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不同粳稻品种倒伏指数及其相关农艺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17个粳稻品种为对象,研究了水稻倒伏指数与各性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粳稻品种(系)间倒伏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F=2.139,P<0.01)。粳稻品种在演进、改良进程中,稻株茎秆抗倒伏能力明显提高,抗倒性与高产性能够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协调。在与倒伏有关的几个主要农艺性状中,挫折重与倒伏指数相关性最大(r=-0.7883)。单茎干物重与倒伏指数亦呈显著负相关(r=-0.4852),株高则与倒伏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0.5535)。  相似文献   

2.
不同粳稻品种(系)间倒伏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F=2.139,P<0.01).粳稻品种在演进、改良进程中,稻株茎秆抗倒伏能力明显提高,抗倒性与高产性能够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协调.在与倒伏有关的几个主要农艺性状中,挫折重与倒伏指数相关性最大(r=-0.7883**).单茎干物重与倒伏指数亦呈显著负相关(r=-0.4852**),株高则与倒伏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0.5535*).  相似文献   

3.
稻曲病产量损失测定及经济阈值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曲病单穗病粒数与空瘪率、千粒重、产量损失率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对稻曲病按病粒数多少进行分级,得出病情指数(X)与产量损失率(Y)的关系符合如下方程:中籼稻,Y1=-2.699 0.587X1,r1=0.922^**;中粳稻,Y2=-3.839 0.551X2,r2=0.998^**.根据防治成本、稻谷价格等,导出稻曲病的经济阈值,病情指数中籼稻为10.4,中粳稻为13.2。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贵州生态条件下粳稻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相关性,为贵州粳稻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提供参考,对2008—2013年贵州省审定的9个粳稻品种的产量与相关性状的表型特征、相关性和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粳稻品种产量与生育期(r =0.1804)、有效穗数(r =0.8436)、结实率(r=0.3565)呈正相关,与株高(r=-0.609)、穗总粒数(r=-0.3784)、千粒重(r=-0.1261)呈负相关,其中,与有效穗数正向相关达极显著。2)贵州粳稻品种产量超过550 kg/667m2的结构特征:生育期160~165 d,株高90~95 cm,有效穗24万~25万/667m2,穗总粒数140~150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6 g左右。结论:贵州粳稻育种在性状选择上应主攻多穗,适度提高粒重和穗粒数,株高和生育期适中,保证足够有效穗数和较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5.
川西产原小麦倒伏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川西平原小麦倒伏的原因作了初步研究,主要结论是:小麦品种的抗倒力主要受基部第一节间长度和单茎根重的影响,其倒伏指数的最优回归方程为y=1.9487+2.1666X2-0.1341X2。而株高、基二节间长度与倒伏指数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抗倒伏性是水稻高产或超高产育种的目标之一。本研究采用力学量化测定的方法,对33份来自不同地区的水稻材料的倒伏指数和相关农艺性状进行了测量与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材料各项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弯曲力矩和折断弯矩两项指标还受播期差异的影响,导致倒伏指数除在不同资源材料间存在差异外,也因播期而异。33个被试的材料中在5%显著性水平上有3个品种受播期的影响极显著,分别是特青,辽星21和Bombilla(欧洲温带粳稻);有8个材料受播期的影响不显著,分别是Y58S,TN1,R379,黄华占,成恢177,Triomphe(非洲温带粳稻),IR238(南亚籼稻)和B805D-MR-16-8-3(南亚籼稻)。此外,倒伏指数与株高,第2节间长度和株重等3个变量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与抗折力参数间为不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荞麦品种抗倒伏能力与根系及茎秆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抗倒性不同的2个荞麦品种为材料,观测了不同时期根系和茎秆性状指标以及茎秆抗折力参数和倒伏指数的变化,探讨抗倒伏能力与根系及茎秆性状的关系.不同荞麦品种间倒伏指数和茎秆抗折力参数存在差异;在根系性状中,倒伏指数与根粗呈极显著负相关(r=-0.999,p0.01),与侧根数目和根系干鲜比呈显著负相关(r=-0.985,-0.988,p0.05),而与主根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9,p0.01),与根体积和最长侧根长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918,0.842,p0.05);在茎秆性状中,倒伏指数与茎秆质量呈显著负相关(r=-0.973,p0.05),与第1节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9,p0.01),而与根冠比和第1节间粗呈不显著的负相关(r=-0.827,-0.855,p0.05).研究表明:根系粗壮,根系干鲜比大,侧根数目多,茎秆质量大,茎秆第1节间长度较短的荞麦品种,其倒伏指数小,茎秆抗折力参数大,抗倒伏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42个粳稻品种(系)的米饭食味值、食味品质理化指标和RVA谱特征值,并根据米饭食味值筛选出优质食味组[13个品种(系)]和普通食味组[13个品种(系)]。