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福建省对外贸易与就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利用1996—2010年的年度数据,检验了对外贸易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一般出口货物贸易和加工贸易能够显著拉动就业增长,一般进口货物贸易和外商作为投资进口的物资和设备对就业增长的影响较弱,而加工贸易进口将抑制就业的增加。据此对完善福建省对外贸易与就业关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对外贸易对海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利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增长有较强的作用,经济的增长却并没有对对外贸易产生较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入开展,福建的居民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该文选取了福建省2001—2014年的经济统计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等方法实证分析福建省对外贸易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及具体的影响机制。结果认为,福建省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上,而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则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外贸易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加大和所起作用的增强,外贸经济的贡献成为GDP增长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新疆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加快了本地的发展,而且在连通中国与中亚地区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来探索新疆对外贸易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从而得出有利于新疆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与碳排放的动态关系,运用协整检验和VAR模型对我国1990~2013年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与碳排放有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短期看,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分别以-0.827、-0.043、-0.028的修正幅度进行调整;碳排放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之间互为双向因果关系;碳排放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均产生正向冲击作用;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正向响应时间较长且趋于平稳,而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冲击波动较大;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冲击保持稳定,而碳排放对对外贸易的反应敏感性较强。因此必须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对外贸易与碳排放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偏最小二乘回归在吉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利用吉林省1995-2010年15年间的数据,选取人口、物质资本、科学技术、政府财政支出、对外贸易、消费水平6个因素,对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学技术、政府财政支出、物质资本投入是影响吉林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其中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的关系,进口是出口的有效促进因素。但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出口在湖北省经济增长中的"导向性"作用不明显。因此,湖北省发展对外贸易时应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并重,既要积极扩大内需,又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0-2013年的样本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对我国金融发展、对外贸易与能源消费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具有长期显著的负向效应,能源消费对金融发展的长短期影响显著为负;金融发展对对外贸易的长短期弹性系数是3.1068和0.40871,分别通过1%和10%的显著性检验,对外贸易对金融发展的显著影响只存在于短期关系中;能源消费对对外贸易具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节能计划的实施,会降低贸易发展水平。基于此,我国应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计算了1996-2006年福建省各地区人均GDP变异系数,发现福建省经济增长绝对收敛趋势初步显露。利用期旺-索洛模型,借助面板数据,对福建省各地区经济增长条件收敛进行分析,估算条件收敛速度,揭示了福建省落后地区以较低速度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的事实。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想,提升福建省地区间通达性等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对数线性模型对福建省旅游经济增长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000年至2015年期间,福建省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收入和人数总体均呈上升趋势,旅游人均消费小幅增长。福建省国内旅游经济受总体经济水平、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交通条件、科技水平、政策、文化、法律、闲暇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总体经济水平、科技投入和交通条件对旅游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旅游六要素中的食、住对增加国内旅游收入的作用降低。福建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还受到汇率的影响。通过提高经济水平,增加科技投入,改善交通条件,稳定汇率,以促进福建省旅游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甘肃省兰州市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了1999—2014年兰州市进口、出口和GDP的数据,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出口、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与出口有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有单向因果关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兰州市对外贸易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985~2007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河南省FDI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河南省FDI、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相互影响FDI带动了河南省进口的增长,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本文最后就实证研究结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福建省利用FDI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但是省内各区域利用FDI的状况则极不平衡。该文以2012年福建省9个地市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对影响福建省FDI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开放因素、市场因素,从而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寻找新型细分市场,制定合理的引资策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汇率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影响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本文综合考虑了金融危机前后国外收入巨变的情况,通过构建结构突变模型采用福建省农产品月度出口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前后实际汇率变动对福建省农产品出口产生微弱的正向冲击,长期存在协整关系,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受国外物价和国外收入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2000—2012年福建省城镇化率和地区GDP年度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VAR模型探究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较大,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福建省2007—2014年经济增长和工业污染排放的相关数据,运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福建省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排放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十一五"以来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已经基本实现强脱钩,而固体废弃物和粉(烟)尘的排放则是强、弱脱钩增长连接与负连接交替出现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雅辉 《甘肃农业》2006,(4):184-185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有促进论、阻碍论和折中论。本文利用浙江省1986年王2003年的相关数据.对浙江省进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浙江省出口的增长对浙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口在经济增长中起的作用比较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专题地图,利用县城经济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县城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县城经济的空间集聚与差异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福建省1994-2005年期间县域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9—2019年湖北省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数据,经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与格兰杰检验表明,湖北省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关系与长期均衡关系,且FDI与对外贸易有利于湖北省经济增长。同时结合经济增长理论,提出湖北省应进一步明确外向开放发展战略,推进湖北自贸试验区发展,以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并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湖北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0):117-118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福建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因素,通过建立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数学模型,并运用Eviews6.0统计软件对内生性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促使农业经济增长的可行性对策建议,希望对推进福建省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所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