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浩然 《河南农业》2012,(13):33-34
邓州市有16万hm2耕地,夏播作物以玉米、大豆、花生、芝麻等为主.近年来,由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原因,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播种面积已由2000年的2万hm2左右扩大到2010年8.67万hm2左右,2011年则达到10.67万hm2.随着播种面积和产量的不断提高,玉米的各项田间管理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耕地动态变化与蔬菜生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厦门市1996 ~2010年社会经济统计和调查数据,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别对引起蔬菜总量变化的耕地面积、蔬菜播种面积、蔬菜单产等诸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提出提高蔬菜生产总量和自给率水平的对策与建议:制定更为有效的耕地保护措施,加强高标准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调整蔬菜种植结构,优化蔬菜生产区域布局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位于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皋兰县为例,探讨并提出该区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方法】依据皋兰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皋兰县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获得规划近期(2015年)和规划期(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果】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到规划近期(2015年),耕地、林地、草地的面积比例由基期年的15.48∶0.84∶75.01调整为规划近期的14.14∶1.39∶74.84,建制镇面积比例增加了0.19%。到规划期(2020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耕地、草地面积比例降为13.36%和73.80%,林地面积和建制镇面积上升为1.70%和0.70%。【结论】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综合考虑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1949年以来,通过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湖南省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1949年农业总产值中各产业的比重为:农业76.1%.林业1.5%,牧业9%,副业0.2%.1978年以后,湖南按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到1983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调减40.6万公顷,扩种油菜、苎麻、黄麻、甘蔗等作物12.2万公顷.1985年,农、林、牧、副、渔各产业比例关系开始了全面调整.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湖南省耕地利用结构,提升种植业的整体竞争力与经济效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2003-2011年湖南省10类主要耕地种植农作物的产值增长份额、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份额进行了测算,以此为依据对湖南省耕地利用的结构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与全国同期相比,湖南省耕地利用结构良好,其竞争力总体上具有优势。对此,应在充分利用与保护现有耕地资源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耕地利用结构,重点发展对农作物总产值增长贡献大与竞争力较强的蔬菜园艺作物、油料与中药材。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作物的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产量的输出在全省也占重要位置,因此旱作物产量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全省粮食的总产,从而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品种布局和农业生产决策安排等。目前我省在农业气象预报方面的研究水平较低,因此对我省主要旱作物的产量预报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灰色多目标规划法对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耕地规模约束的条件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解的存在及其合理性由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日标决定.在人均粮食占有目标为450 kg/人的小康水平下,与规划基期相比提高粮食单产、控制性减少耕地面积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策略具有现实可行性.在耕地规模不约束的条件下,粮食单产保持现状或者小幅度提高,均需要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才能在温饱、小康、富裕3个人均粮食占有目标下得到优化解,而耕地面积的大幅度提高是不现实的: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控制性增加耕地面积等途径追求小康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是比较合理的.从粮食单产增加、耕地规模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等方面进行方案优选,确定了符合兰州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优化方案Ⅱ为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方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开展提高耕地质量的土地开发整理、充分利用牧草地的生态功能是实现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效益优化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 一.对作物布局调整的现状及其评价两年来,我省农作物布局的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效果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保持粮食持续增长的同时,经济作物有了较大的发展.两年以前,全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74%以上,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一般在85%左右,最  相似文献   

9.
谢红霞  谢永红  王翠红  杨君  袁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205-18207
[目的]探求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为湖南省耕地和粮食相关决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县(区)为单位收集了湖南省1989~2008年人口、耕地和粮食等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分析了全省耕地、粮食的变化情况。[结果]全省20年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整体减少,粮食总量及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工业化、城市化等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占补不平衡、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品种改良和种粮技术的提高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原因。[结论]要确保全省粮食安全,必须加强耕地质和量上的保护,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灾害能力以保障耕地生产力,通过惠粮等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改良品种提高粮食单产,通过提高双季稻种植面积增大粮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0.
正1现状1.1种植结构不断优化。重视市场的引领作用,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2010年我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100∶120,2016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100∶141,在粮食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蔬菜、茶叶、水果、草莓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种植结构更加合理,农业效益得到提高。1.2新型主体不断壮大。大力扶持农村新的生产力,全区已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00余家,流转耕地面积累计33  相似文献   

