷浓度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100.3%,RSD为2.2%(n=6);广东从化市样品中的腺苷含量最高,2种野生品种含量最低。[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南板蓝根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平镉污染对南板蓝根的生长和主要营养元素(N、P、K)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中镉污染程度的增大,南板蓝的生长受阻,单株产量显著降低;南板蓝对主要营养元素(N、P、K)的吸收量均下降,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农村实用技术》2007,(10):37-37
1、南板蓝根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的干燥根茎及根. (1)产地.西南和华南地区. (2)产地加工.夏、秋两季采挖,除去地上茎,洗净、晒干.  相似文献   

10.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中药称板蓝根。本文结合板蓝根的生物学特性,结合栽培生产实际,从板蓝根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1.
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动态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动态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Leica 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对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动态表达进行研究。【结果】Fas在不同发育阶段固始鸡免疫器官内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均不相同,呈波浪样动态变化;Fas表达于固始鸡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不表达于细胞核;Fas表达阳性细胞在固始鸡不同免疫器官内分布位置不同,呈散在或簇团状分布:法氏囊内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靠近上皮细胞的固有膜层内、淋巴小结与淋巴小结之间区域、淋巴小结边缘,淋巴小结内少量淋巴细胞也有Fas表达;胸腺内主要分布于胸腺小叶髓质,极少出现在皮质内;脾脏内主要分布于红髓和边缘区、淋巴小结周围和动脉周围淋巴鞘周围的区域,动脉周围淋巴鞘极少有Fas表达,淋巴小结无Fas表达。FasL在固始鸡免疫器官内的表达与Fas相似,但表达量与Fas相比较少。【结论】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参与了固始鸡免疫器官内淋巴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的凋亡调控,并对免疫器官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质地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明确不同质地土壤(砂壤、中壤、重壤)玉米生育期间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与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池栽方式,以掖单22为材料,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的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玉米播种前,砂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多,重壤中最少;重壤中的酶活性最高,砂壤最低。3种土壤玉米根际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呈抛物线,吐丝期达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吐丝期,3种质地土壤玉米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中壤最多,重壤最少;5种酶活性均表现为中壤最大,砂壤最小。成熟期,玉米根际土壤细菌与放线菌表现为中壤中数量最多,重壤最少,真菌则表现为中壤最多,砂壤最少; 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重壤最高,砂壤最低,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转化酶表现为中壤中活性最高,砂壤最低。【结论】玉米根际生物活性受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和土壤质地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瞬时性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receptor 6, TRPV6)在蛋鸡卵巢、输卵管的膨大部、峡部以及子宫部的表达分布。【方法】本试验采用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TRPV6在蛋鸡不同生殖器官的定性表达,同时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其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在卵巢,TRPV6蛋白主要分布在初级卵泡和次级卵泡。在输卵管的膨大部、峡部以及子宫部,TRPV6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的纤毛上皮细胞游离端(面向管腔),其中子宫部黏膜上皮的基底层也有少量分布。另外,与卵巢组织相比,膨大部和峡部TRPV6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膨大部TRPV6蛋白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子宫部组织TRPV6 mRNA水平低于卵巢,蛋白水平则相反,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RPV6在卵巢、输卵管的膨大部、峡部以及子宫部均有表达,且卵巢和输卵管的子宫部表达量较高,提示TRPV6可能参与卵泡的发育成熟,对蛋鸡输卵管的子宫部Ca2+ 转运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硅酸钠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性质和水稻吸收Cd Pb Zn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d-Pb-Zn复合污染土壤(pH6.02,DTPA-Cd、DTPA-Pb和DTPA-Zn含量分别为3.70、650.6、147.9mg·kg-1)中施用硅酸钠对水稻吸收Cd、Pb和Zn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钠明显提高了分蘖期和成熟期土壤pH值,土壤DTPA-Pb分别降低40.34%~43.26%(分蘖期)、10.99%~18.14%(成熟期),土壤DTPA-Zn分别降低43.91%~58.92%(分蘖期)、4.16%~28.41%(成熟期),分蘖期土壤DTPA-Cd也显著降低,但成熟期土壤有效Cd反高于对照。硅酸钠使糙米Pb、Zn含量分别降低了20%~83%和6%~13%,但使糙米Cd含量增加了16%~145%。转移系数的测定表明,施用硅酸钠使分蘖期从根到茎、成熟期从茎到糙米、叶到糙米Pb的转移系数最多分别降低67%、70%和80%;使分蘖期从根到茎,成熟期从根到茎、叶到糙米Zn的转移系数最多分别降低60%、54.90%和59.38%;但使分蘖期从茎到叶、成熟期从茎到糙米、叶到糙米Cd的转移系数最多分别增加54.14%、64.29%和90.24%。