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绒螫蟹养殖业近几年得到很大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把中华绒螫蟹养殖作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可是与之相配的中华绒螫蟹基础生物学研究,特别是生长特性的研究报导很少。中华绒螫蟹的生长与鱼类相比具有跳越式的特点「赵乃刚等1988]。每次蜕壳,中华绒螫蟹的壳宽、体重发生突跃式的增长。汪留全和周婉华「1989」曾对幼蟹的群体平均生长曲线进行过拟合,但未反映中华绒螫蟹个体生长不连续的实际情况。本文旨在通过笼养的方式,研究中华绒整蟹蜕壳与生长的关系、初始规格与蜕壳次数对中华绒螫蟹养成规格的影响等,找出中华绒螫蟹生长的内…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成蟹生长与主要气象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高淳县固城湖中华绒螯蟹成蟹养殖区,安装自动气象站的方法,对成蟹蜕壳生长期间的温度、日照、降水等主要气象因素进行观测并分析成蟹蜕壳生长与温度、日照、降水等主要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中华绒螯蟹成蟹蜕壳生长的主要因素;日照通过影响水草生长和水温影响中华绒螯蟹成蟹的蜕壳生长;降水除特大暴雨和严重干旱外,对中华绒螯蟹成蟹的蜕壳生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大闸蟹,又称河蟹、毛蟹、清水蟹、螃蟹等,学名中华绒螫蟹.我国的大闸蟹主要来自长江、辽河、瓯汀等三大水系,其中长江水系蟹苗成活率高,可达80%以上,且生长速度快,成蟹的规格一般大于其他水系.现在大闸蟹一般特指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螫蟹.  相似文献   

4.
分析"蟹龙宫"饲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一个蜕壳周期的蜕壳与生长情况。结果发现:"蟹龙宫"饲养中华绒螯蟹蜕壳后体质量平均增长率为33.19%,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和体高的平均增长率为12.12%~14.97%,平均蜕壳间期为59.35 d。蜕壳前平均肥满度达60.84%,头胸甲的色度值(RGB)平均为109.17,蜕皮激素(EH)含量达14.18 IU/mL。试验河蟹在蜕壳前生长性状、EH含量和蜕壳间期长短与蜕壳后的增长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蟹龙宫"的个体养殖系统中,中华绒螯蟹的肥满度达60%,蜕皮激素含量升至14 IU/mL时会启动蜕壳。  相似文献   

5.
石屏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其气候适宜,水草茂盛,食料丰富,非常适合中华绒螯蟹的生长。2005年起石屏县从上海引进中华绒螯蟹示范养殖获得成功。为确保千亩中华绒螯蟹养殖目标的实现,石屏县成立中华绒螯蟹技术指导组,制定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实施方案,指定专人负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历经十年,成功培育出中华绒螫蟹“长江2号”新品种.该品种以2003年从荷兰引回的莱茵河水系中华绒螫蟹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生长速度、个体规格为选育指标,经连续四代选育而成. 中华绒螫蟹“长江2号”头胸甲明显隆起,额缘有4个尖齿,齿间缺刻深,居中一个特别深,呈“U”或“V”形,侧缺刻深,头胸甲上与第3侧齿相连的点刺状凸起明显,第4侧齿明显,具有纯正长江水系中华绒螫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蜕壳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在河蟹生态养殖池塘中放置网箱养殖中华绒螯蟹;温度记录仪探头入水深度为20 cm,且每周清理一次,每次记录时间间隔为20 min,每天至少早晚各查看一次。每口网箱放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500只,以水花生为隐蔽物,保持生长环境尽量相同且适宜生长。经过158 d的养殖,幼蟹蜕壳11次长成蟹种,平均成活率为28.43%±4.61%,平均水温为(24.4±0.05)℃,总有效积温为(3 040.4±244.16)℃·d,且随着中华绒螯蟹蜕壳,有效积温增长趋势最接近指数函数y=40.942e0.2655x(R2=0.9904),累计有效积温增长趋势最接近多项式y=33.336x~2-115.05x+196.14(R2=0.997 8);特定生长率随有效积温的变化曲线最接近幂指数增长关系y=20.926e-0.005x(R2=0.933 3);累计有效积温对壳长、壳宽、体高的相关性极为显著,壳长、壳宽、体高随累计有效积温的增长均呈幂指数增长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规范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华绒螯蟹的淡水养殖行为,从仔蟹培育、扣蟹培育、成蟹饲养等环节,总结了浦东新区中华绒螯蟹绿色养殖技术,以进一步推行中华绒螯蟹标准化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户科学合理用药、正确投喂饲料的能力和自觉性,提高中华绒螯蟹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优质优价。  相似文献   

9.
张云  赵奇  杨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72-9573,9684
研究了规格和颜色特征与中华绒螯蟹性早熟的关系,运用图像平滑、HSI选取、膨胀与腐蚀、颜色量化等方法对其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中华绒螯蟹的规格和颜色特征,为鉴别中华绒螯蟹的性早熟提供了方便、快捷、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辽河和长江水系及其杂交种中华绒螯蟹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条件下将辽河和长江水系及其杂交种扣蟹养殖至成蟹。本文系统地比较了在养殖过程中的生长、生殖蜕壳率和性腺发育情况,进一步评价了成活率、产量、饲料系数和最终体质量分布等差异。结果表明:(1)在生长阶段,四组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雌体生殖蜕壳高峰出现在7月25日到8月25日,雄体生殖蜕壳高峰则出现在8月25日到9月25日。人工养殖辽河水系成蟹生殖蜕壳时间与长江水系成蟹基本一致,并无二龄早熟性状。9~11月,雌雄个体的肝胰腺指数(HSI)逐渐下降,性腺指数(GSI)显著上升。(2)四组中华绒螯蟹在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最终养成成蟹雌体体质量集中于100.00~175.00 g,雄体体质量集中于175.00~225.00 g。综上,长江与辽河水系杂交组生长性能与自交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 0.05),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在长江流域经适应性养殖后,生长性能得以提高,二龄早熟性状消失,而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作为母本的杂交种则成活率和产量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