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世界性发生的小麦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正式定名的56个小麦抗叶锈基因中,有许多表现出抗锈性的丧失。来自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则表现出优良的抗锈性。利用DDRT-PCR技术,分析了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材料TcLr38与感病对照Thatcher间的表达差异。通过对差异片段的克隆测序,获得一条425bp的差异表达序列,推测可能为一与抗病相关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2.
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世界性发生的小麦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正式定名的56个小麦抗叶锈基因中,有许多表现出抗锈性的丧失.来自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则表现出优良的抗锈性.利用DDRT-PCR技术,分析了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材料TcLr38与感病对照Thatcher间的表达差异.通过对差异片段的克隆测序,获得一条425 bp的差异表达序列,推测可能为一与抗病相关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小麦是一种被广泛的种植禾本科农作物,在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仅仅次于水稻,在小麦的种植中,由叶锈菌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我国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时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实际的生产和相关研究中,得出如下结论: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已证实的小麦抗叶锈病基因共90多个,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多数的小麦的抗叶锈基因已经失去了抗叶锈性,目前,具有高效的抗叶锈性的基因只有Lr19、  相似文献   

4.
叶锈病是一种影响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的重要病害,挖掘广谱有效的抗病基因有利于促进小麦品种改良。NPR(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NPR)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病作用的关键因子,本研究分析了TaNPR1在抵抗叶锈菌过程中的功能。通过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亚细胞定位观察,VIGS技术沉默TaNPR1后试验,表明TaNPR1影响寄主HR(Hypersensitive reaction)的产生,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中分布最广的主要病害之一。挖掘抗病基因、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农家品种‘平原50’表现出优良的慢叶锈性,利用平原50/铭贤169 DH群体,在‘平原50’中定位了位于3DS染色体上的QLr.hebau-3DS基因,该基因能在多个环境中稳定检测到,表现出优良的抗叶锈性。本试验通过成株期对平原50/铭贤169 DH群体进行抗叶锈鉴定,并利用小麦参考基因组序列开发SSR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平原50/铭贤169 DH群体在田间表现出连续性分布,其抗性由多个微效基因控制;开发了5对在‘平原50’和‘铭贤169’中表现多态性的SSR分子标记,其中2对分子标记SSR126和SSR208与QLr.hebau-3DS紧密连锁。本研究为下一步QLr.hebau-3DS的图位克隆和慢锈抗病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 小麦叶锈病是我省小麦产区常见的一种病害,常因气候、菌源和品种不抗病等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如1973年叶锈病在商丘地区种植的小麦北京8号上严重发生,减产3~4成;1983年叶锈病流行,不少地区小麦减产。明确主要推广品种、后备品种以及育种亲本材料的抗叶锈性及其抗叶锈遗传是  相似文献   

7.
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引起的小麦叶锈病是影响世界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研究小麦抗叶锈相关防卫蛋白的表达,对于深入研究小麦对叶锈菌的抗病机制,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具有重要意义。Wrab17(Wheat response to ABA)是一个冷胁迫诱导蛋白,前期工作通过构建叶锈菌侵染早期的小麦SSH文库及ESTs序列分析,筛选到Wrab17基因在不亲和组合接种后早期显著上调表达,初步表明Wrab17基因可能参与了小麦抗叶锈菌侵染过程,这是首次发现Wrab17参与抗病反应。本研究进一步利用RT-PCR技术从接种叶锈菌的小麦叶片中克隆获得了Wrab17基因的CDS区,构建了Wrab17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Wrab17蛋白。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方法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将融合蛋白纯化后制备其兔抗血清,得到特异性较好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Wrab17在小麦被叶锈菌侵染后不同时间点表达量的变化,明确Wrab17参与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防卫反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两个中国小麦品种中抗叶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悦  吴娱  李星  李在峰  刘大群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273-2380
