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09-2018年贵州省审定的15个粳稻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表型特征分析,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明确了各性状对产量影响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粳稻品种产量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始终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子,要提高贵州粳稻育种产量水平,在性状选择上应注重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三者协调,株高和生育期选择要求适中,选育多穗型品种应适当注重提高穗粒数和粒重,选育大穗型品种应考虑提高有效穗数和结实率,以保证足够有效穗数和较高结实率。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半直立耐密型品种育种趋势,初步构建了寒地早粳稻半直立耐密型品种参数:穗长15~18cm ,半直立穗型,每穗粒数>80粒,二次枝梗子粒偏向穗轴中上部分布,中部优势型,半直立穗耐密型品种可实现产量与品质在更高水平上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增加穗粒数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为了培育高产中熟粳稻新品系,采用回交育种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感温型大穗品系HK05418的大穗基因Gn1a导入到感光型优质晚粳品种秀水134中。在BC2F4代得到农艺性状稳定、等位基因纯合、早熟且每穗粒数、单株产量显著优于秀水134的稳定株系C3068。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2009年连续10年贵州省粳稻区试,69个品种(次)试验资料,采用多元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了贵州山区粳稻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其中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与产量的相关和回归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和回归不显著。提出了贵州山区粳稻育种应在适当增加穗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基础上重点提高结实率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南繁育种的选择优势,分别将6种寒地粳稻品种种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海南省三亚市,对其生育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寒地粳稻品种于海南种植表现生育期明显缩短。因此,水稻育种过程中,生育期的确定应在黑龙江省进行严格选择。株高和叶片数减少,分蘖力降低,穗长、穗粒数各品种表现不一,千粒重下降,而穗形、粒形、芒型变异小。  相似文献   

6.
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38和常规粳稻南粳46为材料,采用当地常规高产栽培措施,研究不同穗型粳稻干物质积累分配与枝梗颖花形成及籽粒灌浆结实特性与常规粳稻的差异。结果表明:大穗型杂交粳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单茎鞘非结构性糖类(NSC)含量及茎鞘NSC运转率显著提高。两品种枝梗与颖花分化、退化的差异明显,大穗型杂交粳稻的总枝梗和颖花数分化数显著多于常规粳稻,由于大穗型杂交粳稻枝梗和颖花分化能力大于其退化程度,导致其总枝梗和颖花现存数显著高于常规粳稻。大穗型杂交粳稻强弱籽粒灌浆与常规粳稻相比不同步现象明显,大穗型杂交粳稻强、中、弱势粒间灌浆特征值的差异较常规粳稻大。相关分析表明,枝梗和颖花分化能力以及籽粒灌浆充实与抽穗后茎鞘NSC的积累与运转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粳稻育种中常用的20个品种的10个性状的遗传力和相关性。结果表明,遗传力值依次降低的顺序为:抽穗日数→株高→穗颈长度→着粒密度→穗长→千粒重→主穗粒数→不实率→有效穗数→单株粒重。估算了45对性状间的表现型、遗传型和环境相关系数,有29对性状表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其中株高、主穗穗长、穗粒数与单株粒重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有效穗数与单株粒重呈负相关。根据对各性状相关关系的分析,看来力求在半矮秆范围内适当降低株高,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兼顾穗数是粳稻高产育种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对1989~2000年江苏省常规中灿稻区域试验各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亩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穗重、株高等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常规中灿稻育种已逐渐由多穗型向重穗型演变,故今后常规中灿稻育种要在优质的前提及合理改良株型的基础上,以提高穗重为核心,即保持现有穗数,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晚熟粳稻品种高产性状及其利用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7份晚熟粳稻品种的12个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结果表明:(1)单苗分蘖数,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植株高度为高产性状,以上性状表现型值高的品种产量亦高。(2)单苗分蘖数,每穴有效穗数多的穗数型品种,遗传相关及遗传贡献大,可以做为晚熟粳稻高产育种的亲本材料,后代材料可以在低世代结合单穴粒重进行选择。(3)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晚熟品种,可以做为高产品种在生产上直接利用,本文还报道了高产品种资源的利用情况及高产管理与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特征及穗部性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旨在探讨大穗型杂交粳稻库容构成特征及其穗部性状,探索其群体生产力增长途径。【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8个大穗型杂交粳稻品种(A18/F7562、A2/F7563、A20/F7501、A5/F9249、A2/F7513、A20/F7503、甬优8号和甬优13号)和2个中等穗型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和武粳15)为材料,对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特征、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部性状等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次枝梗结实率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低于中等穗型常规粳稻。随着每穗粒数的增加,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群体颖花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先增后减,穗长、着粒密度、单穗重、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和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不断增加,穗数、结实率、千粒重、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和一次枝梗结实率不断降低,除产量、库容量和二次枝梗结实率外其它与每穗粒数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每穗粒数的提高由中等穗型到偏大穗型,主要依靠一次枝梗的贡献,而由偏大穗型到大穗型以及特大穗型和超大穗型,则主要依靠二次枝梗的贡献。在满足一定穗数和具备稳定的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是充分利用大穗型杂交粳稻获取超高产的关键;提高群体颖花量是增加产量的基础,而提高库容量是增加产量的重点,在提高群体颖花量的同时还需兼顾千粒重的稳定。【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大穗型杂交粳稻每穗粒数250左右时穗粒结构合理,群体颖花量高,库容充实足,产量最理想。随着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最适值还将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