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中亚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上合组织的不断深入,构筑新疆向西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新疆向西开放在特殊的人文地理背景下,具有战略目标、开放方式、行政背景、资源以及安全环境等特殊性。依托新疆向西开放的地缘、政治、文化、经贸合作等资源,对新疆向西开放进行战略思考,最终形成开放环境稳、开放口岸多、开放领域广、开放层次高、开放影响远的向西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2.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的核心地段,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因此新疆的向西开放既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提高本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提高新疆向西开放水平,构建了系统的新疆向西开放动力因子指标体系,对2000-2010年新疆向西开放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了新疆向西开放各动力作用的大小。测算结果表明,新疆向西开放动力因子按照解释力度排列,可以归纳为外向动力、经济基础动力、社会环境动力和资源动力四个基础性的主导动力;各个动力分别解释了新疆向西开放差异的61.51%、13.50%、11.04%和9.08%。最后指出,应充分发挥主导动力的推动作用、建立向西开放动力系统,通过多种方式和措施推动新疆向西开放进程。  相似文献   

3.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幅员辽阔,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占全国面积的1/6;其边境线最长,达5600多公里;其相邻国最多,与八国接壤。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造就了新疆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新疆具有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是我国开拓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市场的前沿阵地和重要门户,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4.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也是扩大我国向西开放,推进西进战略深化改革开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现实考量。对于促进陇南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者在分析陇南优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陇南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定位和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口岸建设及通关便利化程度直接影响到中国农业“走出去”向西开放的进程。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在系统分析中国新疆重点口岸农产品通关便利措施、通关流程、通关模式、海关工作时间、绿色通道、电子口岸、配套服务及物流仓储等建设的基础上,探究了中国农产品出口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的障碍。得出:存在着遭遇对方国家政策多变且不透明、关税较高、海关行为不规范且人员更换频繁、农产品技术标准随意性大、腐败及经常无端闭关等众多通关问题,也存在中国出口企业规模小、信息缺乏、出口备案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本研究从6个方面探讨了加快和促进中国农产品向西出口便利通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疆是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中亚国家具有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新疆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以及相对的资金优势。新疆与中亚国家在农业领域有较好的互补性和互利性,具备很好的农业合作潜力,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平台和地缘优势以及日益改善的中亚投资环境为新疆农业"走出去"到中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种选择对提高新疆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供给程度以及建立未来的出口基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项目编号:2014BAC14B00项目负责人:才庆祥教授项目简介:新疆南疆是我国重要能源资源战略基地,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区。是新丝绸之路的通道,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西北边疆的重要战略屏障。同时它也是中国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地区之一。生态问题一直是制约南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环境的修复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使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协调。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新疆是我国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的省区,又是一个农业大省。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的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因此,对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状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疆具有向西开放的特殊地缘区位优势,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内地和新疆产地优势农产品进入中亚市场的国际大通道.本文在分析中国新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状况以及流通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构建了新疆特色农产品进入中亚市场的流通渠道,并设计了多种流通模式,以期能为中国内地和新疆特色优势农产品顺利进入和占领中亚市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疆是我国具有特殊战略地位的省区,又是一个农业大省.经过多年的发展,新疆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的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因此,对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铁锰结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锰结核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的产物。我国近年来对土壤铁锰结核的物理性状、内部结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锰矿物类型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及形成时代,同时对铁锰结核所引起的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今后一段时期铁锰结核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深化土壤铁锰结核形成机制、铁锰结核的空间比较性研究以及铁锰结核与土壤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江淮地区小麦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蔡祖玉  张先胜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19-3119,3141
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N、P、K的施肥配比为1∶0.5∶0.5时,小麦增产又增效。  相似文献   

15.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7.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Variation in soil properties as a result of the conversion of the tropical rainforest to a monospecific plantation of teak, tectona grandis, was examined in Akure forest reserve in Southwestern Nigeria. Comparison was made in the active rooting zone of 50 cm soil depth.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except in the value of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t the top 10 cm layer but 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the pH and organic carbon changed significantly at the top 10 cm layer. Differences in other chemical properties, such as the available P, exchangeable cations K, Ca and Mg, the exchangeable acidity and the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were minor. This showed that no nutrient was limiting or was likely to be limiting in the soil for subsequent short rotation of planta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