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格局与生物量分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对毛乌素沙地不同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下中国沙棘无性系跟踪挖掘和测定,比较分析了无性系生长格局和生物量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在较高的水分或光资源有效条件下,地上生物量所占比例大,这些生物量的再分配主要用于分株的树干和叶片生长,萌蘖根分枝强度高但隔离者长度小,无性系生长格局倾向于集团型,这样有利于无性系对已占据生境的 巩固 利用,在较低的水分或光资源有效性条件下,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大,这些生物量的再分配主要用于隔离者和根系的生长,结果形成了较长的隔离者但萌蘖根的分枝强度小,无性系生长格局倾向于游击型,从而促使无性系尽快超过不利的微生境斑块,提高分株生长于有利生境斑块的概率,并在更大的空间获取资源。  相似文献   

2.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生长过程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依据定期观测和树干解析资料,采用逻辑斯谛方程和“分段分析”法,探讨了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沙棘全年生长历时约150d,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其生长过程受制于沙地特殊的气候变化,前期降水和热量不足,后期热量较多、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天然林中个体的年生过长程明显地区别于人工林,树高速生期到来早,高、径生长具有异速性。这与天然林“过分拥挤”、分株间的“根系连结”及种内自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人工林早衰原因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国沙棘人工林早衰的原因与特点,对毛乌素沙地的人工林与天然林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林地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N及速效N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林地生产力、分株生长量也显著高于人工林,但林分密度显著低于人工林;天然林年龄结构为金字塔形,人工林则为纺锤形;在影响林地生产力和分株生长量的因素中,土壤含水率起决定性作用。可见干旱缺水、养分贫瘠、密度过大均可导致人工林早衰,其中干旱缺水是主导因素;人工林早衰的主要特点在于分株变小(寿命缩短)、林地生产力降低、林分稳定性削弱。  相似文献   

4.
毛乌素沙地土壤理化性质对中国沙棘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中国沙棘生长及生产力的影响,对毛乌素沙地丘间地和迎风坡中国沙棘人工林进行研究。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丘间地的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N、速效N及全P含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迎风坡;丘间地的树高、地径、冠幅以及地上生物量、林分生产力均极显著高于迎风坡。相关分析表明,树高、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速效N、全P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树高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含水率与有机质、速效N、全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与速效N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速效N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在生长量及地上生物量积累中起重要作用,是决定林地质量和生产力的主导因子。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对树高、地上生物量的直接作用最大,起的间接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5.
以1991、1999和2007年TM/E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信息,将其按地貌分区,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1999年是研究区16a植被景观结构变化的转折点,植被覆盖状况前期恶化后期好转.1991-1999年两区极低和低级植被覆盖度占绝对优势,继续增强,风沙区55%-70%,丘陵区70%-80%.高等级比例均在5%以下,持续下滑.2007年两区的优势级别提升为低级和中级,风沙区比例55%,丘陵区70%.极低级别比例减小,风沙区40%-20%,丘陵区50%-15%.高级比例不同程度增大.(2)1999年前后植被景观格局反向演变,两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程度不同.植被多样性和均匀度先减小后增大,等级问交替分布规律先弱后强.风沙区景观形状由复杂到简单,破碎度先增后减;丘陵区破碎度持续增大,形状变化微小.整体上来看,风沙区植被多样性高整体性好,植被均匀度指数大,交替分布规律明显,丘陵区植被格局较差.但外界对风沙区的干扰比丘陵区强烈.(3)植被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多核心模式,核心面积、形状甚至类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风沙区核心多为无植被斑块,丘陵区多为高植被覆盖度斑块.核心外围植被分布具有梯度性.  相似文献   

6.
紫椴是东北地区阔叶红松林中重要的阔叶树种,采用整株收获法分析39 株紫椴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 根据胸径(DBH)大小将紫椴划分为3 个等级:小树(1 cmDBH 10 cm)、中树(10 cmDBH 20 cm)和大树 (DBH20 cm)。以不同高度处树干直径作为自变量建立紫椴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结果显示: 1) 随着径 级的增加,紫椴干、根生物量比例先增加后减小而树冠生物量比例先减小后增加,但不同径级间差异不显著; 2) 不 同径级紫椴枝、叶生物量均位于树冠中下层; 3) 紫椴地上、地下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P 0.001),拟合线 性方程斜率为0.31; 4) 胸径和树高与地上竞争强度均呈显著的指数相关(P 0.001),地上竞争强度并没有影响 树冠比例、茎叶比和根冠比,但与树高胸径比成幂相关(P 0.05); 5) 综合考虑模型的可解释量及回归系数显著 性可知,胸径是预测紫椴不同器官生物量的最可靠变量。更准确地估测紫椴各器官生物量需要针对不同生长阶段 或不同径级建立相应的生物量方程。   相似文献   

