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6 毫秒
1.
唐诗与茶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茶兴助诗情,饮茶能使人神清气爽,引发诗思豁朗明晰。各种形式的茶会、茶宴、茶集、茶赋,灵动地再现了唐诗的引人魅力。唐诗中的茶事总是兴之所至,鲜活动人。唐诗中的茶俗脱却了功利的成分,清雅高洁。唐诗中诸多与茶相连的逸闻趣事,彰显了唐人对茗茶的喜爱之情。诗茶之缘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瑰宝。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一般栽培甘藷,采用扦插方法:供扦插用的种蔓有頂部、中部、基部之別;扦插的方式,有平插,斜插,直插之分,在生產上孰优孰劣,國內尚少研究,大家各执异說,莫衷一是。甘藷剪蔓和架蔓是控制甘藷地上部生長促進其地下部生長的方法;剪下的蔓,又可作为种苗和飼料之用。但这种方法有無推廣价值,及应該怎样去合理利用,有待研究的必要。 1956年我們針对上列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观察,本文是这些試驗观察的初步結果报告。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在年逾六旬之后开始绘画,在13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两三千幅作品,他的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其画作神秘晦涩的风格、幽暗混沌的色调,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痛苦、嘲笑、怀疑、挣扎,引发了对作品含义的争议,以及对泰戈尔诗歌与绘画孰优孰劣的论争。根据泰戈尔对艺术的理解和论述,诗歌与绘画均是其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现手段,二者都是泰戈尔充沛的创作生命力的体现。诗歌的优美,与画作中的痛苦并不矛盾。从整体来看,二者都是符合泰戈尔“和谐”与“美”之标准的、具有韵律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棅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笔者曾就“吸引人才与留住人才”孰重孰轻之话题,议论了一番。近日学习产权经济学,又有了新的视觉与视点。前述似乎小题大作,犹有“管窥”之虞,今日之说法,权当作“添足续貂”而活跃言论之空气吧。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论语》注本甚多,究竟孰优孰劣,已难以缕述。王肃注“子不语怪力乱神”,见于《论语》的最早注本——何晏《论语集解》。王肃认为,“怪力乱神”系四件事情。“怪”是“怪异”,“乱”是“臣弑君,子弑父”,“神”是“鬼神之事”,这是大体正确的。然而,他将“力”解释为“若奡荡舟、乌获举千斤之属”则有待商榷,从当时的思想背景来看,应该将“力”理解为“武力和暴力”。  相似文献   

7.
<正>对于一个宠玩之物,我们不去评价孰优孰劣文化背景的不同,养殖者理念的悬殊,造就了不同的结果中国金鱼产量大品种多,很多双料金鱼,三料金鱼,甚至四料金鱼集合了多个金鱼品种特征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品、精品我一直对长尾蛋种金鱼情有独钟,凤尾蛋凤、凤尾鹅头、凤尾蛋龙、凤尾蛋球……这些尾如长裙般飘逸的鱼,都是我猎取和培育的目标。而自己"做鱼"则是从凤尾鹅头红开始的。鹅头红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度辉煌。高耸的头瘤色如朱砂,银白的腰身魅力四溢,能够养上几条鹅头红,是很值  相似文献   

8.
《文苑英华》作为北宋初期的大型官修类书,是北宋初期诗坛主体对唐及唐前文学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接受。王安石的《唐百家诗选》,总结了唐诗在北宋中期诗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示范作用,体现了王安石的宗唐风尚。《文苑英华》和《唐百家诗选》分别代表着北宋不同时期士人的唐诗观,通过比较其审美风尚的变迁,揭示北宋初期到中期唐诗观演变的过程和宋人崇尚唐诗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王维《鸟鸣涧》中“桂花”之义历来众说纷纭,大多认为并非实指桂花,因为桂花只在秋天而不在春天开放。而从有关史料、唐诗中有关桂花的描写以及王维的创作实际看,此“桂花”应实指一种春桂。  相似文献   

