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在祁连山北麓,其中寺大隆保护区在祁连山的后山区,山大沟深,有涵养水源的森林,也有畜牧业。祁连山脉属于大陆性气候高寒、半湿润,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带。祁连山自然保护站可以采取的森林保护措施有封山、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执法,杜绝林地内的非法作业;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等等。森林经营措施有合理间伐抚育、树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意识、依法开展经营活动。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森林的典型代表,已被作为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区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的试验、示范区.它对维持河西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平衡起着决定性作用.采用目标法构建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可持续经营测度指标体系,包括6个类目指标,24个项目指标.运用多目标线性函数法,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经营能力进行了测度.目标层实现率为0.679 1,测度结果为弱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3.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北麓,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祁连山生态环境对河西地区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大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祁连山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祁连山北麓,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祁连山生态环境对河西地区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环境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大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祁连山生态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的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元鸿 《现代农业科技》2011,(4):212-213,219
该文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和森林防火管理为目标。利用SuperMap作为GIS开发平台,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2003(C#.NET)为开发工具,收集整理数据,建立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经过测试表明:系统安全可靠,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易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使用要求。系统的建成为实现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森林防火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干旱条件之间的关系,将黄土高原划分为9个生态区,选择降水和气候因素,研究9个生态区14年(2001-2014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和多年平均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并对植被覆盖变化进行SEN趋势分析及NDVI与温度和降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DVI的SEN趋势最大的是黄土高原农业与草原生态区,最小的是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NDVI对降水响应最强的地区是内蒙古高原中部—陇中荒漠草原生态区,最弱的是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NDVI对气温的响应最强烈的是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最弱的是内蒙古高原中部草原化荒漠生态区。9个生态区中,祁连山森林与高寒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对降水的响应最小,但对气温的响应最大。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森林、冰川和水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对祁连山森林、冰川和水资源现状、变化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祁连山冰川在退缩,林分质量下降,河川径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这些现象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议把祁连山水源林生态工程建设尽快列入“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并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8.
祁连山林区积雪分布规律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祁连山西水林区排露沟流域为代表研究祁连山林区春天积雪分布规律,表明祁连山林区积雪分布与海拔高度关系极大,海拔越高,积雪越多;在较小尺度上,积雪分布与坡向、植被类型、林分郁闭度等因子有关,主要受森林植被影响,森林植被形成积雪小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祁连山北坡青海云杉的结构规律,探索该树种各测树因子之间内涵相关关系,对祁连山8个林场设置6株树样园295个,实测样木1695株,建立年龄,胸径、树高与各测树因子的数学模型11个,对科学经营祁连山水源林提供了一定依据,其目的是使祁连山水源林的经营管理逐渐走向科学化,不断提高和扩大森林的质量和数量,使其发挥愈来愈大的水源涵养效益。  相似文献   

10.
采取线路调查为主,踏查与详查、现场采集与灯诱、现场采集与历史记载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保护区不同纬度地区植被类型中的昆虫分别进行采集调查,查明祁连山保护区内分布的植食性昆虫12目125科1190种,天敌昆虫303种。对森林昆虫在世界和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归属做了初步分析。据对不同纬度地域的气候、植被的水平差异和昆虫种类的比较分析认为,祁连山保护区森林昆虫的水平地理分布概况表现为东南部种类较多,西北部种类较少,近现代人为生产和经济活动对昆虫的分布格局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六株树样圆法,调查青海云杉林样圆281个,六组树木对株心距、冠间距、冠幅半径数据6744个。对其客观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样圆与郁闭度的关系,以及林龄与各测树因子之间的结构。上述内容,为更好地经营和研究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的角度阐述了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采用合理选择采伐木、树种选择、科学选择育林方式以及林路建设、观测样地建设等方面如何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这些措施对在森林经营过程中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固定样地用于中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了中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现状的基础上,以吉林省第7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资料和吉林省TM遥感影像为基础,对固定样地调查结果与遥感影像分类结果进行了对比,并采用点对点匹配法,分析了固定样地作为遥感影像解译标志时的精度.结果表明,采用固定样地调查与遥感影像分类调查森林资源总体精度较高,森林覆盖率误差仅为-1.04%,而点对点匹配检验时森林类型误差达到52.99%.  相似文献   

14.
