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森工林区东方白鹳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方白鹳属鹳形目鹳科大型涉禽,为世界濒危种,我国将东方白鹳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笔者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40个林业局做了调查,对东方白鹳的生态学特性和繁殖生态学特性进行了叙述。  相似文献   

2.
对2011—2017年向海保护区境内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科研监测的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在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迁入向海保护区,将于4月上旬—中旬继续迁徙,少数在向海保护内进行繁殖;秋季东方白鹳主要集中在9月中旬迁入保护区,11月上旬基本南迁越冬。东方白鹳觅食及停歇主要选择在人为干扰小、有大面积的浅明水,且周围以沼泽或草甸类型的湿地为主。根据监测结果及数据分析,提出了向海保护区存在东方白鹳繁殖生境的破坏及觅食生境的缩小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保护东方白鹳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吴城周边的9个湖泊包括大湖池、沙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中湖池、大汊湖、象湖和常湖池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在约100km的有效样线调查中共记录到72只东方白鹳个体,分布于7个样方中,其中大湖池观察到个体数量最多共37只,其次为蚌湖共28只、中湖池4只,沙湖3只。通过比较7个东方白鹳样方和随机选取得9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变量,发现两者之间植被盖度、植被高度、平均水深和湖面宽度差异性显著(P〈0.05)。东方白鹳主要分布于水深5~40cm的沼泽地或浅水湖中。栖息地植被主要由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的植物群落组成,平均植被盖度为(13.06±22.87)%,平均植被高度为(4.51±4.03)cm。决定东方白鹳分布的环境因子为平均水深,其主要分布于水深5~40cm的区域。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对东方白鹳野生种群威胁因素包括偷猎、放牧、餐饮业和捕鱼业等。  相似文献   

4.
白鹳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属鹳科,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白色,眼周红色,前颈下部有饰物,肩羽、翅覆羽、飞羽黑色,腿、脚红色。在沼泽、湿地、塘边涉水觅食,主要吃鱼、蛙、昆虫等。在东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长江下游及以南地区。江苏省宝应县地处于长江下游地区.常有少量白鹳活动。  相似文献   

5.
通过解剖学分析,发现东方白鹳脑的一些明显的特点。东方白鹳全脑的外形略大于鹅脑,明显大于鸭脑。脑的平均全长为44.1mm,宽平均为36.1mm。大脑宽而短;脑谷直而长,并一直延伸到嗅球的外侧缘。大脑背侧的矢状隆凸贯穿整个大脑半球的全长。小脑很发达,明显地呈前后方向扩展,长度和宽度都明著地大于鸭和鹅的小脑。东方白鹳中脑的视叶特别发达,平均长度为14.5mm,宽9.1mm,明显大于鹅脑和鸭脑的树叶;视囊也相当发达,宽达9.37mm,比鹅的和鸭的视囊粗大得多。研究结果表明:东方白鹳具有发达的视觉神经中柩和强大的飞行调节中柩,其脑的形态学特点与其生理功能是完全相符的(本文重点研究东方白鹳脑的外形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合肥野生动物园中近距离筑巢繁殖成功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2只东方白鹳和鸡、鸭腔上囊的形态结构。东方白鹳腔上囊壁内的淋巴组织结构与家禽明显不同。东方白鹳腔上囊壁内的淋巴小结多呈扁椭圆形,皮质与髓质各位于小结的一侧,中间区呈窄条状、位于小结中间。多见2~3个淋巴小结对合成一个淋巴小叶。小叶中间是淋巴小结的髓质,两侧或周围是淋巴小结的皮质。淋巴小结的髓质外侧表面付有单层上皮。小叶内淋巴小结之间有窄的腔隙。家禽的淋巴小结中髓质位于中央,而皮质包于周围。中间区在皮髓交界处,呈环形包围在髓质周围。  相似文献   

8.
吴菡 《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21-224
根据上海动物园33年(1979—2012年)圈养东方白鹳的记录,运用Sparks1.6及pm×1.0软件对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上海动物园自1979年开始圈养东方白鹳,至2012年12月31日,共圈养了119只个体。自1984年首次成功繁殖东方白鹳至今,共繁殖了111只。目前,平均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31,种群处于衰退边缘:自1986年,上海动物园未再从野外引进东方白鹳,至2006年,圈养种群中已经没有来源于野外的个体;2006年至今,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未有个体出生,现存种群中未知性别个体占总数的87.5%;现存个体存在近亲现象,现存种群建立者和潜在建立者为0。种群管理不完善是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因素。建议引进种源,合理配对,加强繁殖,以便更好地起到异地保护这一珍稀鸟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上海动物园33年(1979—2012年)圈养东方白鹳的记录,运用Sparks1.6及pm×1.0软件对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上海动物园自1979年开始圈养东方白鹳,至2012年12月31日,共圈养了119只个体。自1984年首次成功繁殖东方白鹳至今,共繁殖了111只。目前,平均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31,种群处于衰退边缘:自1986年,上海动物园未再从野外引进东方白鹳,至2006年,圈养种群中已经没有来源于野外的个体;2006年至今,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未有个体出生,现存种群中未知性别个体占总数的87.5%;现存个体存在近亲现象,现存种群建立者和潜在建立者为0。种群管理不完善是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因素。建议引进种源,合理配对,加强繁殖,以便更好地起到异地保护这一珍稀鸟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序列,对东方白鹳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35条长为335bp的mtDNA控制区序列存在11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定义10种单倍型,序列差异3.28%,核苷酸多态性(Pi)为0.00760,单倍型多态性(Hd)为0.859,核苷酸差异均数(К)为2.545。通过与鹤形目和鹳形目的某些濒危物种线粒体DNA控制区核苷酸多样性进行比较发现,东方白鹳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