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0年以来,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总体上技术效率大于综合及规模效率,表现出农用地利用技术效率驱动模式;且农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其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皖江地区,较高区主要分布在皖中地区,中值区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皖西南地区;影响因素上,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受灾面积,并且它们的综合作用影响农用地利用效率区域差异产生及演化。建议从提高农业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投入、创新农业发展体制等方面提升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覆膜具有保墒增温的作用,能显著增加农作物产量,但随着地膜连年使用,土壤地膜残留量不断增加,危害了土壤和自然环境.本文从政府引导、研发替代技术、推广新模式等方面,总结了科尔沁左翼中旗减膜行动的有关措施,分享了治理残留农用地膜污染的经验,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洱海北部地区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的补偿政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田面源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在洱海北部地区收集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化肥施用与流失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蒜田与玉米田的氮磷流失,以及大蒜秸秆与玉米秸秆的焚烧或丢弃.从补偿对象与主体、补偿标准、补偿环节与方式、配套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政策,并结合在洱海北部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两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采纳的补偿政策案例;提出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针对近几十年我国农用地膜的使用以及产生的污染问题,结合历年发表的文献对残膜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残膜污染状况进行了概述,并从国家政策和科学研究方面对污染防治对策进行了阐述,为以后残膜污染的防治和地膜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使地膜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土壤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湛江市东北部地区不同类型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状况,保证土壤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本研究采集189个农用地表层土壤样品并分析了其中Cd、Hg、As、Pb、Cr、Cu、Ni、Zn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评估了重金属的富集程度、污染等级,预测其生态风险,并初步探讨了Cd、Hg的来源。结果表明:湛江市东北部地区农用地表层土壤Cd、Hg、As、Pb、Cr、Cu、Ni、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20、0.15、3.51、18.12、32.13、13.94、8.08、31.65 mg/kg,Cd和Hg存在明显的富集,均值分别为广东省土壤元素背景值的3.57和1.96倍,As、Pb、Cr、Cu、Ni、Zn平均值低于广东省背景值。13.23%的样品Cd元素含量高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的风险筛选值,存在生态风险。区内农用地土壤样品未受污染的占93.12%,其中安全等级的样品占82.54%,轻污染和中污染分别占6.35%和0.53%。不同类型农用地的综合污染风险差异较大,旱地综合污染风险最低,果园最高,从低到高整体排序为:旱地、水浇地、乔木林...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农用地(耕地)的产能核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贵州省不同区域农用地产能总量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提高贵州省不同区域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根据贵州省农用地(耕地)产能核算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从农用地的理论产能、可实现产能和实际产能3个方面对贵州省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农用地可实现单产为理论单产的66.18%,实际单产为可实现单产的47.49%;贵州省农用地理论产能利用强度平均为66.18%,可实现产能的利用强度平均为47.49%;农用地理论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3335.66kg/hm2,可实现产能的利用潜力平均为3428.2kg/hm2,大部分县(市、区)的可实现利用潜力为2000~5000kg/hm2;贵州省农用地理论产能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有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和毕节地区;农用地可实现产能利用潜力较大的地区有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遵义市、贵阳市和安顺市。  相似文献   

7.
地膜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应用范围广泛、使用面积大,长期在实践中形成了重使用、轻回收的局面,引发了一系列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问题。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我国农用地膜的污染防治,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促进绿色农业的目标早日实现,我国农业农村部联合个部门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用地膜污染防治的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在农用地膜使用管理上,《意见》为我国今后的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地膜污染防治的总体要求、法律制度、防治措施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明确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在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的经验,包括组建技术队伍、野外采样、质量控制等方面,以期为全面提升广东省土壤污染防治能力提供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9.
我国重金属超标农用地安全利用管控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的不断发展,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移动性差、滞留时间长、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显著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为探索如何对重金属超标农用地的安全利用,从我国农用地重金属污染的基本形势、现实背景和重要意义等方面论述重金属超标农用地安全利用的必要性。分析国外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地的安全利用情况和各种配套措施,并结合我国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对象、职责职权、工作效果等论证目前各种对策的优缺点。最后,结合我国农业的各种情况,对我国重金属超标农用地如何安全利用提出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山无公害辣椒在皖南山区绝大多数地区都可栽种,笔者从土地选择、品种、适期播种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窖贮等方面介绍了高山无公害辣椒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农业技术水平和自然禀赋对农业碳排放和碳汇的影响,通过修正后的农业碳补偿测算方法,计算得到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农业碳补偿额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西和湖南的农业碳排放冗余量均为零值,农业技术水平较高,浙江和云南的农业碳排放冗余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237.18万t和175.13万t,农业技术水平落后;浙江、江西、四川和云南的年均调整系数小于1,农业自然资源禀赋高于长江经济带的整体水平;修正后浙江和云南的碳补偿额由正数变为负数,表明这两个省从碳受偿地区变为碳支付地区,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农业碳补偿额比修正前有所增加,江西和四川农业碳补偿额则比修正前减少。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应加强农业自然禀赋的建设,提高生态背景值,增强其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加快实现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公平价值,并提升生态资源利用的地区公平性。  相似文献   

12.