确定监测区域建立森林郁闭度估测方程最优样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监测区域样地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需抽取一定数量能代表监测区域森林资源分布状况的最优样地,根据所抽样地对应影响郁闭度估测的主要遥感和GIS因子,可建立以样地为单位的郁闭度估测方程. 最优样地是指能代表监测区域森林种类及分布状况的样地,它包含样地的数量及样地的代表性两个方面的含义. 如何抽取最优样地属多目标优化问题. 该文在理论描述特定监测区域最优样地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分析,有效解决了最优样地的抽样问题,所得结果可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5.
样地林木生物量精度评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评定样地林木生物量的估算精度,利用方差--协方差传播律,导出平均断面积法、每木树高胸径法和径阶平均断面积法计算样地林木生物量的精度评定公式;应用实例,分析模型误差、树高误差和胸径误差对样地生物量的影响,并对3种计算样地林木生物量公式的精度进行比较.根据一尾叶桉林样地中90棵树木的分析结果,平均断面积法的精度为2.18%,每木法的精度为1.99%,径阶均值法的精度为1.89%.具体结论为:①样地林木生物量的精度可用公式进行评定;②每木法和径阶均值法计算的样地生物量精度较高,平均断面积法计算的样地生物量精度较低;③样地林木生物量的估算误差,主要受模型参数误差的影响,受树高和胸径误差的影响处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对火干扰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对照样地和火干扰样地马尾松人工林的物种多样性,对照样地内所有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结果表明,火干扰样地内物种和植物个体数目均高出对照样地,火干扰样地各层和所有植物的均匀度值(J)显著提高,树冠层、灌木层、草本层的J值分别由0.710、.83、0.55提高到0.810、.89、0.72。火干扰样地比相似林分光照增强,温度升高,可溶性养分增多,适合多种灌木和草本植物入侵,尤其是阳性植物,火干扰样地中的灌木层马尾松个体数量增加,说明低强度地表火可以增加马尾松林生物多样性,有利于马尾松林的更新。  相似文献   

17.
李月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191-5193
利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了青海省高寒农区退耕还林(草)前后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下的土壤总有机碳、轻组含量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人工林〉农田,林草间作与人工林、农田2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由高到低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原生样地与人工林和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轻组含量,其序列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原生样地的开垦会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而农田退耕为林草间作和人工林后有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了青海省高寒农区退耕还林(草)前后4种土地利用方式(农田、人工林、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下的土壤总有机碳、轻组含量和轻组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林草间作原生样地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2416.78、2167.08、1556.20、1137.08g/m2,林草间作与人工林、农田2组样地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轻组有机碳由高到低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分别为403.95、368.27、232.21、130.14g/m2,原生样地与人工林和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比较轻组含量,其序列依次为原生样地林草间作人工林农田,其含量依次为19.25、16.45、10.01、6.66g/kg。原生样地的开垦会导致土壤总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下降,而农田退耕为林草间作和人工林后有利于土壤固碳能力的增加。退耕后形成的林草间作样地的土壤总有机碳较农田增加了112.54%,人工林较农田增加了36.86%;轻组有机碳则分别提高了210.4%和182.98%。因此,可以认为在干旱少雨的青海高寒农区,退耕还林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现状,更能提高土壤固碳能力,使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同时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9.
