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斑马鱼胚胎原肠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态组织学观察的结果显示,斑马鱼胚胎在原肠早期由一团细胞隆起形成帽状结构,并在动物极形成包被层开始向植物极包被胚胎,伴随包被层下包胚胎过程出现胚层分化,在原肠中期形成上下胚层,到原肠末期形成不完全分离的三胚层.  相似文献   

2.
从4栋鸡舍的艾维茵肉用种鸡的入孵种蛋中,选择蛋重及蛋形指数都在最佳范围内(56~68g,0.72~0.81)的2088枚(58盘)种蛋,随机分为3组,同柜孵化。通过照蛋和胚检,观察和统计分析孵化期胚胎死亡规律。结果表明,整个孵化期间,胚胎死亡主要有2个高峰,第1个高峰在孵化前期的4~6日龄,第2高峰期在孵化后期的17~19日龄,这2个胚胎死亡高峰期把剩下的各胚龄分为3个阶段:1~3日龄、7~16日龄、20~21日龄,这3个阶段的胚胎死亡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与一般经验值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3.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教学试验基地养鸡场伊莎褐蛋鸡为试验对象,选取1500枚种蛋,研究种蛋在孵化期胚胎的死亡规律。将1500枚种蛋分为A1、A2、A3、A4、A55个重复,每重复300枚种蛋。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法分别比较5个重复间的差异,孵化前期和孵化后期两个胚胎死亡高峰期不同胚胎日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5重复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孵化期有两个胚胎死亡高峰,不同胚胎日龄组之间差异极显著,分别在4~6天和16~18天(P0.01);孵化前期胚胎死亡高峰期4、5、6天死亡率极显著高于3天和7天(P0.01);孵化后期16、17、18天的胚胎死亡率显著高于15天前和19天后(P0.01),其余日龄间胚胎死亡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斑马鱼早期胚胎神经形成过程中SOD表达特点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马瑛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0):1117-1120
为了解以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为代表的抗氧化酶系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建立及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SOD在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神经系统中的表达特点。结果表明,在体节分化的不同时期,SOD在脊索、神经管、眼等部位呈不同程度的表达;咽弓形成时期,SOD在咽弓中表达微弱,在脑组织中表达较强;至孵化期,SOD在终末器官中的表达程度不尽相同,其在大脑区域的表达略强于间脑区域。说明在斑马鱼早期胚胎神经形成过程中,以SOD为代表的抗氧化酶系统已经开始逐步形成,维持胚胎组织细胞中活性氧(ROS)的正常浓度,确保胚胎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5.
黄羊胃肠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对健康成年黄羊胃,肠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瘤胃,网胃和瓣胃的胃壁构造基本相同。粘膜上皮都是复层扁平上皮,浅层细胞角化,瘤胃粘膜上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舌状乳头。无粘膜肌层;网胃粘膜形成许多皱襞。在皱襞上和网孔底上有许多圆锥状乳头。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斑马鱼卵巢和精巢组织的原代细胞培养技术,获得原代和传代培养细胞单层。[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斑马鱼卵巢和精巢组织的原代细胞培养,采用0.25%胰蛋白酶消化法进行传代培养。[结果]斑马鱼性腺组织的原代细胞培养条件为:最适培养基为DMEM/F12(p H 7.0~7.2),培养温度为24℃,在添加20 ng/m L表皮生长因子(EGF)、20 ng/m 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0.5 mmol/Lβ-巯基乙醇和15%胎牛血清时更有利于细胞的存活。其中,卵巢的组织块接种3~4 d后,上皮样细胞首先开始迁出,迁出的上皮样细胞生长5 d后,逐渐凋亡;此后,成纤维样细胞和另一种上皮样细胞开始大量迁出,10 d后可生长汇合成80%的原代细胞单层;可成功传代培养1次,但传代后的上皮样细胞不贴壁,很快死亡,而传代后的成纤维样细胞可贴壁生长,但基本不分裂,健康存活7 d后开始逐渐凋亡。精巢组织接种5 d后,上皮样细胞和成纤维样细胞同时开始迁出,培养16 d后逐渐凋亡,仅得到60%原代培养细胞单层。[结论]初步建立了斑马鱼性腺组织的原代细胞培养条件,并将卵巢组织块迁出的成纤维样细胞成功传代1次。  相似文献   

7.