同时测定了42个粳稻品种(系)的倒伏指数和影响植株倒伏的相关性状,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品种倒伏的代表性状,并对优质食味组和普通食味组粳稻品种(系)的这些代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优质食味粳稻品种(系)较普通食味粳稻品种(系)的株高高、茎秆壁薄、茎秆中硅含量少、基部第1伸长节间短且第3伸长节间长,倒伏指数较大,易发生倒伏;优质食味粳稻品种(系)的直链淀粉含量(AC)较低,胶稠度(GC)较高,崩解值(BDV)较大,消减值(SBV)、最终黏度(CPV)、峰值时间(Pe T)和回复值(CSV)均较小;抗倒伏能力较强的粳稻品种(系)株高较矮、茎秆壁较厚、茎秆中硅含量较多、基部第1伸长节间较长且第3伸长节间较短。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旱直播条件下施氮量对不同粳稻品种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以沈稻528、沈稻305和沈稻529为试材,研究了4个施氮肥水平(0kg·hm~(-2),120kg·hm~(-2),150kg·hm~(-2),180kg·hm~(-2))下2个倒伏敏感时期(齐穗后25d和40d)旱直播粳稻的力学性状、茎秆物理性状、穗型因子与抗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无氮区,直立穗型品种沈稻528的倒伏指数在齐穗后40d最小,半直立穗型品种沈稻305倒伏指数在两个时期均为最大值,半直立穗型品种沈稻529倒伏指数在齐穗后25d最小,增施氮肥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秆的节间长增加而节间粗减小,抗折力显著下降而倒伏指数显著升高,且齐穗后40d的倒伏指数高于25d。沈稻528的倒伏性状受穗型因子影响很小,沈稻305和沈稻529的穗茎角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在150kg·hm~(-2)水平下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与产量表现一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决定水稻产量的高低。因此,提高茎秆的抗折力是提高水稻抗倒性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抗折力大的品种同时适当的施用氮肥增加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来提高旱直播粳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贵州地方耐冷水稻品种开花期耐冷的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已筛选出的苗期特耐冷的贵州地方水稻品种进行了开花期耐冷性鉴定.同时测定了在冷处理条件下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等指标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相对电导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高;POD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降低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17℃低温下相对电导率与POD酶活性呈现显著正相关(r=0.6505^*),与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r=-0.5848^*);POD酶活性与根系活力呈显著正相关(r=0.6378^*),与结实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8544^**);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697^*)。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方式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目的】倒伏是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综合生产目标的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种植方式超级稻的抗倒伏能力,为合理选用种植方式,实现“十字”综合目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以超级稻品种淮稻9号和Ⅲ优98为材料,设置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种植方式,以倒伏指数作为衡量植株抗倒伏能力的指标,在齐穗后25 d,研究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基部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第4节间(N4)抗倒伏能力和主要物理性状的差异,并对倒伏指数、抗折力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不同种植方式水稻抗倒伏能力差异极显著,手栽稻倒伏指数最小,抗倒伏能力最强,直播稻倒伏指数最大,抗倒伏能力最差,机插稻居于二者之间。抗折力的大小是不同种植方式水稻倒伏指数差异的主要原因,N1、N2、N3、N4节间的抗折力与株高、重心高度、茎秆粗度、茎壁厚度、茎秆干重、叶鞘干重、单位节间干重、节间基部至穗顶的长度和鲜重及弯曲力矩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机插稻和直播稻相比,手栽稻基部节间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的主要原因是:(1)株高的增加是节间数增多、穗长及穗下2个节间变长所致,而茎秆基部易于发生倒伏的2—3个节间长度反而比机插稻和直播稻短;(2)基部各节间粗度和茎壁厚度均有明显增加,且茎、鞘干重大,单位节间干重极显著增加,茎秆的充实度好。【结论】不同种植方式水稻茎秆主要物理性状优化组合不同,基部节间短而粗,茎壁厚度大,茎秆充实程度好,是手栽稻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强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超级杂交籼稻抗倒能力比较及其对氮素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不同抗倒性超级杂交籼稻抗倒伏性差异及其原因,并分析氮素影响超级杂交籼稻抗倒性的生理机制,以期为水稻高产抗倒伏品种选育与栽培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籼稻Y两优2号(抗倒伏品种)和Ⅱ优084(易倒伏品种)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2012年设置0、150和300 kg·hm-2 3个氮肥水平,2013年设置135、270和405 kg·hm-2 3个氮水平,比较不同处理倒伏发生率,并从力学、形态学和生理学指标等方面分析倒伏差异的原因。