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防止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以及促进骨折愈合。方法:本组17例患者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再移植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到股骨颈处。结果:5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移植旋额深血管血液循环通畅。所有患者3个月后摄X线片显示骨折部位有骨痂生长,1a后骨折愈合。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可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
关于正常人骨密度测定已有很多的报道,但对常用取材的四个体位的相关性分性分析报道不多,且用DXA法对正常人进行骨密度测定的报道也很少,为此我们做了50例的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测量对象:本组50例正常人中,男26例,平均年龄21.1(18~24)岁,女24例,平均年龄20.4(18~24)岁,男女年龄无显著差异(P>0.05)。1.2测量仪器:采用法国SOPHA公司生产的SOPHOSL-XRA双能量X线骨密度测定仪。1.3测量体位;左前臂烧骨(R),右股骨颈(N),腰椎前位(LA),腰椎侧位(LL)共4个体位。1.4结果处理:运…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双能量X线(dual X-ray absorptionery,DXA)骨密度测量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骨密度测量在诊断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中的差异,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椎体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椎体平均CT值的相关性,确定椎体平均CT值诊断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阈值。方法选择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对其进行常规椎体CT扫描及QCT骨密度检查,测量椎体平均CT值和QCT平均BMD值及T值;对部分研究对象同时进行进行QCT检查和DXA检查。结果纳入课题研究对象361例,平均年龄49.6岁,平均T值-1.18,平均SMD值为127.4,椎体平均CT值为137.1HU,椎体CT值、T值和平均BMD值间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84,P值均小于0.01)。以小于-1.0和-2.5分别作为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标准,共检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分别为165例和53例,发病率分别为45.7%、14.7%;分别以椎体平均CT值为145HU和110HU作为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阈值,诊断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2%、80.7%和90%、92.6%,约登指数分别为0.68、0.83;43例同时行QCT与DXA检查,在检出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平均CT值与QCT测得的椎体平均BMD值及T值具有高度相关性,椎体平均CT值可以代表QCT的T值和BMD值,反映围绝经期妇女骨量丢失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臂间血压差异的发生规律和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20例,用欧姆龙7201型自动血压计测量双侧上臂问血压差异的绝对值,筛选出合并臂间血压差异者,计算检出率和均值,常规进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筛查和上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检出合并臂间血压差异35例,检出率15.9%;平均收缩压差异(12.9±10.2)mmHg,舒张压差异(7.2±4.9)mmHg;男女间差异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上肢动脉狭窄4例,发生率11.3%(4/35)。57%合并心脑血管病,82.9%为高危人群。结论臂间血压差异是上肢动脉病变和高血压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的分布特点,为糖尿病患者预防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调查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分析其肿瘤发病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患者86例,其中女20例,男66例,男性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结、直肠癌比例最高(27.9%),肝癌、胰腺癌其次(各占20.9%),胆管癌占11.6%,胃癌占8.1%,食道癌占7.0%,胆囊癌占3.5%。糖尿病至肿瘤的病程以胰腺癌最短(1年左右),而结、直肠癌最长(10年左右),其他类型肿瘤居中。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恶性消化道肿瘤在不同器官的表现(包括患病率和糖尿病至肿瘤的病程)有所不同,应早期进行针对性肿瘤筛查。  相似文献   

6.
寻找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增加肿瘤部血管内高浓度抗药癌物,以提高治疗卵巢癌疗效的方法。方法经病理证实,中晚期卵巢癌20例进行35例次单侧股动脉插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同样选择中,晚期卵巢16例静脉滴药治疗做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显效(CR)12例,有效(PR)6例,NC(稳定)1例,PD(恶化)1例。近期疗效(DR+PR)90%,动脉注入法20例平均生存期21.7个月,静脉滴组为12.3个月,两组差  相似文献   

7.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因极易造成骨不连及股骨头缺血坏死而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自1989年10月以来,本院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位及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2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全身多发性对称性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特征,以期早期诊断,并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全身多发对称性动脉瘤10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血管B超示所有患者均可见髂动脉动脉瘤样扩张,颈动脉血管内径增宽3例,肾动脉瘤样扩张3例。全脑血管造影:10位患者有44个动脉瘤,基本对称分布。后交通动脉瘤10个,颈内动脉4个,椎动脉6个,髂动脉20个,肾动脉6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结论:行血管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多发对称性动脉瘤,明确病情,但血管造影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影响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D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2型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的剂量、时间依赖的影响。结果基础状态下,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2型受体均有少量的表达。血管紧张素Ⅱ显著上调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P〈0.01)和下调2型受体的表达(P〈0.05)。浓度依赖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罗格列酮(20、30和50μmol/L)干预12h均显著下调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上调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和0.05)。时间依赖实验表明,30μmol/L的罗格列酮干预后,6h即出现明显的干预效应,24h时下调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上调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作用最大,与血管紧张素Ⅱ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性地下调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7激动剂罗格列酮发挥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应用Sky(骨膨胀系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护理特点和注意事项。方法23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262个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Sky手术。