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安徽省霞山县供销社唐家模六安瓜片在中国名茶中,是唯一的不含茶头和茶梗,由单片鲜叶制成,属绿茶类的特种片形茶。因其形似瓜子,故称“瓜片”,又名“片茶”。又因其历史上集中在六安销凭和外运,遂冠以“六安瓜片”两名世。六安瓜片产于安徽六安地区的六安、...  相似文献   

2.
张国华 《农业考古》2007,(2):230-231
安徽省六安茶叶在全国茶品中久负盛名,其中的六安瓜片更是名扬四海。六安瓜片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产白六安境内的裕安、金安、金寨等区县,主产区位于金寨县齐云山一带。该茶叶的外形既不象西湖龙井扁且挺,也不像平水珠茶圆且实,更不像碧螺春曲且茸,因其叶形颇象葵花籽壳而被称为瓜片。  相似文献   

3.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茶叶卷》认定宋朝就出现“片茶”。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另外 ,《红楼梦》、《太平天国》等书中也有记载。“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在清代 ,六安瓜片为贡茶。解放后的相当长时间 ,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直到现在 ,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仍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的齐云山等地 ,其外形似瓜子 ,单片…  相似文献   

4.
 品牌化程度低是影响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市场知名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在强化品牌意识的前提下,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和扶持茶业龙头企业以加强其品牌整合能力等措施,来打造六安瓜片茶叶知名品牌,实现其生产规模与效益的统一、茶叶文化与经济的统一,做强做大六安瓜片茶产业,并最终使其走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5.
六安瓜片茶历史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哲  宋光钧 《农业考古》2007,(2):232-235
一、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明代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六安是中国名茶的生长地之一。六安茶名满天下,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位置,被世人赞美,被世人品尝。今天的六安茶即为“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六安瓜片前身的六安茶叶,其悠久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汉献帝建安年间,茶叶就从四川经陕西、河南转入…  相似文献   

6.
再论六安瓜片的成茶年代安徽省霍山县农业局李传轼,徐志明安徽省霍山县园艺场孙自琪前几天我打开电视,看到“东方之子”节目。由于开机稍迟未见到字幕,只见一位老者神采矍铄,侃侃而谈。后听主持人介绍,这位老学者系《辞海》主编。《辞海》系我国重要权威工具书之一,...  相似文献   

7.
瓜片杂话     
瓜片茶是绿茶中的名品,但由于产量的制约,很多茶客对它“只闻其名,未见其客”。绿茶按外形区分,可有7种,一是扁平挺直状的,如西湖龙井;二是芽茸状的,如碧螺春;三是芽苞状的或芽尖状的,如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四是圆珠状的,如平水珠茶;五是眉条状的,如屯绿;六是针状的,如南京雨花茶;还有一种便是片状的,其代表品种就是六安瓜片了。顾名思义,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县,外形似瓜子,呈片状。实际上这句话还不够准确,六安瓜片的真正产地是安徽省的六安、金寨和霍山三县,以金寨县齐云山鲜花岭编幅洞所产之茶质量最高,故又…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六安瓜片传统手工制作工艺和目前六安地区六安瓜片制作工艺的现状。分别探讨了产区手工、半手工、机制做形工艺方法、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六安瓜片拉老火的技术原理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六安瓜片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兴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132-1132,1140
总结了六安瓜片开发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六安瓜片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浅析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安徽省六安市“六安瓜片”绿茶品牌化经营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实施品牌化经营,是提高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其产品、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而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应包含四个基本元素,它们是:品牌建设、标准化生产、渠道建设、以及科学的品牌延伸战略。  相似文献   

11.
五月初 ,笔者应邀出席了在安徽芜湖市举行的 2 0 0 1年中国 (芜湖 )国际茶叶博览交易会。经专家委员会的评审 ,“六安瓜片”被评为本届茶博会的茶王 ,5月 1日下午举行的“广夏杯”优质名茶拍卖会上 ,5 0克茶王“六安瓜片”经过多方角逐被拍卖出 4 6 0 0 0元的天价 ,令人咋舌。笔者亲自目睹这次拍卖会的全过程 ,为这次优质名茶拍卖会主槌的是皖江拍卖中心总经理袁善春。他连珠炮似的报价 ,抑扬顿挫的语调 ,一次次将拍卖场上的气氛推向高潮。茶王“六安瓜片”是第三号拍卖品 ,5 0克“齐山牌”六安瓜片盛放在透明的玻璃罐内。从 10 0 0元起开拍…  相似文献   