7.
8.
目前,关于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的研究集中于外在机制。为探讨脱落酸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灌水强度形成土壤水分梯度,分析沙棘克隆生长参数、ABA含量、ABA/IAA、ABA/ZR、ABA/GA3比值的响应规律及其因果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灌水强度的增大,克隆生长(分株生长、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先升后降,而ABA含量及其比值先降后升,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随着灌水强度“过小—适宜—过大”的变化,中国沙棘通过ABA制约的克隆生长调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克隆生长格局连续体“游击型—聚集型—游击型”。其中,“聚集型”格局以分株大、数量多、扩散能力强为特征,有利于种群稳定性和克隆持久性维持;“游击型”格局以分株小、数量少、扩散能力弱为特征,有利于种群对水分胁迫的适应,但以降低分株生长、克隆繁殖和克隆扩散能力为代价,提高了种群的早衰概率。  相似文献   

9.
银杏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苏北地区银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13株进行整株挖掘,分析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格局,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再分别以胸径(D)、树高(H)、D2H、DaHb为自变量建立银杏各器官生物量模型,选择调整决定系数(Radj2)、残差平方和(SSE)、平均偏差(ME)、平均绝对偏差(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PE)作为选择最优模型的检验指标,根据检验结果筛选出各器官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3株银杏的整株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8.50~320.27 kg,树干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49.4%~56.6%,树枝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12.1%~18.9%,树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3.8%~5.5%,根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26%;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线性方程的斜率为0.35,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P<0.01);枝和叶生物量都集中于树冠中部,树冠上层和下层的枝、叶生物量明显低于树冠中层生物量(P<0.05),上层和下层生物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70%根生物量集中0~1.0 m的土层;枝水平上,基于基径和枝长的枝生物量模型解释量超过95%;在各器官生物量最优模型选择上,以D为自变量的W=aDb的叶、枝、地上部分生物量模型要优于其他模型;树干、根和全株生物量则是以W=aDbHc模型最优。银杏各器官生物量表现为干>根>枝>叶,枝和叶生物量垂直分配上,中冠层占最大比例;基于树高和胸径的相对生长模型可以实现对银杏各器官生物量的准确拟合,银杏生物量及碳储量的有效估算。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相对生长法了中幼龄毛白杨优良无性系生物量增长及其各器官相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毛白杨生物量以干才占主导:6a生以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不稳定,6-8a生以后,其分配趋势为干材〉根〉干皮〉叶;3个优良无性系每年单位面积的生物量和固定的太阳能均的2-4倍;净不合效率经对照高24.41%-27.81%,并建立了各器官生物是匠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能够通过克隆生长调节来适应土壤水分有效性或土壤水分异质性,这种调节最终影响其种群数量和结构特征。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沙棘种群数量和结构等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可塑性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有效性的提高,中国沙棘克隆种群生物量及个体生长量增大,种群发育进程和个体大小分化加速,而克隆子株密度以及种群增长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增长型年龄结构的种群可形成合理的等级结构,其不同高度级的个体数量分布符合直线模型。据此,木本植物克隆可塑性变化最终必然导致种群数和结构改变的假设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中国沙棘伐桩萌枝能力对平茬高度的响应规律及其生物量调控机制,以不平茬为对照,平茬高度为0、10、20 cm进行随机排列和拉丁方排列相结合的田间试验,对萌枝数量、萌枝生长、生物量投资格局、生物量分配格局在不同平茬高度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对萌枝能力与生物量投资的相关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平茬高度增大,萌枝数上升而存活率、生长量、生物量先升后降;萌枝数与存活率呈负相关,生长量与存活率具有负相关趋势,生长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与对照相比,平茬使克隆对根系和叶片的生物量投资与分配增大、树干和枝条生物量投资与分配减小。因此,平茬干扰通过刺激诱导伐桩不定芽和休眠芽萌发,通过加大根系和叶片生物量投资及分配促进萌芽生长,并在萌枝数、存活率、生长量权衡作用下形成不同平茬高度的萌枝格局。其中,平茬10 cm的萌枝存活率和生长量最大,且经过3个生长季生物量积累能力已显著超过对照(未平茬)。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生长规律,以样地每木检尺数据为基础、以"空间差代替时间变化法"和"样地编年序列法"为手段,分析了克隆种群、母株种群和子株种群三个层次的生长动态.结果表明,母株种群的高度、地径和冠幅生长过程遵从Logistic模型,可分为"慢-快-慢"三个阶段,符合非克隆植物的生长规律;克隆种群和子株种群的高度、地径和冠幅生长动态符合抛物线方程,其中地径、冠幅以及克隆种群的高度生长过程可划分为"缓慢增加-迅速增加-急剧下降"三个阶段,子株种群高度生长过程可划分为"迅速增加-急剧下降"两个阶段.而且,克隆种群的初期生长取决于母株种群的生长,后期生长则取决于子株种群的生长.这些规律,揭示了克隆植物种群生长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沙棘分株克隆生长型可分为单轴型及合轴型2种,它们在种群中的数量和比 例变化具 有生态适应意义。为了探讨克隆生长型随种群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采用“空间差异代 替时间变化 法”和“样地编年序列法”分析了克隆生长型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通过分株及其分 蘖的出生与死 亡调节,中国沙棘不断改变分株的克隆生长型。在种群增长和稳定阶段,分株以合轴型 为主;在种 群衰退阶段,分株以单轴型为主;在林窗更新阶段,分株又以合轴型为主。分株克隆生长 型的这种 循环变化过程,是中国沙棘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和维持种群稳定性的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效果对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响应规律和机制,分析其造林效果指标、生理特征、生物量分配格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全盐、Na+、Cl-含量升高而含水率下降;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与全盐、Na+、Cl-含量呈负相关,与造林保存率、林木生长量呈正相关。同时,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种群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于根系的生长发育。由此可见: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的加重,土壤含水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地上生物量分配比例下降,从而导致樟子松存活与生长能力削弱。因此,提高盐渍化地段造林效果必须从降低土壤盐含量、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入手。  相似文献   