濮永胜  陶玉  王金秀  赵苓  李强  马丽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0):2911-2918
【目的】探究不同生态环境下蛛蜂的群落结构及不同季节蛛蜂优势类群的个体数量变化,为蛛蜂与生态环境协同演化及传粉昆虫和天敌昆虫的保护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5月每月定时、定点在西双版纳勐海县贺开村采用马氏网结合黄盘诱集法系统调查农田区(样地Ⅰ)、农田与茶园交界区(样地Ⅱ)、茶园区(样地Ⅲ)和次生林区(样地Ⅳ)4种不同生境蛛蜂群落特征及优势物种种群动态。【结果】在西双版纳勐海县4种不同生境中共采集到蛛蜂标本801号,隶属于2亚科33属112种,其中农田生境的蛛蜂个体数量和物种数量最多;4种生境中共有的属有9个,Poecilopompilus、副湾蛛蜂属、铁色蛛蜂属、童蛛蜂属、盗蛛蜂属和隐唇沟蛛蜂属仅分布于农田生境,刺沟蛛蜂属仅分布于农田与茶园混合生境,狭鳞沟蛛蜂属仅分布于落叶阔叶林生境;奥沟蛛蜂属和扁腹沟蛛蜂属为优势类群,未采集到稀有类群。4个样地蛛蜂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排序为:样地Ⅰ(12.42)>样地Ⅲ(8.47)>样地Ⅱ(8.04)>样地Ⅳ(6.2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样地Ⅰ(3.50)>样地Ⅲ(3.26)>样地Ⅱ(3.01)>样地Ⅳ(2.46);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排序为:样地Ⅳ(0.44)>样地Ⅱ(0.24)>样地Ⅰ(0.20)>样地Ⅲ(0.15);Pielou均匀度指数排序为:样地Ⅲ(0.87)>样地Ⅰ(0.81)>样地Ⅱ(0.80)>样地Ⅳ(0.71)。不同生境蛛蜂群落不相似,一种生境与周围生境共有部分蛛蜂种类,且距离相对接近的农田区与茶园农田混合区、茶园区与次生林区中的蛛蜂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2个优势类群奥沟蛛蜂属和扁腹沟蛛蜂属的个体数量在4个样地中均是干热季最多,湿热季和雾凉季数量相对较少;奥沟蛛蜂属在样地Ⅰ中个体数目雾凉季比湿热季多,其余样地的奥沟蛛蜂属和扁腹沟蛛蜂属个体数量的季节变化均是湿热季大于雾凉季。【结论】西双版纳勐海县蛛蜂属种丰富,但不同生境中蛛蜂的群落组成和特征存在差异。蛛蜂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在相邻的生境中共享了部分种类。蛛蜂优势类群个体数主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高温、低湿的季节更适于蛛蜂生存。  相似文献   

20.
华北山石区落叶松混交林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指导落叶松混交林抚育经营,对华北山石区落叶松混交林林分组成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地A的总密度和总断面积均最小,为1 007株·hm~(-2)和24.446 4 m2·hm~(-2),样地C最大,为1 525株·hm~(-2)和47.280 2m2·hm~(-2),样地B居中;华北落叶松在样地A中胸径最大为18.6cm,样地B最小为18.1cm,而树高则相反。样地A的平均角尺度为0.358 8,均匀分布,林分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林分中落叶松为均匀分布状态;样地B平均角尺度为0.523 8,为团状分布,林分中落叶松为均匀分布;样地C的角尺度为0.508 5,为随机分布,林分中落叶松为均匀分布,云杉处于团状分布状态,五角枫和花楸处于随机分布状态。样地A直径大小比数的平均值为0.333 1,林分中落叶松和白桦的大小比数相差不大,表明林分空间分化程度比较小,两种树种的优势度相差无几;样地B的大小比数为0.487 2,林分中落叶松处于优势,而蒙古栎、山杨、五角枫和花楸处于劣势,其它树种处于中庸状态,而且各树种的大小比数有一定的差别;样地C的大小比数为0.484 5,云杉和华北落叶松处于绝对优势;样地A混交度为0.47,属于重度混交;样地B混交度为0.37,混交程度比较低下;而样地C混交度为0.83,说明杉落针阔混交林树种组成较多样化,结构更加稳定,在空间利用上也更加充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