【目的】确定来自四川的两个小麦品种绵阳351-15和SW8588所携带的抗叶锈基因,为选育持久抗锈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苗期用15个叶锈菌生理小种接种小麦品种绵阳351-15、SW8588和30个含有已知抗叶锈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推导2个材料中所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同时以小麦抗叶锈品种绵阳351-15和SW8588分别同感病品种郑州5389杂交获得F1和F2代群体,用叶锈菌小种FHTT接种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进行抗叶锈遗传分析,并利用SSR和STS标记进行抗叶锈病基因的分子定位。【结果】经苗期基因推导发现SW8588中含有未知基因不同于已知抗叶锈病基因Lr1,绵阳351-15中可能含有已知抗叶锈病基因Lr1。用叶锈菌小种FHTT接种各F1和F2代群体,2个F2代群体抗感单株分离比例均符合3﹕1的理论分离比例,表明2个亲本对小种FHTT的抗病性均由1个显性基因控制。经过分子标记分析,在小麦材料绵阳351-15中发现该抗叶锈基因与位于5DL的SSR标记barc144和wmc765连锁,其遗传距离分别为8.9和20.8 cM,并同Lr1的STS标记WR003共分离,确定在小麦材料绵阳351-15中对小种FHTT的抗病性由抗叶锈基因Lr1提供;经分子标记检测SW8588中含有1对显性的抗叶锈病基因,暂命名为LrSW85,该基因位于5DL染色体上与Lr1的STS标记WR003共分离,该抗叶锈基因可能是Lr1的等位基因或紧密连锁基因。【结论】通过基因推导、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等手段,确定小麦材料绵阳351-15中含有抗叶锈基因Lr1;小麦材料SW8588中含有抗叶锈基因LrSW85,该基因可能为Lr1的等位基因或紧密连锁基因。  相似文献   

9.
小麦叶锈病是重要的小麦叶部病害,系由小麦叶锈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叶锈病最为有效、经济和环境友好的策略。培育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育种家的理想,成株期抗病基因则是培育持久抗病品种的基础。与全生育期抗叶锈病基因相比,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目前仅正式命名了15个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本文对这些小麦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的研究进展和分子标记开发现状进行综述,为抗叶锈病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4~1997年间,利用25个抗叶锈病小麦单基因系(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山西省10个地(市)31个县(市)的334个小麦叶锈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结果表明,毒性基因V19的出现频率较低(2637%),其对应的抗性基因Lr19为目前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有效抗病基因。其次,毒性基因V15,V20,V25的出现频率分别为715%,7625%,7808%,对应的抗性基因Lr15,Lr20,Lr25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除此以外,其余21个毒性基因的出现频率均高于8174%,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山西省小麦叶锈菌的无效基因,在小麦抗锈育种上没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抗虫转基因作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转基因作物 (GMO)的发展概况 ,对近年来国内外抗虫 GMO在转 B.t.毒素蛋白GMO;转蛋白酶抑制剂 GMO;转植物凝集素 GMO;其他类型抗虫 GMO;抗虫的基因沉默与失活现象等 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最后 ,对抗虫 GMO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resistance gene,Rgene)编码的蛋白质NBS-LRR保守结构设计了10对特异简并引物,对5份黑麦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克隆,共获得45条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analogs,RGAs)。同源性比较发现,RGAs序列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是41.9%~99.6%,其中16条具有连续开放阅读框(ORFs)。同时,利用MEGA 3.1将这16条序列与4个已知R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13条序列与RPM1亲缘关系近,2条与Pm3a亲缘关系近。