【结果】Y两优2号产量达11.7 t·hm-2,较Ⅱ优084高9.45%。这主要归因于Y两优2号较高的穗粒数及颖花量,二者分别较Ⅱ优084高28.0%和31.8%。与Ⅱ优084比较,Y两优2号成熟期田间倒伏率明显减少,倒伏指数下降19.0%,差异达显著水平,原因是Y两优2号基部节间显著缩短,茎壁明显增厚,叶鞘单位长度干重显著提高,从而弥补了茎秆粗度方面的劣势;其基部节间单位长度茎干重虽略有降低,但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导致茎秆弯曲应力和折断弯矩显著增加,抗倒伏性提高。随施氮量增加,超级杂交籼稻基部节间茎秆折断弯矩显著降低,导致倒伏指数显著上升。大幅增加氮肥水平显著降低了抽穗期单茎鞘干重和灌浆后期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叶鞘干重,从而使得茎秆质量变劣,且叶鞘对茎秆的保护和支持能力降低;此外,基部节间茎、鞘中木质素含量明显降低,茎秆弯曲应力和折断弯矩随之下降,倒伏风险增加。Ⅱ优084在较低的施氮水平下,折断弯矩大幅降低,甚至低于Y两优2号高氮水平,导致倒伏指数明显上升,尽管增加氮素用量未能显著增加其倒伏率,却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产量。【结论】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壁厚度以弥补茎秆粗度不足的劣势,增加叶鞘充实程度,提高对茎秆的保护和支撑作用,是增强超级杂交籼稻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性的主要途径。氮素主要通过降低基部节间叶鞘充实程度及茎秆中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特别是木质素的含量,从而降低茎秆强度,增加倒伏风险。  相似文献   

13.
以6个超级杂交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茎秆形态和解剖结构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抗倒伏能力较强的杂交稻品种具有基部伸长节间较短、茎秆基部较粗的形态特征;超级杂交稻倒伏指数与茎秆基部第1,2,3伸长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秆基部壁厚以及基部第2伸长节间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大维管束面积和维管束总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株高和茎秆基部长、短轴直径相关不显著.说明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加茎秆基部壁厚和基部伸长节间维管束面积和数目,能增强超级杂交稻茎秆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4.
北方直立穗型粳稻抗倒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培育抗倒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北方直立穗型粳稻抗倒性,为提高北方粳稻抗倒性,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2个不同穗颈弯曲度的北方粳稻品种为试材,于齐穗后30 d,研究了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地上部分各节间抗倒伏能力的差异,并通过对茎秆抗折力与茎秆形态性状、茎秆解剖结构和茎秆化学成分进行相关分析,研究了直立穗型粳稻抗倒的茎秆形态特点与生理基础。【结果】直立穗型粳稻穗下第1节间(N1)、第2节间(N2)、第3节间(N3)和第4节间(N4)的弯曲力矩与弯曲穗型品种差异不显著,但N1、N2、N3的抗折力却显著提高,从而使N1、N2、N3的倒伏指数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弯曲穗型粳稻,说明中上部节间抗倒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分析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粳稻茎秆解剖结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与茎秆抗折力的相关性后发现,直立穗型粳稻N1、N2、N3抗折力强的主要原因是:(1)茎壁厚度和茎壁面积增大,节间抗折的物理性状明显提高;(2)大小维管束数目多,大小维管束、韧皮部、木质部面积增大,节间内部组织的结构明显改善;(3)纤维素含量高,支持细胞壁结构的物质含量多。【结论】茎壁厚度、茎壁面积、维管束性状及纤维素含量可以作为选育抗倒伏品种的主要参考指标。就北方粳稻而言,培育直立穗型品种,更容易获得抗倒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拔节期光强对水稻Oryza sativa L.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人工气候箱光强控制试验,在基部第1、第2、第3节间伸长期及第1~3节间伸长期进行不同光强处理,测定水稻茎秆倒伏指数和基部节间的形态和材料力学性状。【结果】倒伏指数随着光强增加显著下降。在第1~3节间伸长期连续用中、高光强处理,茎秆倒伏指数比低光强处理降低34.8%~73.9%。倒伏指数与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呈显著负相关。第2节间伸长期是茎秆抗倒伏能力对光强反应最敏感的时期。光强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有累积效应。第1~3节间伸长期连续处理条件下,倒伏指数和多数形态、材料力学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单个节间伸长期处理。【结论】节间长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是影响茎秆抗倒伏性的关键因子。光强改变了节间长度、单位体积节间干质量和茎壁厚度等形态特性,进而影响茎秆抗折力和弯曲力矩等材料力学性状,最终影响水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1对近等基因系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直立穗型基因对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及茎秆的物理、机械组织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直立穗基因的水稻品种具有明显的抗倒优势基础,其第3、4节间倒伏指数明显小于不带直立穗基因品种.具有直立穗型基因的品种株高较低,并且基部节间的物理、机械组织性状明显改善,各节间的粗度、茎壁厚度、大小维管束的面积、木质部和韧皮部面积均较大,因而抗折力增加,倒伏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17.
