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通过构建大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技术效率损失函数模型,计算出1980-2010年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926 544,大豆产量还有一定的增长空间;根据各生产要素的弹性系数变化趋势可知,提高种子投入和化肥投入能够有效提高大豆单产。技术效率损失函数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旱灾率对技术效率的影响较大,因此提高技术效率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另外在提高大豆面积占作物面积的比重的同时,应加强机械化投入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2.
基于辽宁省新民市一手调研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3个规模区间的玉米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影响各规模区间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外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重点考察耕地细碎化对不同规模区间农户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辽宁新民市不同规模平均玉米生产技术效率在85%以上,玉米生产技术效率随规模扩大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2)耕地细碎化对各个规模区间技术效率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耕地细碎化对1.00 hm~2以下小规模农户影响不显著,对1.00~2.00 hm~2小规模农户和2.00 hm2以上大规模农户这两个区间均有正向影响。(2)年龄变量对小规模玉米种植户技术效率有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变量对大规模玉米种植户技术效率影响为正,受农业培训情况变量对大、中、小3个规模区间玉米种植户技术效率均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2004—2010年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玉米生产进行效率测算发现,中国玉米生产呈现明显的集中化趋势;玉米受灾情况、土地细碎化以及农户户主受教育程度均是影响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中国玉米生产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在技术效率改进方面,西南优势区情况相对较好,北方优势区情况最差;在生产技术改进方面,北方优势区效率最高,黄淮海优势区效率最低;在规模效率方面,3个优势区规模效率都比较低。因此,应鼓励农民进行土地合并,减少农户种植地的地块数量;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提升玉米种植人员的知识水平;增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促进其科学合理地种植玉米,降低资源浪费行为。  相似文献   

4.
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哈尔滨市专业大户、农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3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绩效,包括生产玉米、大豆、水稻3种生产作物。通过建模分析得出3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绩效存在明显不同,龙头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另外两种经营主体。对于玉米生产,主要原因包括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于大豆和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差异是主要原因。生产技术的提高对于专业大户和农业合作社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玉米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运用2020年中国和美国的截面数据,比较两国及中国各地区间玉米生产成本结构差异,并采用刻画等产量曲线的方法揭示玉米生产中机械投入与劳动力投入和土地投入与肥料投入的替代关系,明晰各地区玉米生产的投入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COST-DEA模型测算2010—2020年中国玉米主产省份的技术效率、要素投入效率、配置效率以及成本效率,分析玉米生产成本节约潜力。结果表明:玉米生产的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较高是导致中美玉米生产成本悬殊的重要原因;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效率平均为0.568,其效率损失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过低;从区域分布看,成本效率呈现西北和东北高、西南低的局面;从不同投入要素看,种子和肥料的利用率更高,土地和劳动力投入的节约潜力更大。因此,应综合提升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降低玉米生产成本,提升中国农产品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生产函数是一种技术关系,被用来表明每一组具体投入品(即生产要素)可能提供的最大产出。人们通常采用回归技术估计的生产函数只能得到平均产出,因此称为“平均生产函数”。根据萨氏定义得到的生产函数称为“边界生产函数”,它主要用于测算技术效率,即利用技术的程度。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边界上的最大产出是确定的,这时人们关心的往往是实际产出与生产边界相差有多远,即技术效率。若实际产出落在生产边界上,此时生产系统q技术效率就是1;若实际产出落在生产边界下面,此时生产系统有技术效率损失。根…  相似文献   

7.
运用随机前沿函数和技术效率损失函数考察了2002-2008年全国及19个省份的粮食收入性补贴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进一步计算了粮食收入性补贴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非单调效应。结果显示:1)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总体较高,在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之间,以及在主产省与非主产省之间,小麦生产技术效率都存在明显差异;2)从全国层面看,粮食收入性补贴导致了全国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明显降低;且随着补贴强度增加,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呈现增强趋势;3)从观测的19个省份看,只有4个省份的粮食收入性补贴有助于提高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其余15个省份都导致了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不同程度的降低;4)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损失可能是小麦收入性补贴强度和是否与小麦生产挂钩、是否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后,应以粮食收入性补贴政策改革为契机,向扭曲程度较小的"绿箱"补贴转型,发挥补贴对提高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新疆昌吉市182个农户的调查资料,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农户番茄种植生产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影响因素,并对不同种植方式下农户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番茄种植户在生产过程普遍存在着显著的效率损失,平均技术效率为65.27%;加入经济合作组织、参加番茄订单等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对技...  相似文献   

9.