16.
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生长及种群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沙棘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是决定其存活、生长和繁殖的主导因子。从西南到西北,随着降水量的减小和干燥度的增大,树体大小及种群寿命随之下降。在黄土高原,阴坡种群的繁殖能力和生长状况优于阳坡,峁坡下部优于中部而中部则优于上部。在毛乌素沙地,下湿地优于丘间地,丘间地优于流动沙地。但是,作为现代分布中心的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及鄂尔多斯高原,多数地区降水不足,虽说中国沙棘依托克隆繁殖赋予的许多优越性维持着克隆的持久性和种群稳定性,如遇连年干旱或种群生产力超过"土壤水分承载力"则会导致种群衰退甚至死亡。因此,今后应积极推广应用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加强异质性生境中克隆植物斑块式造林和更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樱桃忍冬广泛分布于山西省中条山,是一种具有食用、药用、观赏价值的野生经济树种.文章调查了樱桃忍冬在中条山区的分布情况,研究了不同育苗方式对其幼苗成活率的影响,并简述了樱桃忍冬栽植管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钾肥水平对盆栽现蕾期海法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cv.Haifa)光合特性、生物量及根系形态的影响。方法设置0、60、120、180、240和300 kg/hm2 (以K2SO4计算) 6个施钾水平处理的盆栽试验,测定海法白三叶植株的光合参数及根系形态指标。结果(1)施钾60 kg/hm2可显著提高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 0.05),比对照增加11.56%;施钾肥120 kg/hm2可显著提高植株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P< 0.05),分别比对照增加29.04%、45.03%和77.17%,且可有效降低植株叶片的胞间CO2浓度(P< 0.05),比对照减少2.24%。(2)施钾120 kg/hm2可明显提高植株的根干重、地上部干重和根冠比(P< 0.05),分别比对照增加25.55%、17.31%和7.25%。(3)施钾60 kg/hm2可显著提高植株的总根长及根系活力(P< 0.05),分别比对照增加13.10%和29.82%;施钾120 kg/hm2可明显提高植株的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P< 0.05),分别比对照增加33.10%、20.00%和31.00%,但施钾对白三叶根系平均直径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在中钾酸性土壤中,种植海法白三叶推荐施钾量为60~12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