本研究在黑麦中获得的RGAs既可用于筛选黑麦的抗病候选基因,同时也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作物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且对进一步研究黑麦中NBS-LRR类R基因的起源和遗传进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小麦抗条锈基因及小麦品种在四川的有效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以Avocet为背景的27份抗小麦条锈病近等基因系、131个抗性基因型较明确的小麦抗源品种和59份四川小麦生产品种和抗源以及和感病对照铭贤169分行种在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草坝(N:29°57′09.6,″E:103°07′11.9,″海拔525.1 m)、梓潼县豢龙(N:31°44′07.0,″E:105°10′48.5,″海拔484.1 m)和剑阁县武连(N:31°52′21.5,″E:105°16′23.5,″海拔:481 m)的病圃中,含Yr5、Yr10、Yr15、Yr26的近等基因系、审定品种川麦43、川麦46、川麦47、川农18、川农23、绵麦39、绵麦41、绵麦42、杏麦2号、和内麦8号、区试材料C1、C5、30375和SW 18155、抗源M ega(含Yr3,4)和Hybrid 46(含Yr3 b,Yr4 b,H46)、93-1-22v-2、CP93-10-1-1-1、SMT-35、SMT-47、贵农22、贵农22-1和贵州蓝麦+MO连续两年在各病圃中表现抗病。216份品种或材料两年在雅安、剑阁和梓潼的鉴定结果中,有27个品种或材料同年在梓潼或剑阁表现感病而在雅安表现抗病,5个品种同年在梓潼或剑阁表现抗病而在雅安表现感病,紧邻阿坝州和陇南越夏菌源的剑阁、梓潼的条锈病菌毒性强于紧邻甘孜州越夏菌源的雅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数量遗传学之多基因学说的产生的早期历史过程。指出英格兰生物统计学家G.U.尤尔最先奠定了多基因学说的基础,在学说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忘却的历史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尤尔的工作对数量遗传学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不同试验材料及条件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正确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分析目的基因表达模式 的前提条件。以4 个常用看家基因(GAPDH尧Actin尧UBQ尧CYP)和2个新内参基因(CACS尧F-box)作为候选内参基因、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它们在节瓜不同组织(根尧茎尧叶)及镰刀菌酸(fusaric acid, FA)胁迫下的表达稳定 性。经RefFinder 在线软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节瓜经枯萎病毒素FA 胁迫后Actin 和F-box 表达稳定;而在节瓜不 同组织中F-box 基因表达稳定性最高;另外、传统常用看家基因GAPDH 和CYP因在不同试验条件下总体表达水平 都比较差而不适合作为相应条件下的内参基因。研究结果为节瓜抗枯萎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海岛棉(G.barbadense L.)显性无腺体品系海1与陆地棉(G.hirsutum L.)有腺体品种杂交,把控制无腺体的显性基因转移到陆地棉中,选育出显性无腺体陆地棉新类型的结果。转育过程经过了三次回交和两次自交及严格的人工选择。选出的株形,叶形,花冠大小、颜色、花无红心,铃,苞叶等器官与陆地棉亦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综述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科组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基因的研究结果和进展,介绍了病菌致病基因研究中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报道了病菌毒性基因、无毒基因和受寄主诱导基因的特征和功能,阐述了致病基因对致病性、致病生化因子可能的调控关系,讨论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北方麦区120个小麦品种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含已知Sr5~38、SrGT和SrWld基因的42个单基因系和19个不同毒性的秆锈菌系,对北方麦区的120个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进行了抗秆锈病的基因推导.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抗病品种(系)含有的抗秆锈病基因相似,绝大多数品种(系)主要含有Sr5、Sr31,少量品种含有Sr11、21、29等抗病基因;东北春麦区的小麦抗病品种(系)主要含有Sr5、6、8a、9b、9e、11、21、27、30、31、34、36等多基因组合。  相似文献   

19.
染色体定位粗山羊草抗小麦白粉病基因PmAeY1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小麦白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和环境安全的方法。目前已经标记31个小麦抗白粉病基因,但大多数抗性丧失或与不良性状紧密连锁。粗山羊草存在许多小麦抗病基因,它可以扩大小麦抗病基因的基础,提供新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来源。使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AS),将抗小麦白粉病E11菌株的粗山羊草材料Y219与感病材料Y169杂交,F1代表现抗病,F2代出现抗感3:1分离,用SSR标记技术,抗病新基因PmAeY1定位在2D染色体上,与Xgwm484、Wmc453、Xgwrrd15和Xgwm157的遗传距离分别是30.4、23.4、6.1和5.5cM。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甘蓝型油莱高芥酸品种芥酸含量比外国的高芥酸品种高6~10%。本研究用两个中国高芥酸品种与一个加拿大和一个日本高芥酸品种杂交,其Fl与低芥酸品种测交。F2代和测交后代的分离结果表明,这些材料中的芥酸基因是等位的,也无明显的证据表明它们是复等位基因,因而很可能是同一的。这两类品种芥酸含量的差异可能与遗传背景或修饰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