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越冬对腰带长体茧蜂及亚洲玉米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寄生率、体重、化蛹率为指标,从协同进化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越冬对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 Brischke及其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使腰带长体茧蜂的寄生率大幅度下降;该蜂能够调节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促使玉米螟体重增加。分析认为:越冬淘汰了对玉米螟调节能力弱的腰带长体茧蜂个体和防御能力差的亚洲玉米螟个体,选择保留了适应性强的茧蜂和玉米螟个体。越冬是腰带长体茧蜂与玉米螟协同进化的推动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玉米螟天敌种类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螟发生程度与玉米螟天敌作用密切相关,经几年来对玉米螟天敌种类的调查,基本上查清了我省玉米螟天敌种类及优势种群;玉米螟天敌60余种,其中膜翅目昆虫18种;鞘翅目昆虫4种;双翅目昆虫4种;脉翅目昆虫2种;蜘蛛目29种;真菌2种;原生动物和线虫各1种。优势种群为玉米螟厉寄蝇、螟虫长距茧蜂、白僵菌、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3.
测定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研究寄主昆虫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与抗氧化酶的关系。结果表明:被寄生后,寄主幼虫体内应激产生大量ROS,从而诱导SOD、CAT、POD活性明显上升(P<0.010。不同组织中SOD、CAT和POD的分布存在差异,说明亚洲玉米螟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所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可协同作用,从而清除体内产生的过量ROS。这种组织特异性有利于保存寄主,使寄生蜂成功寄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苏云金杆菌UV-17新细菌杀虫剂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降低被害株率80%以上.防效显著,高于HD-1、白僵菌及1605.对玉米田间天敌分布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夏玉米田,研究了撒施白僵菌、田间释放赤眼蜂和田间释放中红侧沟茧蜂3种生物防治技术对夏玉米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田间释放赤眼蜂45万头/hm2防治玉米螟效果较好,田间释放中红侧沟茧蜂7 500头/hm2对棉铃虫有一定防效,而在玉米心叶期撒施白僵菌900 g/hm2对玉米螟和棉铃虫防效不明显。生产上采用田间释放赤眼蜂和中红侧沟茧蜂控制夏玉米虫害,具有方法简便、无农药残留、对害虫持续控制效果好等优点,可以在夏玉米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6.
对陕西14个县、市菜粉蝶寄生昆虫调查结果,得到原寄生性天敌: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螟黄赤眼蜂T.chilonis、亚洲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菜粉蝶绒茧蜂Apanteles glomeratus、绒茧蜂Apanteles sp.、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 puparum、粉蝶粗腿小蜂Brachymeria femorata和追寄蝇Exorista sp.等9种。其中广赤眼蜂是卵寄生蜂中的优势种类。全省平均寄生率11.73%~15.74%,6~8月是寄生的高峰期,寄生率为32.46%~46.42%。一年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寄生率差异显著。幼虫期和蛹期寄生率很低。  相似文献   

7.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国际性重大检疫害虫,为了弄清其野外自然越冬与生物致死因子的关系,采用野外大量采集和室内培养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美国白蛾越冬蛹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雌雄性比、寄生率和死亡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沈阳和兴城地区美国白蛾主要寄生性天敌有5种,分别为舞毒蛾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disparis)、日本追寄蝇(Exoristajaponica)、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康刺腹寄蝇(Compsilura concinnata)和白蛾派姬小蜂(Pediobius elasmi),其平均寄生率分别为5.88%、3.65%、2.60%、2.06%和1.84%。美国白蛾越冬蛹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日本追寄蝇的性比为1∶1,其他雌性比例均大于雄性,其中舞毒蛾黑瘤姬蜂的性比为4.57∶1,康刺腹寄蝇的性比为3∶1,白蛾周氏啮小蜂的性比为46.38∶1,白蛾派姬小蜂的性比为1.32∶1。美国白蛾室内饲养的越冬蛹表现为真菌类死亡症状的占37.31%,细菌类死亡症状的占38.08%,美国白蛾的越冬蛹平均死亡率为93.23%,在京桃树下越冬的白蛾蛹死亡率(100%)和天敌昆虫的总寄生率(32.0%)最高,柳树下白蛾蛹死亡率(88.55%)和杨树下天敌昆虫寄生率(9.78%)都相对较低。本研究初步摸清了美国白蛾野外越冬蛹的死亡率和天敌的控制情况,为保护和利用本地自然天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饲养9种农业害虫和黑光灯诱集,观察记录了29种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玉米螟微孢子虫病等3种微生物天敌.在甘肃记录的姬小蜂科、蚜小蜂科为2个新科;在甘肃鉴定到种的有大螟瘦姬蜂、具瘤爱姬蜂、日本黄茧蜂、折肛短须寄蝇等4种,鉴定到属的有派姬蜂、梨大长尾瘤姬蜂、细鄂姬蜂、拟瘦姬蜂、瘦姬蜂、绒茧蜂、距茧蜂、距茧蜂、长尾小蜂、腹柄姬小蜂、金小蜂、梨圆蚧蚜小蜂、多胚跳小蜂、蓝绿跳小蜂、卷蛾寄蝇等16种,鉴定到科的有茧蜂、金小蜂、跳小蜂等3种,共计23个省内新种.  相似文献   