11.
南方红壤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果、粮食、渔业、牧业生产基地,为筛选出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效益较好、适合南方红壤区旱地种植的高效模式,根据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开展的红壤旱地作物的田间试验,采用2015—2017年江西省红壤研究所5种旱地3年轮作模式的试验数据,开展红壤地区旱作物不同种植模式的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一致性准则法采用Lingo软件求解,筛选出具有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综合效益较好的不同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经济效益较好的种植模式为花生—冬闲→玉米(鲜食)—芝麻→花生—玉米(鲜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种植模式均为花生—芝麻—马铃薯→(春玉米—绿豆)—绿肥→花生—芝麻—马铃薯;综合效益评价较好的种植模式为花生—芝麻—马铃薯→(春玉米—绿豆)—绿肥→花生—芝麻—马铃薯。  相似文献   

12.
区域资源优势鉴别与农用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鉴别闽侯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采用线性规划法对区域农用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 :闽侯县具有耕地、园地和水域等土地资源优势 ,粮食、蔬菜、水果和淡水产品优势 ,劳动力数量、有效灌溉、电气化、化肥投入和保收比重等开发条件优势以及区位和政策优势 .农用地利用结构优化后 ,2 0 10年全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青饲料与绿肥、林地、园地和淡水养殖用地将分别比 1998年增长 31.10 %、31.2 0 %、87.5 4 %、37.74 %、3.70 %、14.36%和 2 2 1.31% ,农用地总产值是 1998年的 1.66倍 ,既可充分发挥全县的资源优势 ,又能取得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技术的福建省耕地价值构成与分区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学模型集成技术,在区域耕地栅格空间经济价值、社会承载价值和生态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研究探讨福建省耕地资源的价值构成,并开展区域耕地资源价值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在福建省耕地资源价值构成中,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价值的35.73%、53.99%和10.28%,耕地资源高、中、低价值区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资源总面积的4.29%、38.14%和57.57%.可见:全省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在耕地价值中占有较高比重,而生态价值的比重则相对较小;全省大部分耕地资源的价值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14.
Green manure use in China has declined rapidly since the 1980 s with the extensiv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The deterioration of field environments and the demand for green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ve resulted in more attention to green manure.Human intervention and policy-oriented behaviors likely have large impacts on promoting green manure planting.However,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on where,at what rates,and in which ways(i.e.,intercropping green manure in orchards or rotating green manure in cropland) to develop green manure and what benefits could be gained by incorporating green manure in fields at the county scale.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CLUE-S) model,which is specifically developed for the simulation of land use changes originally,to predic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manure in cropland and orchards in 2020 in Pinggu District located in Beijing,China.Four types of land use for planting or not planting green manure were classified and the future land use dynamics(mainly croplands and orchards) were considered in the prediction.Two scenarios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reen manure based on data from 2011:The promotion of green manure planting in orchards(scenario 1) and the promotion of simultaneous green manure planting in orchards and croplands(scenario 2).The predictions were generally accurate based on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 and Kappa indices,which valid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UE-S model in the prediction.In addi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green manure was acquired,which indicated that green manure mainly located in the orchards of the middle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Dahuashan,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Wangxinzhuang,the middle region of Shandongzhuang,the eastern region of Pinggu and the middle region of Xiagezhuang under scenario 1.Green manure planting under scenario 2 occurred in orchards in the middle region of Wangxinzhuang,and croplands in most regions of Daxingzhuang,southern Pinggu,northern Xiagezhuang and most of Mafang.The spatially explicit results allow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he benefits of these changes based on different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indicators.The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gains of scenarios 1 and 2 were 175691 900 and143000 300 CNY,respectively,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irst scenario was more beneficial for promoting the same area of green manure.These results can facilitate policies of promoting green manure and guide the extensive use of green manure in loc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suitable ways.  相似文献   

