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玉米不同基因型的抗旱性与稳定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稳定性分析方法是作物抗旱性评价的有效方法,在以水分为主因子的环境条件下,稳定性分析能客观评价供试作物的抗旱性和丰产潜力,通过对玉米不同基因型的抗旱性及在4种环境条件下稳定性研究分析,可以反映出品种的抗旱性和丰产潜力,抗旱系数与稳定性参数(bi)和变异系数(CV)呈极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水稻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我国水稻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滞后的问题,在深刻理解水稻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应用终极目标,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完整性与简明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行性与可比性和现实性与导向性原则之上,采用文献综述与专家咨询方法构建针对水稻作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组合多重相关法进行主观赋权研究。系统构建了水稻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并基于专家组合的多重相关主观赋权方法分别对3个层次指标进行赋权,确立了每个指标的主观权重。本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推动水稻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研发更具目标性和指向性;基于专家组合多重相关法的应用集中了专家的整体意见,克服了传统主观赋权法存在个别专家差异性引起偏差的弊端,可为科学开展各作物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综合评价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产业结构时间序列变化评价系数与产业结构稳定性评价指标对民勤县2003—2009年农业结构特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认为:2003—2009年间民勤县农业结构呈现出单一化趋势,在农业政策及农业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产业结构变动呈现突变性和不稳定性。民勤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在满足生态环境发展及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加大林业及服务业产值比重。  相似文献   

4.
同种作物不同品种混作由于表现出比单作在产量及其稳定性、抗病性、品质等方面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内外已做了大量研究,其中尤以对麦类作物研究较多。回顾了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作的研究成果,评述了麦类作物不同品种混合群体的生产性能,并对产生各种效应的机理进行了总结,最后对麦类作物混作的应用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副产物75%以上用于动物饲料原料,因而,非常有必要开展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研究。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健康对动物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转基因作物对肠道的非预期效应研究是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热点。介绍了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与必要性,分析了饲料中转基因成分在体内的潜在消解和转移规律,综述了转基因作物对畜禽肠道形态结构和微生态平衡非预期效应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转基因作物饲用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物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自Mooers(1921)用线性回归分析GE(品种×环境)互作。30年代Immer等(1934)又首次用联合方差分析法,分析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品种适应性以来,作物GE互作问题,成为人们评价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适应性的中心。1963年Finlay等引用回归系数(bi)法,很受人们的注意。1966年,Eberhart等提出改进,采用了两个稳定性参数的回归法,从此,稳定性一词应用颇广,并产生了作物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问题。作物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估计不下20  相似文献   

7.
倒伏是由内外因素引发的植株茎秆从自然直立状态到永久错位的现象,人们在倒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创立了许多评价方法。笔者从作物茎秆的化学成分与形态结构、力学原理和QTL定位等方面对抗倒伏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多少与倒伏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作物的株高、茎节的长度、单茎的鲜重以及维管束的面积、密度、视野中的数量等许多形态显微结构与倒伏亦有关系;许多专家利用力学原理对多种作物的抗倒能力进行了实验,最后,对研究作物倒伏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根据文献资料,归纳总结了遥感耕地质量评价、作物光谱在耕地质量评价的应用、耕地质量作物光谱响应3个方面的研究概况.总结得出,目前遥感耕地质量评价是基于遥感技术下的多层次内容,其中包括耕地质量评价的遥感指标提取、耕地作物信息提取、作物生物生化参数反演等方面;同时指出在现有的研究中,存在耕地质量与作物光谱的响应机制仍不明晰等...  相似文献   