10.
梅中花事     
冬春之交,最充满诗情画意的浪漫莫过于踏雪寻梅。八百多年前,宋代词人毛滂从家乡衢州江山驾舟东行,去往钱塘江方向,当时"北山积雪盈尺,而水南梅林盛开"。毛滂伫立舟头放眼望去,一侧白雪如梅,一侧梅白如雪。待到暮色降临、月升苍穹,两岸在月光的照耀下分明是两座美玉砌成的楼台,分不清孰个是雪、孰个是梅,分明是神仙居住的仙台。  相似文献   

11.
茶诗在唐代开始兴起,唐代茶诗奠定了中国茶文化基本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情趣,而随着时代精神的不同,茶诗的审美情趣也有一个从自然俭约到精新细繁、从超尘脱俗到近俗乐俗、从宁静淡泊到文化品闲、从以茶悟道到茶禅一味的渐变过程。唐代茶诗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活之美、生命之乐,传达出中国文人清高、白适的人格气质,并昭示了古代文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社会的谐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宋代节令诗蕴含着优美的文学情思与生动的民俗描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宋代节令诗研究》一书对节令与农事农俗的关系进行了充分探讨。全书视域独到,颇具创见,研究方法多样化。这对揭示宋诗与节令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肖正广 《农业考古》2021,(2):118-121
生于贵州黔南独山县的清代"西南巨儒"莫友芝才华横溢,一生著述颇丰,同郑珍合撰的《遵义府志》,茶史资料丰富,填补贵州茶史记载空白;撰写的茶诗反映茶事生活状态,表现对茶农的关怀;茶联集取于唐诗宋词,并革故鼎新,另辟蹊径。总之,于历史、文化方面,他为贵州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4.
从修辞方法运用的角度 ,探讨唐诗的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以大量唐诗的实例 ,论述了比喻、映衬、拟人、夸张、炼字、用典、互文、双关、借代等修辞方法的妙用 ,为探讨唐诗语言艺术的精髓 ,学习和鉴赏唐诗 ,提供一种新的视点、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宋初白体诗首兴,白体诗人范围甚广,有“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之说.时至真宗朝,随着白体名家李防、李至、王禹偁等人的去世,新朝文士纷纷进入文坛,使得昆体代替白体渐次成为诗坛中心.但不少诗人尤其是真宗朝的翰林词臣们的应制唱和诗作,无论是内容体制上还是语言风格上仍然具有白体诗的特征,甚至不少“典型”昆体诗人也由白体“脱胎”而来.宋初诗风更替具有渐次性与复杂性,西昆体与白体有着不可割裂的内在的联系.总之,白体诗作在真宗朝没有消失,转入更深的层次的融合之中,并成为宋代诗歌的重要渊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唐代西域边塞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绽放的一朵奇葩,诗中不仅描绘了西域自然风光、地理气候、风土人情,也抒发了作者从中原来到西域后产生的独特心理情感。按照一般的观念,唐代士人的时代精神与西域边塞特异的地理风貌相碰撞而创作出的诗歌是以理想、激情、豪迈为情感基调,而事实上,唐代西域边塞诗却有着一种浓郁的边愁情绪。本文主要探讨唐代西域边塞诗中表现了怎样的边愁情绪,并从作者文化心理的角度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继承陈子昂、杜甫的兼济思想,创作了170余首优秀"讽谕"诗篇。这些讽喻诗多用散文化句式,诗中多杂以议论,还善于运用虚字虚词。这些创作手法具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格健康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意义.唐诗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高峰,其孕育的文化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格修养积极和优秀的一面,它蕴藏的生命之心、社会之责、悲壮之感和友爱之情刚好契合了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中心环节,为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潜力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晚清苏州诗人屠苏,著有《小草庵诗抄》存诗71首。他用澹雅的语言和写真的创作态度摹写出一幅风致澹远的诗歌图景,并在诗中记录下穷困生活中节衣缩食蓄养鹤的全过程。他这种爱鹤情结,折射出末世文人身心无所寄托的真实心境,“鹤”养鹤正是他心灵寄托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宋末元初文人郑思肖留下了许多吟咏“醉乡”的诗作,他的醉乡之境初看起来是一种神仙式的漫游世界,但其背后则深深寄托着坚定心志、廓清环宇的远大理想。此外,他还根据道教神仙故事创作了许多题图诗,此类作品实际上是他“醉乡”梦景的继续,除了“磨砺”心志的意义之外,他力图创造一种清醇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