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南方丘陵区油菜—玉米轮作体系中磷肥施用与作物产量的关系,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及不同种植方式对油菜—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及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对玉米和油菜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玉米增产幅度为18.46%~87.50%,优化施磷处理及常规施磷处理玉米产量与不施磷处理比较,达到极显著水平;施磷处理的油菜产量比对照增产32.0%以上,其中,优化施磷处理增产高于常规施磷处理;CK处理在两季作物上产量变异系数均为最大,稳产性最差,OPT(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和OPTP(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等高植物篱)处理油菜产量稳定性最好,OPTP处理玉米产量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2.
应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大兴农场设置玉米肥效试验,拟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处理中处理6氮磷钾都处于2水平时产量最高达1145kg/667m^2。处理1不施肥时产量最低547kg/667m^2,两者相差达显著水平;分别对比不同氮肥、磷肥、钾肥用量下的玉米产量发现在其它两种肥料不变的前提下单一提高另一种肥料的施用量,玉米的产量随着肥料用量的提高出现先提高后下降的情况;对比各缺素处理发现不施氮肥对玉米的产量影响较大,明显低于不施磷、钾肥处理,说明氮肥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大于磷、钾,对比缺磷缺钾处理,对玉米的产量影响相差不大,说明玉米产量对磷、钾的依赖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玉米种子的有效处理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玉米品质。本文通过比较几种主要的玉米种子处理方法,分析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玉米生育、产量、品质及环境等的影响,为玉米种子的处理提供些微借鉴。  相似文献   

4.
以花生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花生平作、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和垄面玉米/垄沟花生3个间作处理,研究了不同间作处理对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种间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中花生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总体上低于花生单作处理的,而玉米则相反;不同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以及花生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均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处理为最大;在不同间作处理中,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分别为1843.69元/hm~2和1.07。  相似文献   

5.
以花生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花生平作、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和垄面玉米/垄沟花生3个间作处理,研究了不同间作处理对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种间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中花生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总体上低于花生单作处理的,而玉米则相反;不同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以及花生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均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处理为最大;在不同间作处理中,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分别为1843.69元/hm2和1.07。  相似文献   

6.
平衡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试验和方差分析表明,平衡施肥不仅可以增加玉米的产量,还可以增加玉米的经济效益。施肥处理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以最佳处理OPT产量最高,不施肥处理产量最低,影响玉米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为N、K、P,其次是Zn;由于受价格因素的影响,OPT处理虽然产量最高,但经济效益不是最高,以减硼处理经济效益最高,其次是OPT处理,无肥处理经济效益最低,各种营养元素对玉米经济效益影响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N〉K〉P〉Zn〉S〉B。  相似文献   

7.
垦单5号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玉米室育成的中早熟玉米杂交种。播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其中5月5日播种的处理产量最高,公顷产量10228.5kg;而5月10日播种的处理产量最低,公顷产量7528.5kg。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方式对台湾“甜心格”水果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台湾"甜心格"水果玉米为材料,研究密植留单穗和疏植留双穗两种不同的种植方式对秋季玉米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前密植留单穗处理的"甜心格"水果玉米的株高显著高于疏植留双穗处理;结果期疏植留双穗处理的玉米有一穗多为秕穗;密植留单穗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疏植留双穗处理;密植留单穗处理的玉米品质高于疏植留双穗处理。综合评价认为,秋季种植台湾"甜心格"水果玉米采用密植留单穗的种植方式有助于提高水果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9.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玉米与不同绿肥作物的间作模式。结果表明:压青处理的玉米产量均高于根茬处理,其中以玉米间作草木樨(压青)处理的玉米产量为最高,较对照单作玉米增产6.37%;玉米间作箭豌豆混播毛苕子的绿肥产草量和绿肥植株根瘤数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各间作模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以压青处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0.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玉米种子的有效处理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改善玉米品质。本文通过比较几种主要的玉米种子处理方法,分析不同的处理方法对玉米生育、产量、品质及环境等的影响,为玉米种子的处理提供些微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酸性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 fungi,AMF)菌剂多样性在玉米籽粒产量和磷、钾养分吸收方面的作用,能够为农田微生物肥料配施、养分利用率提高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和2020年玉米生育期,选用4种不同种丛枝菌根真菌类型(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A;扭形球囊霉Glomus tortuosum,B;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C;地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geosporum,D),设置不接菌处理(CK),接种单一AMF菌剂、2种AMF混合菌剂、3种AMF混合菌剂和4种AMF混合菌剂共16个处理,研究玉米籽粒产量、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及其磷、钾累积量对不同菌剂类型以及菌剂多样性的响应。【结果】与对照相比,两个试验年度所有接菌处理均能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及其磷、钾累积量,其中接种A、B、C、D 4种单一菌剂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均值分别增加57.9%,26.9%,40.5%和32.9%;磷累积量增加77.8%,48.2%,26.2%和75.8%;钾累积量增加85.5%,62.1%,59.0%和63.5%。随AMF菌剂多样性增加,两个试验年度玉米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表现为4种混合菌剂>3种混合菌剂>2种混合菌剂>单一菌剂,其中4种混合菌剂处理籽粒产量比单一菌剂处理均值高12.3%;籽粒磷累积量表现为2种混合菌剂>4种混合菌剂>3种混合菌剂>单一菌剂,其中2种混合菌剂处理籽粒磷累积量比单一菌剂高23.2%;但AMF菌剂多样性处理之间玉米籽粒钾累积量差异不显著。【结论】在酸性土壤条件下玉米接种不同类型丛枝菌根真菌均能显著增加籽粒产量及其磷、钾累积量,其中Funneliformis mosseae改善玉米籽粒产量及其磷钾累积量的作用最佳。丛枝菌根真菌菌剂多样性增加能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和磷累积量,其中4种混合菌剂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好,而2种混合菌剂处理的养分吸收积累量较高。生产上应根据高产优质不同目的,选择接种合适的丛枝菌根真菌类型并进行菌剂之间合理的搭配。  相似文献   

