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17年和2018年在内蒙古12盟市组织开展的内蒙古公众气象服务评价调查获得的数据,对内蒙古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员对公众气象服务的需求不同,绝大部分公众对目前的公众气象服务比较满意;认为目前的公众气象服务基本能够满足广大公众的需求;城乡居民认为气象服务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是逐年增加的;大部分公众对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的评价为及时和比较及时,并且对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比较方便。本文分析了城乡居民获取气象信息的常用渠道及对公众气象服务品牌的知晓度和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效益分析为着眼点,从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6项评价指标在内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智慧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对策与建议:加强气象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对农村发展的社会敏感性,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气象信息覆盖率;公众气象服务产品要贴近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努力提高服务产品的精细化程度;绩效服务评价指标应将重点侧重于新兴产业的服务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吉林市气象"微信公众平台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向公众用户推送本地和本省短期、中长期天气预报及天气实况等气象信息,为公众提供权威、温馨、方便、快捷和丰富的天气信息。提出可以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完成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新型服务手段。  相似文献   

4.
微信作为新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工具,越来越被公众用户所喜爱和接受,"赤峰天气"微信公众平台充分考虑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开发,成为气象服务的新手段。"赤峰天气"微信公众账号的使用和推广让公众在预报预警、专业专项、生活服务方面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了解气象信息,提高气象部门的形象和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真正解决了气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公众获取气象信息的方法也在逐渐改变,同时对气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微信是新媒体时代气象部门发布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的新平台,我国许多城市的气象部门均已开通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本文根据辽阳市气象服务的实际情况,以"辽阳气象"微信公众号为例,分析微信公众平台在辽阳市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及其发展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广"辽阳气象"微信公众号,从而进一步提升辽阳市气象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正>气象服务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提高,传统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和气象服务媒介,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人们对气象信息获取的多种夙愿。因此,社会对公众气象服务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气象服务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接收到气象信息,及时有效地满足了人们对天气预报的需求,极大地拓宽了气象服务的传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移动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下,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气象信息媒体平台已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而新的网络媒体却应运而生,这是时代发展的步伐。新的气象媒体平台能够有效的扩展受众面积,新颖独特的新媒体气象服务,更符合如今公众的生活习惯,只需要一个网络,公众便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新的气象信息动态,并加入到讨论中,学习到更多的气象知识和预防举措。本文意在讨论,在网络新媒体的推进下,设立一个气象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如今气象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改善,和对于气象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气象服务状况,开展公众气象服务调查,了解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满意程度、天气预报的关注程度、气象信息类型、预报准确性、获取气象信息的渠道等方面需求,查找气象服务不足,推动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9.
公众气象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以及防灾减灾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公众气象服务手段不断变化和发展,气象服务人员应跟紧新媒体平台,加强"乌海气象"公众号的推广运营,提升"乌海气象"公众号的粉丝量和点击量。面对重大天气过程前,加强与公众互动,规范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行为,同时结合乌海实际,发挥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在新媒体中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共和县公众气象服务调查,客观评定了2016年共和县公众气象服务指标。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共和县92.4%的公众关注天气预报,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达95%;认为天气预报"基本准确"以上的公众占总人数的98.1%;公众认为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基本准确"以上的人次占总人次的94.9%;公众认为天气预报预警和气象预警信号发布"一般"及时以上的人次占总人次的96.8%。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手机、微信、微博、网络等公共气象服务平台逐渐成为气象部门发布气象信息的主要媒介,是社会大众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本文重点分析新媒体的优势及其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公众气象服务业务平台的服务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气象科技服务已不能满足当地社会对服务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邢台地区现阶段传统气象科技服务方式、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现状、新媒体时代服务情况,对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应对气象科技服务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发展智慧气象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气象科技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3.
气象为农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公众的气象关注度、获取气象信息渠道、以及公众需求等方面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十分必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应扩大气象服务的覆盖范围,实现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切实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农业气象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提升和改进农业气象服务效果,[方法]采用2013-2017年中国公众气象服务评价调查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法从气象服务需求分析、服务产品以及传播渠道等三个维度,就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情况,以及接收、使用气象服务产品的行为习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农村用户相较城市用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大,但对气象服务内容的实用性评仍有待提升。2、不同农事期及不同农业类型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不同。3、农村用户对气象服务渠道的及时性和便捷性评价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仍与城市用户存在一定差距。[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以期能够为气象部门改进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升公众气象服务能力,拓宽气象信息的覆盖面,提升公众气象服务的效果与体验感,湖南省气象局基于互联网技术对湖南气象网进行了改造升级。根据公众的需求,设计多元且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包括短临及中短期的城市预报、格点化预报、景点预报等,自动生成基于位置、图形图表化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产品,有效提升了气象服务在时空上的精度及气象信息的使用率,湖南气象网因此成为湖南公众气象服务的核心平台,对气象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气象科技服务是气象工作的一部分,作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渗透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满足社会各行业及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本文在对循化县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对新时期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措施进行思考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新媒体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状况,以四川省德阳市部分农民和媒体为例,运用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Weighted and Calculated Needs for New Media,简称WCN),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型农民与新一代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媒体需求、应用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媒体应用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显迟缓但相较传统媒体更具潜力。新一代农民接受新媒体发布气象服务的可能性和持续性高于传统型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重要需求,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已经开始预期新媒体能够满足其需求,使得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开始逐渐被采纳,新媒体的应用倾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公众对气象服务工作从服务的具体内容到服务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服务。1.公众对不同气象信息类型的关注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和"未来3d的逐日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众气象服务工作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公众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求,加强公众气象服务工作,是落实气象部门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本文通过对公众气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完善公众气象服务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设计和开发“浦北气象”微信公众号,将用户关心的天气实况、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台风路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雷达监测、卫星云图、景点天气和交通气象等资料,展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提供公众和行业专业用户快速获取气象服务产品的方式,实现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播及用户获取,为提升本地气象服务能力提供平台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