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红色基因是革命老区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促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其作为精神引领,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对于新时代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旬阳县红军镇要实现革命老区新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要发挥红色基因的助推作用。构建举办红色宣讲活动,用红色革命故事传播新思想;开展文艺创作和送戏下乡,培育文化扶贫内生动力;开设特色镇本课程,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三维建设体系,带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助推陕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文化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中具有独特价值,发挥红色文化优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陕南是革命老区,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更有以陕南苏区精神为代表的精神形态的红色文化。加快推进陕南革命老区新发展,通过红色为基,传承弘扬陕南苏区精神;绿色为源,全力发展陕南绿色经济;特色为优,着力彰显陕南内生优势,实现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资源是推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新丰县作为广东省革命老区之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新丰县在整合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红色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宣传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和滞后、宣传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新丰县应加强协同合作,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深度发掘,利用“互联网+”模式推广新丰红色文化,夯实红色教育基础,为新丰红色文化宣传提供人才保障,发挥本地红色文化优势,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关中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调查,分析了关中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关中革命老区传统村落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思路和建议,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村就业人口、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有其独特的价值,红色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以达州革命老区为例,较全面地研究了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价值;调查分析了当前红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红色文化建设主要路径。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区域红色产业链,打造红色文化小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激活红色基因,使之焕发新活力,助推川陕革命老区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6.
以川陕革命老区为例,指出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梳理川陕革命老区现存的红色文化资源;指出该地区红色文化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发挥政府职能、打造特色产业、深挖旅游价值等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效益及政治影响的驱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但大部分革命老区名气不高、红色资源开发不彻底,长效发展面临困境。位于浙东的四明山梁弄革命老区,其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长效发展机制十分独特。四明山梁弄革命老区,凭借优良的生态环境,以红色旅游为核心,联动特色小水果、非遗文化、地方餐饮民宿、机器人等产业,促进了红色文化与绿色经济的融合发展。通过研究当地的绿色发展形式,为其他革命老区以及广大乡村地区的可持续长效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物质财富与强大精神动力。为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以宁夏彭阳县为例来实证研究红色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研究认为,红色文化旅游能有效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当前彭阳县红色文化旅游面临着红色遗址遭到侵蚀、景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宣传形式单一等现实困境,要通过加强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延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链等方式推动彭阳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9.
红色资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凝聚、引领和赋能效应,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发展的“红色引擎”。以江西省S市革命老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的方式,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进行模型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红色资源渠道越丰富,党员和群众越愿意主动了解红色精神赋能乡村振兴,学习意愿强烈;红色资源的吸引力越大,对乡村振兴发展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越大;红色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越大,对乡村振兴的发展越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欠发达革命老区的河南省新县为研究对象,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阐述了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振兴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总结了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和成熟经验,并从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议,以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是赣南革命老区实现振兴发展的根本。在新的发展背景下,综合提升赣南革命老区的创新开发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应立足实际,从构建制度体系、培育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四方面发力,为其跨越式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  相似文献   

12.
组织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和保障。赣州市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组织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从赣南革命老区实际出发,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了乡村组织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党建+N”模式,为其他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以党建、机制和人才促进乡村振兴的有益经验,并对推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开发湘西州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湘西州红色文化产业,对加快湘西州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河南省信阳市有很多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信阳乡村产业发展、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着重要价值。本文深入探讨信阳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起因,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对旅游等行业发展的辐射力有待提升,对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引领力不足,对乡村治理的规范性、引导力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提出创建“红色旅游+”经营模式、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红色制度文化学习培训等解决路径,以期更好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保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老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根据实地调查与相关资料查阅,梳理了平山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对当前平山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合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大别山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是我们党重要的建党基地。河南省信阳市全境属革命老区,是国家精准扶贫综合改革试点,是省"三山一滩"扶贫开发重点地区。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深入信阳考察时强调,要聚焦"三山一滩"特别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实施攻坚,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信阳市有必要、有条件、有能力争创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示范区,为振兴发展革命老区、探索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刻而现实的意义。甘南州乡村振兴中存在城乡差距大、产业亟待培育、兴农(牧)人才缺乏、振兴乡村文化的平台尚待完善等困境。产业培育先行、人才培训跟进、完善文化平台、持续生态文明建设是甘南州乡村振兴的路径所在。  相似文献   

18.
四川革命老区贫困人口多、程度深,精神贫困现象突出,实现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 富是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之一。近年来,四川革命老区在物质扶贫上取得了明显成效,精 神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一大难点,精神扶贫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精神动力,实现扶 贫“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的转变。针对四川革命老区群众精神贫困的现状,扶贫从扶“志” “智”“制”“职”等角度出发,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老区红色文化自信,推动四川革命 老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革命老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因素,许多革命老区仍然处于贫困之中。现以梁弄革命老区为例,简要介绍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发展思路。1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对梁弄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作用1.1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带动梁弄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革命老区大多地处落后偏远地区,地理位置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导致经济发展落后。然而绝大多数的革命老区拥有优质的红色资源,具有全国比例比较高的红色景区,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对于推动红色旅  相似文献   

20.
产业融合是当前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革命老区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本文基于革命老区产业融合背景下,以旺苍县为研究对象,分析革命老区的现实本质,根据旺苍县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以特色农业为主导、文化创意为主导、旅游为主导的3种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利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