采用比较分析法和C-D生产函数分析了吉林省玉米生产单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并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法分析了吉林省玉米主产全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较高,年度间波动较大,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资本生产率较低,年度间波动也较大,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吉林省玉米技术进步贡献率只有52.56%,与发达国家(70%~8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吉林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促进吉林省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利用2004-2012年吉林省9个地区粮食生产相关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2004-2012年吉林省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并通过技术效率损失函数分析了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2004-2012年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71.36%,尚有提升空间;劳均粮食播种面积和复种指数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正相关,有效灌溉率和受灾面积占比与其呈负相关。对此,应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物质投入、加快土地流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研开发及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科技服务,提供粮食高效生产的人力资源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玉米主产省玉米生产效率及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1985—2014年玉米主产省玉米生产投入和产出数据,并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自1985年以来,玉米全要素生产效率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不大,以2006年为拐点,起初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率,而后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陕西等9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处于负增长状态;利用变异系数对玉米主产省玉米生产效率进行σ收敛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生产效率具有σ收敛特征。要想提高玉米的生产效率,就应该注重玉米生产的内涵发展,适当缩小玉米种植区域,加快关键技术的推广,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市玉米生产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鄂尔多斯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最主要的饲料粮。据统计2009年部尔多斯市现有耕地37.07万hm^2,玉米播种面积28.57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6.8%。因此提高鄂尔多斯市玉米的生产能力和种植收益水平。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饲料粮供给、增加种粮农户收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市的玉米生产效率进行研究,衡量玉米生产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情况,并提出改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和政策建议,以期提高鄂尔多斯市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户生产收入。  相似文献   

13.
玉米生产限制因素评估与技术优先序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明确中国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和技术发展优先领域。【方法】采用参与式方法,对中国主产省和东北春玉米、黄淮海春、夏播玉米和西南山地玉米三大主产区生产限制因素进行评估,并基于限制因素影响程度、解决的可能性评估,建立玉米生产技术优先序。【结果】当前限制中国玉米产量潜力实现的主要因素:一是以耕作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方法不科学、技术到位率低等为主的栽培管理技术问题,在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损失占28.8%—57.7%;二是以干旱为主的自然逆境因素,产量损失占9.3%—35.1%;三是玉米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品种"多、乱、杂"、缺乏高产稳产的区域主导品种,良种良法配套差以及种子质量问题,产量损失占11.4%—19.8%;四是水土流失、耕层浅、土壤瘠薄等土壤障碍因素,产量损失占4.8%—20.2%;五是病、虫、草、鼠等生物逆境危害,产量损失占4.5%—11.0%。【结论】加强"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选育耐密、抗逆、广适高产优质品种,并筛选确立区域主导品种;推进科技入户和玉米生产机械化,提高技术到位率是近期政府制定相关玉米生产政策时应考虑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4.