以上结果表明,硅酸钠降低了土壤Pb、Zn的有效性和Pb从根到茎(分蘖期)、从茎和叶到糙米(成熟期)的转移及Zn从根到茎(分蘖期)、从根到茎成熟期和从叶到糙米(成熟期)的转移,但提高了成熟期土壤Cd的有效性,促进了Cd从茎到叶(分蘖期)、从茎和叶到糙米(成熟期)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西北东部降水变化特征,为应对气候贫困实施扶贫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61—2010年中国西北东部81站降水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相关系数、相对变率、Mann-Kendall等方法,对西北东部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来,年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东部边界附近、甘肃岷县—临洮—华家岭、宁夏固原一带,增加区在德令哈—都兰—托勒区域;春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中东部、南部,增加区在青海中东部、西南部;夏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河西走廊西端,增加区在青海中西部、北部、陕西南部;秋季降水量显著减少区在陕西南部、宁夏中南部、甘肃东南部,增加区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冬季降水量(除个别站点外)均为增加趋势.季节降水量的相对变率与年的分布类似,高值区在青海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低值区在祁连山区及青海南部、陕西南部.1961—2010年秋、冬季降水量发生突变,判断可能的突变点分别是1975年、1986年.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白花前胡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田调查和室内化学分析方法,研究白花前胡不同生育期叶片、茎和根的大量元素(氮、磷和钾)和中量元素(钙、镁和硫)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白花前胡叶片、茎和根中各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变化,氮含量在苗期为叶茎根,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为叶根茎;磷的含量在苗期、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均为叶根茎;钾含量在苗期和采收期均为茎叶根,而在营养生长期为叶茎根;钙含量在苗期、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均为叶茎根;镁含量在苗期、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均为叶茎根;硫含量在苗期均为叶茎根的规律,而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呈叶根茎。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日光温室冬春、秋冬2个栽培茬口不同温光环境下,番茄干物质和氮、磷、钾的积累及其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结果表明,2个栽培茬口的干物质及全N、P2O5、K2O的总体分配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果实膨大期前,以向茎叶分配为主,进入果实膨大期之后以向果实中分配为主。但温光环境影响了干物质和氮、磷、钾的累积量及其在番茄各器官的分配比例。秋冬茬番茄干物质和氮、磷、钾的累积吸收量分别为冬春茬番茄的84%、78%、65%和78%。秋冬茬番茄干物质及全N、K2O 、P2O5在采收初期和采收中期向果实中分配的比例高于冬春茬,而向茎叶中的分配比例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麦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总结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的历史进程。小麦生产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1949—1957年恢复性增长、1958—1978年稳定增长、1979—1999年单产快速增长和2000—2016年产量质量同步提升。简要介绍了1949年前的育种起步历史,1950年以后小麦育种取得了巨大进展,经历了抗病稳产早熟、矮化抗倒高产和高产优质高效3个阶段,矮秆基因和1B/1R易位系利用与株型改良起到关键作用,育成了碧蚂1号、泰山4号、扬麦158、豫麦21、济麦22等突破性品种,主产麦区经历了8~9次品种更新换代。黄淮麦区的矮秆高产育种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抗赤霉病育种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概括了种质资源、远缘杂交、矮败小麦、品质改良、兼抗型成株抗性育种、基因组学等领域的新进展。小麦栽培研究经历了4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合理密植为核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重点研究不同麦区小麦生长发育规律与高产栽培历程,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各主要麦区栽培技术模式包括精播高产、节水高产等技术,20世纪90年代以优质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主。未来产业发展面临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三大挑战,气候变化、病害加重、缺乏优质高效抗病品种制约生产发展,建议加强优质抗病高效品种选育与新技术应用研究,实现栽培研究与植保、土肥、农机等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小麦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厕所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但干旱寒冷地区农村改厕在节水防冻技术、技术模式适配性、粪污资源化利用、管护与运维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制约着我国农村卫生厕所的整体提升。本文通过文献和数据调研,分析国外改厕工作的典型技术模式及其优缺点、适用性、运维机制等内容,总结提炼国外改厕技术模式的经验与启示,结合我国国情,建议从改厕技术模式选择、黑灰水协同治理、指导体系和系统运行机制等方面,全面提升改善我国干旱寒冷地区农村改厕工作成效,旨在为我国干旱寒冷地区农村改厕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厕所革命进程。  相似文献   

20.
选用屠宰绵羊与肉牛各10头的新鲜回肠,肝、肾、肺、脾和淋巴结作5种酶在组织中的位置与活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回肠与肾脏.以碱性与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强,主要分布于肠绒毛上皮细胞与肾皮质近曲及远曲小管;在肝脏,酶主要位于实质细胞内,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在肺脏,细支气管呼吸上皮内非特异性酯酶的活性最强;脾脏的红、白髓处相应为酸性与碱性磷酸酶最强活性部位;在淋巴结,以碱性磷酸酶与琥珀酸脱氢酶最为活跃,主要集中于皮质部的淋巴滤泡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