12.
不同行距对高产玉米品种PEP羧化酶活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先玉335和军单8两个品种,设70、65、60、50 cm 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行距种植对春玉米PEP羧化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产量存在差异,在70 cm和50 cm行距处理下产量显著高于65 cm和60 cm行距处理,70 cm和50 cm行距处理在生育后期穗位叶片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PEP羧化酶活性,促进了个体生长发育,减少了秃尖长度,降低了空秆率。  相似文献   

13.
EM包衣对玉米种子萌发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砂培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10倍、50倍、100倍、150倍EM包衣对玉米种子萌发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EM包衣能够促进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使种子发芽率提高2个百分点至8.5个百分点,进而提高了产量,且EM原液稀释10倍包衣的效果好于其他处理,比对照增产10.37%。  相似文献   

14.
淮北地区夏玉米肥料配合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适宜淮北地区的夏玉米优质高产施肥技术。[方法]以淮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生长期间施肥设置氮磷钾肥不同用量的10个处理,研究氮磷钾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玉米产量与施氮量的二次回归方程为:Y=491.12+15.99X-0.30X~2(R=0.987 7~(**)),磷肥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在施磷量较大时,随施磷量的增加,磷肥对产量影响作用减弱,施钾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100 kg籽粒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平均分别为2.87、0.90、2.09 kg。10个施肥处理的氮、磷、钾利用率平均分别为39.68%、35.43%、50.01%。施肥对玉米株型结构、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氮磷钾含量及籽粒品质影响不大。[结论]淮北地区产量为10 500 kg/hm~2夏玉米的适宜施肥量为:N 300~375 kg/hm~2、P_2O_575~90 kg/hm~2、K_2O 75~90 kg/h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管栽膜下滴灌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盐基对玉米冠层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盐量在0.958%~0.978%之间时,4 275 m3/hm2是西北半干旱地区膜下滴灌玉米生产的适宜灌溉量;处理Y1Q2较其他处理显著促进了玉米冠层生长,提高了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生物炭和秸秆在石灰性潮土区对麦玉轮作系统的影响,采用冬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夏玉米季小麦秸秆不还田的单季还田模式,按照观测小区内实际平均玉米秸秆干物质量进行倍数施用,设置玉米秸秆0.5(S0.5)、1.0(S1.0)、1.5(S1.5)和2.0倍(S2.0)还田,以及将等量玉米秸秆全部转化为生物炭进行施用(B0.5、B1.0、B1.5、B2.0),以无生物炭和秸秆的处理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夏玉米两季的土壤全效以及速效养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整体上在冬小麦季对土壤养分的改善及碳氮比的提升效果优于夏玉米季。在冬小麦季,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9.04%~21.76%和15.31%~22.96%;在夏玉米季,B0.5、S1.0、S1.5、S2.0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显著增产10.86%、8.72%、10.89%、12.22%。整体上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高于夏玉米,且以秸秆还田处理的增产效果更优。因此,在鲁西平原石灰性潮土区正常施肥的基础上,在冬小麦季施加0.5倍玉米秸...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肥时期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在作为基肥、苗肥和穗肥时不同的配比对玉米农学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经过分区计产、考种和常规的玉米籽粒品质分析方法测定的结果表明,分期施用氮肥对玉米的生长影响大于磷钾肥的分期施用;有机肥、磷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分50%苗肥和50%穗肥施入的处理中玉米的经济性状好于其他处理,产量达到7919.5kg/hm2,是所有处理中最高的,该处理的玉米籽粒蛋白质、粗脂肪和赖氨酸含量高,分别达到14.96%,5.00%,0.34%;而有机肥、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氮肥分20%基肥、30%苗肥和50%穗肥施入,磷肥分50%基肥和50%苗肥施入的处理玉米淀粉、可溶性糖和赖氨酸含量是所有处理中最高的,分别为67.23%,2.45%,0.34%。  相似文献   

18.
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效果与增产增收效应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其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的增产增收效应。【方法】在2007—2009年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冬闲期和玉米生育期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土壤湿度,分析各耕作处理在平衡施肥、无肥和常规施肥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收益。【结果】2年冬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3.4和31.1mm,2年玉米生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6.3和37.3mm;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10341.0kg.hm-2和24.89kg.hm-2.mm-1,平衡施肥免耕次之,平衡施肥翻耕处理位居第三位。【结论】无论在何种施肥处理下,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增产增收效应均为深松免耕传统翻耕处理。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效益最好,为渭北旱塬较适宜的春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紧凑型玉米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吐丝期对其进行剪1/4叶片、2/4叶片、3/4叶片和剪2/4穗等减源和减库处理,研究改变源库关系,源库调节对玉米子粒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源库变化对先玉335子粒干重和产量的影响均为源>库;对子粒体积的影响则为库>源。故维持玉米群体的源库平衡,保证总粒数和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是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利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2):143-145
[目的]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带状还田模式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在陇东旱塬区,设计6个处理,研究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还田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地表覆盖2 cm还田后玉米农艺性状、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全膜双垄沟播不还田显著降低。玉米秸秆膜下带状还田较不还田玉米农艺性状尤其是株高、茎粗有一定的降低,籽粒产量降低0.40%~7.42%,但差异不显著,生物产量显著降低,但经济系数差异不显著。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膜下还田各处理对玉米生长期耗水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结论]该研究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进行秸秆还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