15.
经济绿肥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传统绿肥直接经济效益低 ,导致绿肥生产严重滑坡 ,土壤肥力普遍下降 ,农业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 ,以提高种植绿肥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采用“攻关—示范—推广”协同发展的技术路线 ,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绿肥引种筛选与评价方案的基础上 ,研究确定了 10多个适宜湖南推广应用的经济绿肥品种及其优化栽培技术 ,因地制宜组装了 11种与湖南农业结构调整相配套的高效复种制度 ,提出了走菜肥、饲肥、粮肥、经肥等兼用的道路来恢复和发展绿肥生产。 9年来 ,经济绿肥已推广应用 83万hm2 ,新增产值 3 2亿元 ,产生了显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连续3年研究了福建单季稻区翻压紫云英绿肥下,水稻生长对减量氮钾肥施肥时期比例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紫云英鲜草每年翻压18 000kg.hm-2,单季稻氮钾肥施用时期与比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0∶5∶5的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较基肥∶分蘖肥∶穗肥=3∶4∶3、基肥∶分蘖肥∶穗肥=5∶5∶0、基肥∶分蘖肥∶穗肥=0∶7∶3、基肥∶分蘖肥∶穗肥=0∶10∶0的增产3.6%、4.9%、3.0%、6.1%,均达到显著增产水平,其增产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为每穗实粒数的增加,显示紫云英翻压为水稻幼苗期生长提供了足够的营养。福建单季稻区翻压紫云英及水稻减量化施肥条件下,氮钾肥施用时期后移,增加孕穗期施肥比重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7.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以典型贫困山区剑阁县57个乡镇2010-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精准地量化了5种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番薯、大豆)和3种经济作物(油菜、花生、烤烟)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经济作物总体上要比粮食作物更能给农民收入带来正向影响,其中剑阁县应该种植水稻、大豆、油菜和烤烟4种农作物以促进农民增收.该研究对于农村因地制宜调整农作物类型、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精准农业,从而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可为精准扶贫提供精准数据,提出一个精准化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阴山北麓马铃薯与绿肥作物轮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旱作区进行绿肥作物与马铃薯轮作研究,结果表明,苕子和豌豆增施N、P化肥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可达13.0%~36.0%。箭筈碗豆增产效果好于蒙苕一号。尽管马铃薯平衡施肥的茬口后效最好,但与绿肥作物各施磷酸二铵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毛叶苕子和箭筈碗豆两种绿肥作物茬口对后茬马铃薯产量基本没有影响。绿肥后茬减少施N量30%,减产不明显,说明在干旱地区种植绿肥后可以减少N肥用量30%。  相似文献   

19.
芹菜生产中的有机无机肥最佳配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比对芹菜产量和NO3^- -N含量的影响,为绿色蔬菜生产中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温室条件下,以芹菜为蔬菜代表,设计了鸡粪与尿素5个配比处理,3次重复的田间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随施用无机氮质量百分数增加,NO3^- -N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生产NO3^- -N量≤785mg/kg的绿色蔬菜标准芹菜,无机氮百分数应≤35.6%;最高产量的有机无机肥配比是29.2%:70.8%;产量相对较高,经济效益最佳的有机无机肥配比为64.4%:35.6%,此时的产量为76528kg/hm^2,相当于最高产量的95.8%,纯收益为97606元/hm^2,比纯用化肥增加收益28.6%,比纯用有机肥增加收益16.2%,比最高产量时增加收益25.2%。[结论]增加有机肥投入量,降低化肥比例,实现绿色蔬菜生产、达到增产增收是可行的,绿色芹菜生产中的经济效益最佳的有机无机肥配比为64.4%:35.6%。  相似文献   

20.
二十八年来杭州市桐庐县耕地有机质变化及其改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杭州市桐庐县28年来有机质的变化特征,从而提出因地制宜的有机质改良措施,为提升桐庐县耕地地力和农业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现将桐庐县耕地有机质现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8年间,杭州市桐庐县耕地有机质含量已经从30.9 g/kg下降到24.8 g/kg,下降了19.4%。其原因主要是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土地整理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但质地黏重的耕地有机质含量仍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为此,提出了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畜禽粪肥和商品有机肥的增加有机质提升措施和推广适合桐庐县的油菜—单季水稻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