詹琳  蒋和平 《农业展望》2014,(12):27-32
江浙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立足于产业引导与园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基于江苏与浙江两省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实地考察结果,归纳了江浙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按照现代农业内部的经营组织形式,以及政府与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总结了"浙江模式""苏南模式"与"苏北模式"3种典型经验,剖析了两地现代农业在经营主体类型和体制、扶持资金使用方式、可持续发展动力以及金融上存在的4类主要问题,并提出推进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优化财政扶持方式、推进现代农业配套设施用地制度改革以及完善农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江苏省滨海盐碱区2个县级市4个行政村133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农户盐碱地改良技术选择意愿与各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计量模型,从农户特征、家庭特征、政策导向、社会环境4个方面分析农户选择盐碱地改良技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大丰、东台2市以秸秆还田为代表的化学生物改良技术普及率较高;家庭农业人口多,农业纯收入大的农户更加意愿进行盐碱地技术改良;非农就业情况影响农户盐碱地改良的行为决策;农业政策诸如补贴、农业保险、贷款因素等对改良技术选择的影响有限;东台、大丰2市影响农户盐碱改良技术的意愿的因素大体一致,部分因子在影响方向和显著程度上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浙江与安徽两省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发育程度和经营现状进行比较,试图找出浙、皖两省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汪庆元 《古今农业》2014,(2):106-113
20世纪以来研究表明,鱼鳞图册起源于南宋。明代洪武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推行鱼鳞图册制度,其作用是确认业户土地产权,确保官府田赋征收。现存明清鱼鳞图册原件主要分藏于安徽、江苏、浙江,北方的陕西、山西存有清至民国的鱼鳞图册。鱼鳞图册研究拓展了南北区域社会经济史的内涵,在地权分配、租佃关系、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新的进展。而在鱼鳞总图、地权形态、里甲土地分布方面尚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以小农经营为主,为解决浙江省细碎化经营带来的收益和资源利用效率低、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浙江耕地分布格局,量化浙江农地规模化潜力和空间优化路径,结合农田氮平衡和成本收益分析,评估农地规模化对浙江农业生产和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耕地平均田块面积为0.4 hm2,面积低于0.6 hm2的耕地占70%。通过土地整理,73%的耕地连片面积在16 hm2以上。耕地连片规模化经营可以使氮肥投入减少53%,促进氮素利用效率从38%增加至56%。农业劳动力需求从每公顷4人减少至1人,农业投入成本降低77%,劳动力农业年均收入可提高9 457元。浙江省推动实施农地规模化具备良好的资源条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有助于发挥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和环境资源保护作用。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支持、推动农业转型,以农地规模化提升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农业清洁生产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强调前端预防和过程控制,以减少生产过程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清洁生产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农业清洁生产形势入手,阐述了农业清洁生产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安徽省农业清洁生产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客观必要性和具备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宣传、政策、科技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和特征入手,从出口总规模、市场结构和农产品种类3个方面介绍了绿色贸易壁垒下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分析了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外部原因及对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最后分别从政府和企业角度提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浙江、江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六省16个县(市)的种草养畜(禽)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发展种草养畜(禽),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农民增收,而且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氮肥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基于最新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2013—2017年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农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当季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学氮肥替代和减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3亿、1.7亿t和3.9亿t,所含氮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09万、108万t和356万t。三大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1.6%、25.4%和24.2%。其中,水稻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农区(120.9万t);小麦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农区(66.6万t),玉米秸秆氮养分资源集中分布于华北农区(142.1万t)和东北农区(132.5万t)。水稻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江苏、湖北、浙江、湖南、辽宁和安徽,为34.6~46.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新疆,为22.2~27.4kg·hm(~-2);玉米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有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湖南和安徽,为54.3~70.7 kg·hm(~-2)。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化学氮肥可替代总量分别为99万、54万t和192万t,化学氮肥可替代量分别为33.6、23.4 kg·hm(~-2)和51.2 kg·hm(~-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巨大,在秸秆还田化学氮肥替代潜力较大的地区,合理利用秸秆氮养分资源是实现化学氮肥减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