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付标  康鸳鸯  李光  张璋  翟丹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297-17299,17328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正在修编之中,如何有效协调土地利用与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成为修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南阳市相对承载力研究结论:南阳市综合承载力始终低于总人口,区域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缓慢上升趋势,这源于南阳市耕地减少速度缓于全国速度;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始终大于经济发展;南阳市经济承载力正向发展与逆向演替波动剧烈,区域经济活动不稳定性增加。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的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提出了南阳市各土地利用功能区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体系与计算方法,计算了1997~2008年南阳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综合资源承载力、超载人口及超载比例,并对照同时期全国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南阳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和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9,(9):112-113
为南阳市土地流转工作的可持续开展提供参考,针对南阳市土地流转现状,分析了南阳市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从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加快高标准良田建设,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因地制宜化解非粮化难题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南阳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南阳市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因子划分为生态系统、人类生存安全度与生态经济三大类。整个评价体系包含9项Ⅰ级指标和32项Ⅱ级指标。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相结合进行南阳市土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该市土地生态系统处在一个中度脆弱的平衡阶段,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将被打破,生态环境承载力将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5.
<正>南阳市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季风性大陆半湿润型气候,适宜农、林、牧业发展,素有"中州粮仓"之称。南阳市现有耕地1 400多万亩,约有75%以上集中于平原区,不足25%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土壤以黄棕壤土为主,砂姜黑土次之,其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特点,决定了南阳市土地类型多样性和耕地分布上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也为优化小麦品种利用及生产布局,确保夏粮生产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在2013秋播前了解往年小麦品种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制定今年南阳市小麦品种利用及生产布局意见势在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提高南阳市玉米生产水平,分析了2005-2019年15年间南阳市玉米品种利用情况,系统阐述了南阳市玉米品种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南阳市玉米品种利用原则,为今后南阳市玉米新品种的科学选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地托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土地制度改革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模式。规模化的土地托管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符合中央制定的土地政策。本研究以南阳市土地托管工作开展情况为例,系统总结了其创新做法,分析了南阳市在开展土地托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发展农业保险、强化政策扶持、有效管控风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托管等针对性的对策和意见建议,为新形势下中国农村地区开展土地托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惠凤先 《乡村科技》2020,(5):114-115
当前,我国耕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其生态功能已遭到极大的破坏,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南阳市卧龙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西部,是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农业大区。全区耕地现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药残留超标、重金属超标、硝酸盐超标等已影响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制约了种植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因此,要实地考察、深入分析卧龙区耕地污染的产生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修复策略,快速有效地防治耕地污染。  相似文献   

9.
2006年7月12日,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作出终审判决,认定村民组以少数服从多数为由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违法,依法判令村民组为失地农民补足土地。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城郊乡孟营村二组村民杨长彬在1998年按人口承包了二组土地0.9公顷(13.5亩),未签订书面合同。2003年,二组以本组人口发生变化等原因,通过大家讨论,80%的组民同意调整土地,继而制定了2003年土地调整方案,将方案上报村、乡后,村民组采取抓号的方法将土地重新分配到各农户。杨长彬不同意调整土地,但在按1998年分包的土地无望的情况下,抢种了0.44公顷(…  相似文献   

10.
南阳市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大,对品种利用有特殊要求。本文在介绍南阳市玉米生产概况和品种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退出南阳市的玉米经典品种及对当地玉米选择利用的要求,以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刘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3):207-208
总结分析商丘市乡村发展现状,结合当地民风民情,基于区域规划的角度,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探索适合商丘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许素  周勇  郧文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907-6909
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从宏观层面对市域范围内8县市区建设用地进行了综合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县市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探索了荆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分异规律,并指出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荆州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吴卫华  夏斌  张美英  聂云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92-18193,18204
以广东省惠州市为研究区,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惠州市土地利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优势、劣势,揭示惠州市未来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立惠州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位条件是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动态发展趋势总体良好,但是拥有"开发区"和"园区"的区域,其二、三产业增加值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较其他区域低,表明其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过程中存在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15.
琼海市是海南省东部重要城市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利用的增长需求与限制土地利用有效供给的生态、经济、社会诸要素间矛盾关系日益突出。因此,开展琼海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对琼海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科学用地提供依据,为促进琼海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评价结果表明:琼海市存在村庄土地利用粗放、土地经济利用强度偏低、存量建设用地利用率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土地整治逐步成为协调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并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例,对该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整治潜力进行分析,剖析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土地整治面临的新形势,从土地整治模式、管理体制、融资渠道、土地整治激励机制、加强公众参与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分析了区域条件、城镇规划及区域发展战略、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对城镇土地扩张的影响作用,构建了多尺度综合分析模型,并对扬州市邗江区开展了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对研究区城镇土地扩张进行较准确的分析,模型的变化机理容易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浙江省附海镇生态用地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和景观生态安全理论,选取土地利用现状、区域开发强度和距环境敏感区距离等生态敏感性因子,结合景观格局指数,综合评价了附海镇生态敏感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生态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16%,27.29%,30.46%和35.09%,并以此规划出研究区生态安全的核心保护区、控制发展区和适宜发展区3种生态用地类型,进而提出了不同生态用地类型的管理措施,为附海镇生态用地提供规划依据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王志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874-4876,4925
根据2010年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利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方法定量分析高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递变,其中多样性和均匀度逐渐增大,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增多,而集中化、优势度逐渐减小;各区域优势土地类型存在差异,东北部以林地为主,中部为园地,西南部为耕地;各镇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从1~5类不等;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的成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定量计算方法能较好地反映一定区域内不同局部土地利用结构差别,可以为区域内土地利用分工协作提供很好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