术前均进行心理疏导及手术体位耐受能力评估,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术部炎症反应,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结果2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2±1.5)分降至术后的(1.5±0.4)分,椎体前后壁比值由术前的(57.4±4.3)%恢复到术后的(81.0±3.5)%,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1.8±5.3)°矫正至术后的(9.2±4.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出现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术前、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使Sky老年患者安全、顺利地接受手术及早日康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益母草总黄酮对去卵巢大鼠下丘脑和海马雌激素受体α及β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11月龄SD雌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去势组、益母草总黄酮组和雌二醇组,以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益母草总黄酮组、雌二醇组分别用益母草总黄酮、雌二醇给药4个月,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下丘脑和海马雌激素受体α及β mRNA的表达。结果大鼠卵巢切除后,血清中雌二醇水平、椎骨骨密度、子宫湿重、下丘脑和海马雌激素受体α及β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降。雌二醇治疗后血清中雌二醇水平、椎骨骨密度、子宫湿重升高,下丘脑和海马β mRNA的表达均明显下降。益母草总黄酮治疗后,血清中雌二醇水平、椎骨骨密度、下丘脑和海马雌激素受体α及β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子宫湿重无明显改变。结论益母草总黄酮对切除卵巢所致的骨质疏松大鼠有防治作用,对子宫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性别对商品猪体尺性状、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体重100 kg左右的商品猪120头,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研究了性别对猪体尺性状、胴体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母猪组的腹围、倒数3~4腰椎膘厚和倒数3~4胸椎膘厚均显著低于公猪组(P<0.05);母猪组的平均膘厚和皮脂率均极显著低于公猪组(P<0.01);母猪组的倒数3~4胸椎肌肉厚度、活体瘦肉率、瘦肉率分别比公猪组提高11.52%(P<0.05)、2.80个百分点(P<0.01)、2.97个百分点(P<0.01);肉质性状母猪组与公猪组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肠激素中的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和P物质(substance P,SP)在腰椎骨折后的早期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腰椎骨折组为伤后3d内腰椎(胸12~腰2)压缩性骨折患者,非截瘫同时排除原有慢性便秘的病例,对照组为同期住院排除原有慢性便秘的肢体骨折取内固定的病例,各25例.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浆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数据.结果腰椎骨折后早期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增高(P〈0.05).结论腰椎骨折后早期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均增高,与腰椎骨折后早期便秘有关,胃肠激素分泌的增多引起了排便困难和腹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健康老年人(≥60岁)指骨骨密度变化及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方法采用放射吸收法对2304例健康体检老年人进行指骨骨密度检测,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和人体学测量。结果男性骨密度和T值高于女性(P〈0.01),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比例显著高于男性(P〈0.01)。通过校正年龄,发现性别是骨质异常的危险因素,女性发生骨质异常的危险性是男性的1.57倍。结论广州地区老年女性是罹患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支架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1例肾移植术后的女性患者,2 a前采用移植肾动脉与髂内动脉远端行端-端吻合术,移植肾脏固定在右髂窝内.术后2 a发生移植肾动脉狭窄80%,狭窄性病变长度15 mm,接受了支架治疗.从左股动脉入路,应用Judkin 6F右冠指引导管,植入冠脉金属裸支架4.0 mm×18 mm的R-stent,18 atm×20 s释放.结果支架扩张和贴壁良好,狭窄病变解除,无残余狭窄,血流TIMIⅢ级,术后患者血压平稳.结论支架术治疗移植肾动脉狭窄效果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与血栓抽吸术联用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大量血栓征象、并需行血栓抽吸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PCI术前行IABP后联合导管血栓抽吸;对照组为术前单纯行导管血栓抽吸。观察其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试验组患者的TIMI3级血流、无复流/慢血流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血浆中CK-MB其峰值、CTnI峰值、肺动脉楔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试验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BP)、心脏指数、心输出量、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急诊PCI时联用IABP及血栓抽吸术,对于改善心肌缺血、增加冠脉灌注,恢复心功能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退行性腰椎病变主要是由于长期慢性劳损、不良姿势、退变致腰部筋伤,进一步发展累及于骨,导致腰椎失衡。"以筋为先,以衡为用"是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下筋骨病的治疗原则,旨在通过手法松筋、正骨、功能锻炼颐养筋骨等重建脊柱平衡,达到防治退行性腰椎病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糖耐量减低(IGT)患者中糖尿病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5至2006年糖耐量减低患者355例,随机分为干预治疗组(n=166)和非干预治疗组(n=189),出院后随访3a,统计糖尿病(DM)发生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非干预治疗组中发生DM70例07.0%),年转化率为12.3%;干预治疗组中发生DM24例(14.4%),年转化率为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与餐后2h血糖(OR=3.016)、家族史(OR=1.446)和年龄(OR=1.176)有关。结论IGT患者发生DM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餐后2h血糖、家族史和年龄,早期干预可明显降低DM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钠肽(BNP)治疗肺栓塞(PE)的疗效.方法 82例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脑钠肽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脑钠肽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钠肽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和Tei指数.结果 脑钠肽组总有效率为90.2%.高于对照组68.3%(P<0.05);治疗后,脑钠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变化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98例ACS患者[不稳定心绞痛(UAP)36例、ST抬高心梗(STEMI)34例、非ST抬高心梗(NSTEMI)28例]发病20 h内血浆BNP水平,分析BNP变化与临床亚型和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对照、UAP、NSTEMI、STEMI组血浆BNP水平分别是(51.34±11.27)、(155.06±39.12)、(247.05±68.34)、(513.17±127.88)μg/L,多支、2支、1支、0支血管病变组的BNP水平则分别为(612.34±155.87)、(299.81±166.09)、(177.86±143.65)、(25.78±14.49)μ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升高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ACS病情的评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