9.
测定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的亚洲玉米螟5龄幼虫体内不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研究寄主昆虫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与抗氧化酶的关系.结果表明:被寄生后,寄主幼虫体内应激产生大量ROS,从而诱导SOD、CAT、POD活性明显上升(P<0.01).不同组织中SOD、CAT和POD的分布存在差异,说明亚洲玉米螟被腰带长体茧蜂寄生所诱导产生的抗氧化酶可协同作用,从而清除体内产生的过量ROS.这种组织特异性有利于保存寄主,使寄生蜂成功寄生.  相似文献   

10.
据L.O.Warron(1967)统计,在北美、欧洲、亚洲,美国白蛾的天敌昆虫(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共有175种。在北美由于受到天敌的控制,因而美国白蛾不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害虫。在亚洲,美国白蛾于1958年传入朝鲜半岛,据日本和朝鲜报道,适应它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才6种(寄生蝇3种、姬蜂1种、小蜂2种)。苏联1978年报道已发现寄生性天敌30余种,其中某些种类对美国白蛾幼虫的寄生率高达90%,基本上可以控制美国白蛾的传播和流行。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有相似的情况,如一种绒茧蜂(Apanteles sp.)对白蛾幼虫的寄生率一般年份30-40%,个别年份高达70~80%。在国内1985年报道,辽宁丹东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昆虫有9种(寄生蝇3种、姬蜂4种、绒茧蜂1种、赤眼蜂1种)。  相似文献   

11.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6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est of maize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basis for Asian corn borer resistance. The study included 162 F2:3 populations derived from Mc37 (resistant) × Zi330 (susceptible) and field data were collected in 2004 and 2005. A linkage map was constructed from 118 SSR markers. Combined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analysis combined across environments was performed by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method (CIM). Four QTLs with additive effects were detected for resistance to Asian corn borer leaf feeding damage in chromosome bins 1.08, 2.04/05, 4.01, and 10.04. Three putative QTLs were detected for Asian corn borer stalk damage in chromosome bins 1.01, 2.05, and 9.01. Maize resistance to Asian corn borer and European corn borer, O. nubilalis (Hubner), may share a common mechanism. Genes responsible for DIMBOA biosynthesis are in chromosome bin 4.01 and may increase the observed resistance to Asian corn borer leaf feeding.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转Bt基因玉米MC2884在黑龙江省的种植,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抗虫效果进行了研究。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MC2884对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抗虫效果显著,心叶末期,MC2884受玉米螟为害的食叶级别显著低于东农250和2884;穗期MC2884茎秆中的活虫数、虫孔个数、虫道总长度均为0,东农250、2884、东农250(化防区)玉米均不同程度受害。  相似文献   

14.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和2013年调查了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分布形式,通过聚集度指标分析了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玉米田中主要呈均匀分布,其次是聚集分布,表现了分布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性信息素活性反应,形态鉴定和生殖隔离试验等方面研究,澄清了河北省玉米螟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而不是过去多年认为的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Hubner)。但欧洲玉米螟亦有少量分布,在张家口和芦台以大麻、苍耳、葎草等为主要寄主。此外尚见2个近缘种,其中紫玉米螟O.scapulalis(Warker)在芦台是取食葎草的主要虫种;克什米尔玉米螟,O.kasmirica(Moore)系中国新记录,仅寄生于大蓟。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龙江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之一,近年来玉米螟在该省为中等偏重发生。着重介绍了玉米螟在黑龙江省的发生状况、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期对粮食生产的保产、增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夏新  丛斌  宋立秋  刘洪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95-5795,5797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方法]采用直线最优法对采自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亚洲玉米螟一化性、二化性、三化性种群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一化性种群有效积温最高,二化性种群次之,三化性种群最低;除成虫外,其它虫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均为三化性的最高,二化性居中,一化性最低,成虫则刚好相反。在每一个供试温度(152、02、53、03、5℃)下一化性的存活率最高,二化性次之,三化性最低。[结论]在供试的5个温度梯度中,25℃是亚洲玉米螟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于1933~1985年在泰安和平原县进行了亚洲玉米螟性誘剂誘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性誘剂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活性和?院芮俊UT测各代玉米螟成虫的高峰期与黑光灯、糖醋液盆基本一致。这一誘测方法经济、有效、简便,特別是不受电源限制,适于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20.
性诱剂防治玉米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开展了用亚州玉米螟性诱剂诱杀法防治玉米螟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并对其中的诱捕场所、水盆诱捕器设置高度、密度、设置时间、诱芯剂量等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靠数据。同时对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的主要生生活习性进行了系统观察。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推广此项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