喷施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 M.)被誉为21世纪人类的绿色食品之一。倒伏是制约甜荞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研究喷施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甜荞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南大学歇马科研基地进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中抗甜荞品种“宁荞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0(CK)、25 mg·L-1(T1)、50 mg·L-1(T2)、75 mg·L-1(T3)和100 mg·L-1(T4)5个烯效唑浓度处理,于4叶期按100 mL·m-2进行叶面喷施。分别于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对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于成熟期调查倒伏习性和产量。【结果】(1)茎秆抗折力、茎壁厚度和维管束面积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灌浆期达最大值;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基部第2节间粗、机械组织厚度和维管束数目从开花期至成熟期逐渐增加;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和机械组织层数从开花期至灌浆期逐渐增加,而后变化不明显。(2)产量、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降低;倒伏率、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基部第2节间长在CK-T3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T3-T4处理浓度下表现为随浓度增加而增加。(3)与CK相比,T1、T2、T3和T4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3%、6.5%、21.3%和11.3%,倒伏率分别降低了17.9%、40.7%、84.0%和60.5%。(4)不同烯效唑浓度处理间,茎秆抗折力、倒伏指数、茎秆形态特性和茎秆解剖结构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倒伏指数及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茎秆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及茎秆抗折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抗折力、基部第2节间粗、基部第2节间干重、节间充实度、机械组织层数、机械组织厚度、茎壁厚度、维管束数目和维管束面积表现为T3>T4>T2>T1>CK,倒伏指数、株高、茎秆重心高度、茎秆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表现为CK>T1>T2>T4>T3。【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当烯效唑喷施浓度为75 mg·L-1时,能有效优化甜荞茎秆结构,改善茎秆质量,减小倒伏发生风险,增加产量。研究结果为甜荞的抗倒伏栽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机械开沟穴直播对早籼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株两优171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MFP)、表面穴直播(SBP)与覆土穴直播(SCP)对直播早籼稻出苗率、植株抗倒性能及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与表面穴直播和覆土穴直播相比,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可提高早籼稻供试品种的出苗率,增幅为5.19%—13.89%,且与表面穴直播处理差异显著(P<0.05)。同时,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有利于提高直播水稻品种产量,两品种增产幅度为4.52%—11.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提高。此外,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有利于提高供试品种植株抗折力,降低植株倒伏指数,尤其是第3节间;有利于增加株高、重心高度与第3节间(I3)茎壁厚度和节间粗度,提高不同节间的单位长度节间干重、单位体积节间干重以及木质素含量。大部分节间的节间干重与抗折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为显著的负相关。节间干重与单位长度节间干重是影响植株倒伏的主要因素,而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和节间粗度并不能同时影响植株抗倒伏能力与倒伏指数,木质素与各节间抗折力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不仅有利于提高直播早籼稻产量,还显著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High yields of wheat are mainly obtained through a high level of nitrogen and irrigation supplementation. However, excessive nitrogen and irrigation supplication increase the risk of lodging.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is work were to clarify the capacity of lodging resistance of wheat in response to nitrogen and irrigation, as well a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s of improving lodging resistance in a high-yield wheat cultivar. In this study,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e 2015–2016 and 2016–2017 growing seasons. A wheat cultivar Jimai 22 (JM22), which is widely planted in the northern of Huang-Huai winter wheat region, was grown at Tai'an, Shandong Province, under three nitrogen rates and four irrigation treatments. The lodging risk was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nitrogen rate, as indicated by increasing lodging index (LI) and lodging rate across both growing seasons. With nitrogen increasing, the plant height, the basal internode length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height, which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the density of the basal 2nd internode (for culm and leaf sheath) and cell wall component contents, which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LI, decreased conspicuous along with nitrogen increased. Increasing irrigation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d the 2nd internode culm wall thickness, breaking strength and leaf sheath density within limits which increased stem strength. Among the treatments, nitrogen application at a rate of 240 kg ha–1 and irrigation application at 600 m3 ha–1 at both the jointing and anthesis stages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yield and strongest stem. A suitable plant height ensures sufficient biomass for high yield, and higher stem stiffness, which wa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icker culm wall, greater density of the culm and leaf sheaths and higher cell wall component contents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o improving wheat lodging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