12.
历史名茶—六安瓜片被列为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是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和优良的品质分不开的。目前,六安瓜片开发在取得初步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质量标准难以控制、生产成本偏高、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必须改进六安瓜片的生产工艺,降低其生产成本,全面实施无公害茶目标,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特色品牌,才能确保六安瓜片绿色名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据周恩来总理卫士乔金旺回忆:总理重病期间,有一次问有没有六安瓜片茶,想喝点六安瓜片茶。六安瓜片茶并不是很有名的茶,所以还不是很好找。我们也不晓得总理为什么突然想喝这种茶,后来找了一些,质量不高,但总算满足了他老人家的心愿。总理喝完了茶才对我们说:我之所以想喝六安瓜片茶,是因为想起了叶挺将军。那还是在抗战初期,叶挺任新四军军长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六安瓜片形成了政产学研销的产业聚合体,成为六安甚至于安徽的一张产业名片,在经济发展中甚为重要。而随着国内茶叶市场的转型升级,六安瓜片面临着高端市场冲击、低端市场根基不稳的问题。保持核心产业的主导地位,形成持续竞争优势,是六安瓜片茶叶转型的重要突破点。文章通过产业集群网络、品牌效益和外部要素等角度的研究,报告了六安瓜片产业的发展现状,针对性提出强化内外部沟通、建设品牌管理体系等优化路径,以此形成六安瓜片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六安瓜片传统采制工艺,分析了目前产区制作工艺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六安瓜片拉老火的技术原理和改进措施,以期为茶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六安瓜片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茶之一,是以色泽翠绿、清香四溢、味道甘厚而著称于全国。人们常将之作为礼茶,用以款待贵客佳宾,在清末以前,六安瓜片就是皇朝宫庭常进的贡茶。一、来历:六安瓜片是以其成品白毫披复,叶片边缘背卷形如瓜子,色翠绿有光泽,汤清绿而明彻,滋味醇厚鲜爽,回味甘甜清凉,香气浓馥若兰似蕙,沁人心肺,产地历史上属六安所辖,故称之为六安瓜片,俗称六安茶。关于六安瓜片茶来历,《霍山县志·地理志》物产篇中详实记载如下:“六安茶,六与霍并产也。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顾霍多硗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而贡额不什二。考州志,有州茶黑,县茶黄之说,恐已附会。惟产茶之地,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此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山实属西南,迟在雨后,故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  相似文献   

17.
该文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六安瓜片品牌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从产业基础、产业组织、产业价值链升级、产业标准化建设及产业集群品牌营销等方面给出了六安瓜片品牌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日子(1997年11月20日)北京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的王郁风先生打来电话,说他们准备编写一本《中国茶叶五千年》的书,向我核查二个问题:一是关于“六安瓜片”的成茶年代问题。另一个是看到霍山黄芽茶听上有司马迁《史记》云“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位久服得仙”之语。他说他查阅了《史记》,未见此语出处。我当时在电话上向解释,他说电话上一时说不清楚,叫我写一下。我们都是“中华茶人联谊会”的会员,只好如命。关于六安瓜片成茶年代问题,我已写了一篇《再论“六安瓜片”成茶年代》,已刊于1998年《农业考古》第2期上。关于…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金寨县几种名优茶如金寨翠眉、金寨毛峰、六安瓜片的采摘与标准化加工技术,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茶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从品牌管理能力、品牌市场能力、品牌关系维护能力以及品牌基础能力四个方面入手,建立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评价体系。选用具有安徽区域代表性的四大名茶代表企业——谢裕大茶叶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测度。结果表明: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不高,四家代表企业内部在品牌竞争力的不同方面存在短板。因此,建议通过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整合供应链、健全市场环境及品牌管理体系等来促进安徽省茶叶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