玉米是河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技术效率对保持生产力至关重要。本文以2012—2018年河北省宁晋县、大名县等5个主产县170个玉米种植户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利用DEA研究方法分析了河北省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发展变化。结果表明:各县玉米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822、0.989、0.832。其中,玉田县和大名县玉米综合技术效率不高,全要素生产率未达到有效前沿,规模效率呈下降趋势。针对分析结果,从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合理分配投入要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县目前玉米商品粮水分高、品质差、价格低、效益低的状况。采用科学配套的栽培技术,降低成本、节本增效是提高玉米产量与效益的重要手段。为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与规模农业的不断推进,农业经营主体对雇工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大。针对雇工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从雇工劳动视角分析其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对于进一步梳理粮食规模化经营中存在的瓶颈制约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黑龙江、浙江、四川3省的调研数据,采用不同前沿面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损失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雇工劳动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雇工生产在粮食生产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44.7%的样本农户进行雇工生产,规模经营户的雇工需求尤为突出。农户粮食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85.11%,存在显著的技术效率损失,但技术效率的省际差异并不明显;农业雇工投入比例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倒U型"效应趋势,雇工投入比例在25%~50%区间内,农户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最高。控制变量方面,户主受教育年限、人均纯收入和地块面积对生产技术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种地规模、地块距离家的距离、地块受灾和差的土壤质量均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普及农业机械化生产与开拓新型经营方式、建立有效劳动监督激励机制与"农业CEO"管理机制、重视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不同产量水平模式中增(减)技术因子对玉米产量、养分效率的影响并明确其优先序,以期为不同生产水平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缩差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农户、高产高效和超高产3个产量水平的生产模式,确定了种植密度、耕作方式、氮素管理、品种是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与氮素效率提升的主要技术因子,在此基础上设置了超高产(SH)、高产高效(HH)和农户(FP)3个不同产量水平的综合管理技术模式,针对不同模式中的技术因子设计了裂区试验,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品种为副区,氮肥管理为副副区、密度为副副副区,分析增(减)技术因子对不同生产模式玉米产量及氮素效率的技术贡献率。【结果】FP模式中技术因子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9.9%、6.0%、4.4%和2.5%;H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的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素管理、土壤耕作、品种,贡献率分别为7.7%、5.2%、4.5%和3.5%;SH模式中栽培措施对产量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土壤耕作、氮素管理、品种,贡献率分别为8.9%、7.3%、6.5%和4.3%。而3种模式中,栽培技术因子对氮素效率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均为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其中,FP模式的氮素管理、种植密度、土壤耕作、品种对氮素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30.5%、6.0%、4.4%和2.5%,HH模式分别为19.7%、7.7%、4.7%和4.5%,SH模式分别为25.4%、8.3%、6.5%和4.5%。【结论】技术因子对产量的贡献在不同模式中的优先序不同,不同管理水平下产量差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技术因子间具有协同效应。当前农户水平下氮素管理方式对产量的贡献率居首位,高产水平下种植密度和土壤耕作对产量贡献较大,而不同产量水平下氮素效率差异主要取决于氮肥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玉米栽培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66,自引:8,他引:58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此重要历史关头,回顾中国玉米栽培研究历程和科技进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表明,经过60年不懈努力,玉米栽培研究的目标已由产量为主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多目标协同发展,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与深入,形成了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玉米栽培科学与技术体系。进入21世纪以来,玉米栽培研究进入黄金发展期,在栽培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围绕未来玉米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仍将是未来玉米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并提出今后20年重点研究的方向与任务:一是继续探索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潜力及突破技术途径,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二是转变生产方式,围绕籽粒生产效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为目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质量,增强玉米市场竞争力;适度发展青贮玉米和鲜食玉米等,促进玉米生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开展抗逆、减灾、稳产理论和技术研究,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实现玉米精准生产与管理;五是强化栽培学科基础研究,玉米设计栽培,夯实玉米科技研究和生产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玉米制种实现超高产高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采用密度×化控量二因素复裂区试验设计,对春播晚熟玉米品种富农22号进行超高产制种产量和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结果]富农22号玉米最适应处理是处理A3B2(密度为9.75×104株/hm2、喷施玉米健壮素675mL/hm2)制种玉米群体的经济产量最高为18040.05kg/hm2,生物产量31102.5kg/hm2,单株粒重185.03g,经济系数0.58,植株与经济性状表现较优;全生育期总光合势535.51×104(m2·d)/hm2、平均净同化率为6.31g/(m2·d)、平均干物质生产率211.2kg/(hm2·d).[结论]通过化控来降低制种玉米植株高度可显著改变物质生产、分配的方向和部位,提高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例和转化效率.过稀或过密种植以及化控剂用量少或过量使用都将对创建适宜群体结构造成不利影响,从而降低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