9.
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与商品化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是转基因作物生产和推广的前提,全面了解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对于指导当前的转基因作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实施以来的数据为依据,全面分析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中使用的基因、改变的性状、转化方法和推广的面积等参数标准,试图阐明当前转基因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当前转基因作物安全性评价的成果和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作物抗旱性鉴定的主要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对作物生产不利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加强抗旱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抗旱性鉴定的评价方法选择直接影响了评价作物抗旱能力的准确性。本文综述了作物抗旱性鉴定的主要评价方法,简略评述了各种评价方法优劣势。相比单指标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的生产特性,以2005—2006年度山东省小麦高肥1组区域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对临麦4号和对照品种潍麦8号的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比较、分析,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结果表明,临麦4号丰产性能高、稳定性能好、适应范围广,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作物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作物品种稳定性、适应性和基因型与环境交互作用(简称G× E,下同)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重点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主要分析方法给予了综述,在充分比较了几类方法优缺点的同时,特别推荐了非线性方法中的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法、模式分析法以及GGE叠图法,这三种方法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分析作物品种区试产量数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冠平衡与生长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供水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根、冠平衡与生长稳定性。【方法】利用管栽试验对供试冬小麦设置11种供水处理。即充分供水、中度缺水、重度缺水、前期中度和重度缺水后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复水。测定作物根、冠干重。根据已经建立的根、冠关系模型,运用动力系统理论,研究根、冠生长过程中的平衡与稳定性。【结果】作物根、冠在一生中只有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平衡点。水分胁迫使根、冠稳定生长的时间延长,胁迫愈重,延长愈多。复水后作物的稳定生长时间缩短,不稳定生长时间延长。中度水分亏缺条件下开花期复水后,作物的生长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直到其生育期结束。【结论】根、冠平衡的本质是,在作物的一生中,根和冠一直在追求生长过程中的相互平衡,但又永远达不到平衡,根、冠始终处于不平衡状态。水分胁迫抑制根、冠功能的发挥,使根、冠之间的影响减小,生长趋于稳定。复水使根、冠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大,不稳定生长时间延长。开花期复水可以打破作物所固有的从开花始到灌浆止的较长时间的稳定生长,引起作物的不稳定生长,提高干物质积累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饲草型小黑麦区域试验品种稳定性问题.[方法]应用AMMI模型对冬性饲草型小黑麦区域试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稳定性参数Di(j)和双标图对鲜、干草产量的基因型、环境和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进行分析.[结果]参试品系在各试点上总体适应性表现较强,6个参试品系中WH07 -2鲜草产量上表现出既高产又稳产,适宜于作为刈割青贮品种.[结论]AMMI模型是分析基因型与环境(G×E)互作的有效方法,应用此方法对饲草型小黑麦区域试验品种(系)进行评价会更加科学完善.  相似文献   

15.
红小豆丰产性及稳定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第一轮(2001~2002年)国家红小豆品种区域试验所选用的9个红小豆品种(品系)在40个试点(两年)的数据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秩次分析法对参试品种产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丰产性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937-6325属于较高产、稳定型品种;保8824-17属于中产、稳定型品种;9218-816、辽红1号和冀红3号属于中产、平均稳定型品种;宝清红小豆属于较低产、平均稳定型品种;B3605、保876-16属于中产、不稳定型品种;白红3号属于较低产、不稳定型品种。同时也表明,秩次分析法能对作物区试品种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生物炭制备及其稳定性估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炭作为缓解气候变化策略的理想热解产物,投入土壤后可以存留成百上千年,其正效应表现在提高作物产量、增强土壤肥力和土壤持水性能等方面。本文从近期国内外生物炭研究文献出发,研究筛选关于生物炭制备方法及其特殊稳定性的文献资料,最终从各异的环境条件、生产原料角度推出估算生物炭(生物炭碳素)稳定性3种方法,即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和分子特性法。指出生物炭源因热解速率、热解温度和缺氧程度的广泛性,生产出来各种生物炭类型的稳定性需要建立新机制评估,以便多角度去评价生物炭生产和改良土壤的前景和限制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周年轮作休耕模式对土壤球囊霉素和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与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休闲-玉米和全年休闲4个处理,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及有机碳(SOC)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休闲-玉米、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相比,全年休闲能显著增加大团聚体(>0.25 mm)含量,提高团聚体稳定性;在不同团聚体粒级下,与休闲-玉米相比,苕子-玉米轮作、豌豆-玉米轮作和全年休闲均能有效增加GRSP和SOC的含量,且全年休闲效果更佳;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GRSP对SO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有直接的正面影响,对团聚体稳定性有间接影响,各因子对平均质量直径的总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WSA>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DOC>总GRSP>SOC>易提取GRSP;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团聚体粒级下GRSP与SOC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在不同粒级下的相关系数的大小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合理的轮作休耕模式有助于恢复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8.
杂交水稻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产量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991-1992年全国籼型杂交水稻区域试验中15个迟熟组新组合在22个参数试点的汇总资料,运用朱军等提出的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产量性状的稳定性分析,并选择了不同地区选送的组织进行线性对比。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稳定化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明确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固持(Carbon sequestration)的影响,系统分析2000—2018年农田生态系统中,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稳定化(Stabilization)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并不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本身的稳定性(Stability),而是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有机碳分子结构(Molecular structure)促进土壤有机碳稳定化,增加土壤固碳。未来研究重点应在阐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外源有机碳的投入(主要源于作物秸秆)与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关系,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及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对有机碳稳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油菜区域试验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8与2009年两年的浙江省油菜区域试验资料,采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方差分量,同时对参试品种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037-77’品种产量较高,但与对照品种‘浙双72’没有显著差异;试点和年份×试点的互作效应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大;除‘浙杂0603’和‘黔杂2630’对环境指数反应较敏感及‘J6’和‘ZY-10’一致性较差外,其余品种均表现出相似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