斑马鱼胚胎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马鱼胚胎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具有很多其他模式生物所不具备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各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斑马鱼胚胎的生物学优点及其在化学物质毒性和致畸性研究、心血管研究、内分泌干扰研究和基因抑制技术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急性镉暴露对斑马鱼(Danio rerio)早期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设置了6个镉浓度组(0,4.44,8.90,17.80,26.70,35.60μmol/L),分别对2,6,10,24 hpf(hour post-fertilization)胚胎进行了检测,分析了镉暴露后各个发育阶段胚胎死亡率和畸形率的变化,以及MDA含量和SOD活性的改变。结果显示,2 hpf的胚胎在不同浓度镉暴露下其死亡率未见明显变化(P>0.05),而6,10,24 hpf的胚胎在镉浓度高于8.90μmol/L时其死亡率极显著增加(P<0.01);畸形表型统计分析显示,镉浓度高于8.90μmol/L时,2,6,10,24 hpf胚胎畸形率均极显著性升高(P<0.01)。进一步检测2,24 hpf胚胎的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表明,镉暴露后早期胚胎MDA含量均随镉浓度升高逐渐增加,尤其在较高浓度组(17.80,35.60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活性随镉浓度升高发生显著变化。由此推断,急性镉暴露对早期斑马鱼胚胎发育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并造成了严重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9.
以斑马鱼胚胎为受试对象,研究了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对胚胎的氧化应激及DNA损伤。通过对不同浓度BDE-47(1、5、10、50μg·L~(-1))暴露5 d后胚胎/幼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的活性及丙二醛(MDA)、活性氧(ROS)含量变化的分析以及Sod1、Ucp-2、Gstp2及Nqo1基因相对量表达的测定,考查BDE-47对斑马鱼胚胎/幼鱼的氧化应激效应;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对尾矩值的分析,探讨BDE-47对斑马鱼胚胎/幼鱼的DNA损伤。结果显示,BDE-47能够显著诱导ROS与MDA的产生,并呈现浓度效应依赖关系;50μg·L~(-1)BDE-47能够显著增加SOD与CAT的活性,降低GSH的浓度。BDE-47暴露后50μg·L~(-1)暴露组基因Ucp-2的表达显著上调4.12倍(p0.01),Gstp2与Nqo1表达分别显著下调至对照组的0.62倍与0.55倍(p0.01),而基因Sod1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同时,5、10、50μg·L~(-1)暴露组胚胎/幼鱼尾矩值显著增加并伴随着ROS的浓度升高。结果表明,BDE-47能够诱导斑马鱼胚胎/幼鱼产生氧化应激,ROS是诱发胚胎发生DNA损伤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斑马鱼胚胎急性毒性实验检测赶山鞭化学成分胚胎发育毒副作用。方法 以孵育6 h的斑马鱼胚胎为实验模型,设DMSO对照组和quercetin,rutin,hyperin,quercertin-3-O-α-L-arabinofuranoside,quercertin-3-O-α-L-glucoside五种赶山鞭单体化合物样品组,观察记录72 hpf(受精后72小时)时的致死率、致畸率、孵化率。结果 72 hpf,在各浓度梯度范围内,5种化合物对斑马鱼胚胎致死致畸抑制孵化效应明显(P<0.05),高浓度时愈加明显(P<0.01),且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畸形类型主要为心房囊水肿、体节弯曲。结论 上述5种化合物可能对胚胎发育有一定的毒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斑马鱼性腺经不同染色剂染色后在不同激发光激发下的荧光特性。【方法】以斑马鱼性腺为材料,用Bouin's液固定,石蜡切片未经染色或单染伊红、单染苏木精、HE染色后,分别在白光(明场)、绿色激发光、蓝色激发光和紫外激发光下观察斑马鱼性腺的荧光特性。【结果】未染色的斑马鱼性腺组织切片,经不同激发光激发后,可观察到自发产生较弱的荧光;而以单染伊红、单染苏木精或HE染色后,经不同激发光激发,斑马鱼性腺中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分别呈现不同的荧光特性,且不同染色切片经相应的激发光激发后所发出的荧光及细胞结构的清晰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将组织学技术中最常用的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方法与荧光技术、荧光观察结合起来,可更简易而快速区分不同细胞类型、不同细胞周期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克螨特用于水生动物斑马鱼病虫害防控的安全浓度.[方法]通过室内急性毒性测定试验,设置7个克螨特浓度梯度来检测其对斑马鱼的致死情况,从而计算其半致死浓度(LC50)与安全浓度(SC).[结果]克螨特对斑马鱼在用药96h后的LC50为0.909 mg/L,置信区间分别为0.876~0.943 mg/L.克螨特对斑马鱼的SC为0.091 mg/L.[结论]该研究为克螨特杀灭斑马鱼寄生虫的用药量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用含雄性激素甲基睾酮(MT)的饲料饲喂经产雌性斑马鱼(Danio rerio)来探讨外源激素对其性腺发育的影响。