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贺文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57-2059
城乡收入和区域间收入差距的存在,在促进非农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和在区域间的流动。分析了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特征和原因,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减少和降低农民流动的成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区域间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通过劳务输出转移,得到了有效利用和开发,为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城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流动与江苏无锡市的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mith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和Syrquin的总配置效应分析方法,构建了一个模型,并用这个模型估计了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在部门间和区域间的流动对无锡的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无锡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仍然存在,仍对外来劳动力存在较大需求。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相关政策促使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并且吸引外来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以保持无锡的经济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199-202
随着要素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和资源约束增强,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大规模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转移不仅影响着劳动力区域流动与分布,更影响着产业承接区域和农村的发展。从当前产业转移和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现状来分析其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促进产业转移与劳动力区域流动有效结合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到城市和发达地区经商务工,是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的关注题目之一。按照社会学的理解,农民工流动不仅仅是劳动力的流动、人口的流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流动,包含了地域流动,职业流动和阶层流动三个方面。目前,西部地区现实和潜在的劳动力资源供给丰富,大批新增劳动力的涌入对当地劳动力市场构成压力,广大西部地区城乡二、三产业仍不健全,乡镇企业不够发达,能够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岗位有限,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很难靠就地转移方式来解决就业,西部地区依靠自身力量满足充分就业还需时日,需要跨区域流动来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6.
体育赛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使得区域间的合作发展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区域体育赛事产业合作也将是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推力(体育赛事资源的地区禀赋差)以及拉力(资源主体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区域体育赛事合作的动力机制。基于上述动力,区域间还需着力从构筑资源流动平台、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等方式实现合作。  相似文献   

7.
本文按照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劳动力流动规律、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三大类对国内外劳动力流动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以作为今后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张隽  王虹 《山东农业》2003,(8):17-17
目前中国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第一,“不离土不离乡”,使农业内部有效利用劳动力资源的机会增加。第二,“离土不离乡”,增加农村的非农业就业。第三,“离土又离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而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存在着自发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计划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自发性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同时乡镇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国家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审计,清理不良贷款,从而影响了乡镇企业的贷款来…  相似文献   

9.
张宪房 《甘肃农业》2004,(12):13-13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的总体特征是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表现为从农村流向城市 ,从内陆流向东南沿海。本文运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分析了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 ,对劳动力的流动与迁移作了效率分析和相关损益团体分析 ,并指出制度障碍是我国劳动力流动与迁移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提出 ,给予相关受损主体适当的经济补偿是消除劳动力流动与迁移制度障碍的可行办法。  相似文献   

10.
张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606-7607,7613
构建了村镇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框架,该系统将村镇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DSS两者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为领导层提供村镇劳动力调控引导工作及相关方案的辅助决策功能。探讨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其中,从劳动力流动分析、劳动力流动预测、跨区域流动调控和决策支持系统配置4个方面介绍该系统的功能模块;在村镇劳动力外出务工动态跟踪数据库基础上,结合其他数据源,建立了数据仓库模型,以劳动力外出务工次数分析主题为例,基于时间维、地区维、工种维、随行人员维等视角设计了星型多维数据模式;利用OLAP,从劳动力外出务工次数、外出务工地区等多种角度对村镇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进行分析及预测。介绍了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运行原理,指出该系统可为村镇劳动力流动调控政策的制定者和相关企业服务,将在村镇劳动力流动跟踪监测与跨区域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翠珍  张颖  刘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94-2297,2325
以杭州和绍兴区域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农户尺度的劳动力力流动形式、在农业和非农业行业流动的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二项logistic模型,探讨浙江省农户尺度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约46%的被调研农户选择了以打工形式转出劳动力,其次是以个体经营形式转出的,占到总样本的12%左右,而以永久迁移形式转出劳动力的农户所占比例最小。②男、女劳动力数对调研农户劳动力转移均有正的显著性影响,女劳动力数的影响程度相对更大;耕地资源、劳动力平均年龄、抚养人口数对农户劳动力转移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户家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转移规模越大;同时,浙江省积极鼓励土地规模流转对农户劳动力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地区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 要求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同时,也 要求劳动力资源走向市场化,实现 劳动力的优化组合。针对近年来农 村剩余劳动力大批涌现、盲目流动 性大等特点,平邑县从培育劳动力 市场中间组织着手,强化信息咨询、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种人口流动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这些劳动力将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能够帮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虽然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早在十九世纪时就已经产生。但是,新时期(即改革开放至今)所涌现出来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潮却呈现出与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原因,呈现的时代特征以及对农民自身的影响来分析比较新旧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相似文献   

15.
计划经济体制是用计划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配置,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资源,不可避免地要实行计划配置.我国在建国初期用行政手段干预劳动力市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统一行政计划调配和调剂劳动力就业、实施统一工资制、排斥农村劳动力及固定工用工制度的劳动力计划配置体系;劳动力计划配置必然导致用人单位冗员,引致劳动者的低效劳动,并通过限制制劳动力的流动,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力配置的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配置方式也必定市场化,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大力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完善劳动力市场配置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王青  焦青霞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5033-5037
利用劳动力流动效应模型测度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测度了不同类型农村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14.7%,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先增大而后又减小的变化趋势;②区域外流入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区域内流动人口,区域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区域外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当,区域外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区域内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聊城市是山东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庞大的外出农民工流动就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地推动和快速提升农民收入的作用。但是农民的这种流动就业更多的是短期行为,不会从根本上使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快速消失。因此,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看,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外流要进行长期定位,争取尽快实现“变劳动力外输为内部消化,变劳务为人力资本,变被动输出为主动应用,走得出回得来,形成区域内外的互动。”目前,聊城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已进入高峰期,下一步应把有序地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务工与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进行统筹。  相似文献   

18.
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明确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渠道,结合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研究了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等多种机制和渠道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贵州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主要流向省外从事第二产业、文化程度低、年轻化趋势等特点,其结果是劳动力流动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作用到了经济发达地区流入地,占比例较大的向省外流动对于贵州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占比不大的省内产业间流动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则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抓劳动力输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同属国际贸易理论范畴,前者用于解释资源禀赋不同的区域间贸易格局及成因,后者用于说明资源禀赋相同的区域间如何产生并维系产品差异化竞争优势.用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生鲜农产品产业链演进过程,提出培育区域生鲜农产品产业链应分阶段进行,针对区域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性过剩的问题显得愈发突出,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是关系到我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从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和制度障碍出发,提出了解决劳动力流动的管理制度创新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