通过投饲含0、30、60、120、240和400 mg.kg-1 MT的饲料30 d后,石蜡切片观察斑马鱼卵巢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随着MT剂量的增加,斑马鱼性腺的发育受到抑制,卵巢结构变化明显。30 mg.kg-1剂量组的成熟系数有明显的降低,至400 mg.kg-1剂量组,成熟系数仅为对照组的1/6;同时外源雄性激素严重影响或抑制了卵巢的进一步发育,较低剂量组性腺发育停滞在Ⅲ时相左右,较高剂量组的性腺明显的退化,至400 mg.kg-1剂量组,卵巢已呈明显的萎缩状态,卵母细胞几乎不可见;卵母细胞在甲基睾酮作用下的退化过程为:抑制卵母细胞发育—细胞核结构变化—累及细胞器—形成凋亡小体、破坏细胞膜结构—凋亡小体逸散、细胞固缩—崩解。结果显示外源雄性激素对雌性斑马鱼的性腺发育影响明显,较高剂量时可导致外源激素的阉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斑马鱼CDKAL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了解斑马鱼CDKAL1基因的结构特点。[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斑马鱼CDKAL1基因的基因序列、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及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分析结果显示,此基因一部分存在于细胞质,并存在一个跨膜结构域,没有信号肽。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变异不大;含有3个功能结构域,均为Erk D-domain,分别位于L189L、384、V315;在Y292位置有一磷酸化位点;有UPF0004超家族、Radical SAM超家族和MiaB结构域3个保守结构域;在脑、肌肉、肾脏中表达。推测该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能是酶、异构酶或者中间代谢产物,与胰岛素受体的作用有关。[结论]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人类Ⅱ型糖尿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模式生物斑马鱼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进行了系列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斑马鱼中有两个ACE基因,它们所编码的蛋白分别由1 324和785个氨基酸组成,其中1个是酸性蛋白,在水中不稳定,没有信号肽,属线粒体跨膜蛋白;另一个为酸性水溶性稳定蛋白,有信号肽.它们均含保守的Pfam Peptidase_M2结构域,属于M2家族蛋白.通过ESTs搜索发现这两个基因在斑马鱼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期的表达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斑马鱼ACE蛋白与低等脊椎动物(红原鸡、热带爪蟾等)、高等脊椎动物(人、鼠等)的同源性较高,达60%以上,说明ACE蛋白在系统演化上比较保守.  相似文献   

16.
PFOS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斑马鱼的生态毒性效应。[方法]采用静态染毒法研究不同浓度的PFOS暴露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不同浓度PFOS暴露条件下斑马鱼出现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和呼吸能力减弱等中毒现象,随着PFOS暴露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斑马鱼的死亡率也相应增加,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PFOS对斑马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26.09、9.08、3.91和2.58 mg/L,安全浓度为0.258 mg/L。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判断PFOS对斑马鱼的毒性为高毒。[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掌握PFOS的生态毒性以及评价其生态风险和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农药对农田环境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方法]选取青海弧菌Q67和斑马鱼作为受试生物,研究多菌灵杀菌剂对其的急性毒性,从而初步评价该杀菌剂农业生产应用中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结果]22%多菌灵杀菌剂对青海弧菌Q67的EC_(50)为7.70 mg/L,pEC_(50)为2.11;22%多菌灵杀菌剂对斑马鱼的24、48、72、96 h LC_(50)分别为8.53、8.39、8.07和7.64 mg/L;斑马鱼的安全浓度为0.76 mg/L。[结论]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对鱼类毒性评价标准,判断22%多菌灵杀菌剂对斑马鱼的毒性属中毒。  相似文献   

18.
用PCR法从斑马鱼基因组DNA中扩增了Hoxa-11a基因的完整编码序列,并将其克隆到PCR-TOPO载体.该基因包括两个外显子,长度分别为622 bp和233 bp,其间的内含子为726 bp,共编码284个氨基酸.它与人、鼠、鸡、爪蟾和矛尾鱼Hoxa-11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50.0%、51.3%、53.3%、56.7%和59.7%.除同源异型盒外,外显子Ⅰ区和内含子中也存在保守序列.外显子Ⅰ中丙氨酸同聚物与其两侧富含甘氨酸和丝氨酸亚区的积累是不同动物Hoxa-11基因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