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军华  黄飞 《农业展望》2014,(11):63-68
近期中国农产品贸易保持较快增长,进口增速反弹,出口基本平稳,贸易逆差扩大。谷物、油籽、乳制品等进口大幅增加,棉花、食糖、植物油等进口下降,但仍保持高位,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小幅增加。进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强劲增长和国内外农产品价差扩大。预计2014年中国大宗农产品进口将保持较高水平,需要妥善应对进口压力。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技通讯》2006,(12):60-6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近日发布公告宣布,我国2006年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将实行再分配。根据分配公告,持有2006年小麦、玉米、稻谷及大米、食糖、棉花进口关税配额的最终用户,当年未就全部配额数量签订进口合同,或已签订进口合同但预计年底前无法从始发港出运的,均应将其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快速扩大,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油籽、植物油、棉花等产品进口量持续快速增长;谷物、食糖进口增势强劲;3大谷物产品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乳品、猪肉、羊肉进口量持续攀升;果蔬、水产等优势产品出口增长乏力。从影响因素来看,国内大宗农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价差驱动是农产品进口的主要动力;中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非常有限,不足以弥补与出口强国的竞争力差距,也是近年来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未来看,谷物中玉米产需将出现缺口,但自给率仍将在90%以上;大豆、食糖产需缺口将继续扩大;棉花增产基本满足国内用棉需求;主要畜产品产需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4.
2013年中国农产品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其中,3大谷物进口总体小幅增加,棉花受抛储政策和滑准税调整影响进口有所减弱;油菜籽、菜油等油料产品、食糖产品受国内外价差及国内收储政策影响进口增幅明显,国储压力较大。农产品贸易逆差再创新高,大宗农产品依然保持全面净进口趋势,棉纱、玉米酒糟等原料替代品进口增幅明显。受资源环境约束、国内外价差、劳动成本刚性增长及汇率等因素影响,中国农产品贸易形势严峻,需要加强农产品供需与贸易的分析研判,为科学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奠定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2014年1~7月,中国农产品贸易保持较快增长,进口增速加快,出口增速回落,贸易逆差大幅增加。价差驱动型进口特征显著,饲料产品进口倍增,油籽进口增速加快,牛羊肉、奶粉进口继续快速增加,棉花和食糖库存积压形势下进口回落。优势农产品出口不旺。综合考虑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主要农产品供需状况、国内外价差走势、政策调控等因素,预计2014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有望突破2 000亿美元,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6.
2012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除大米外同比均不同程度下跌,原因一是产量增加供应充足,二是全球经济萧条,大宗农产品需求低迷。综合供需面情况分析,下半年小麦、大豆、玉米、豆油和棕桐油价格将走高,食糖价格近升远跌,大米和棉花价格走势受政策影响可能出现震荡。  相似文献   

7.
由于内外价差较大,近年来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进口动力较大,给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提出了挑战。日本与中国同为东亚小规模农业,也面临国内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大宗农产品内外价差较大的问题,但由于进口调控措施比较完善,日本大米进口基本稳定在非常有限的水平,未对国内产业造成较大影响。本文介绍了日本调控大米进口的主要做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中国粮食进口调控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2011年以来,中国食糖进口量快速增长,超配额进口成为常态,并且食糖进口高度集中于巴西等国家。中国食糖进口量的快速攀升,主要是国内外价差引发的"价差驱动型"进口,不仅没有达到稳定国内食糖市场的目的,反而加剧了国内食糖市场的波动,给国内食糖产业带来巨大冲击。基于此,尽快实行生产者直接补贴、实行食糖目标价格政策、加强进口糖的管理和优先尝试白糖期权保险政策就成为当前所需。  相似文献   

9.
2014年我国粮食、棉花进口关税配额量为:小麦963.6万吨,国营贸易企业占有比例为90%;玉米720万吨,国营贸易比例60%;大米532万吨,国营贸易比例50%;棉花89.4万吨,国营贸易比例33%。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企业通过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易货贸易、边境小额贸易、援助、捐赠等贸易方式进口上述农产品均需申请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并凭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证办理通关手续。  相似文献   

10.
罗万纯  刘锐 《农业展望》2010,6(4):41-44
利用2000~2009年农产品贸易数据,从洲别、国别和省别情况,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区域格局的现状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并对农产品贸易区域格局进行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比较集中,主要出口到亚洲,但进口比较分散;中国主要向中国香港出口小麦,向韩国出口玉米,向日本出口大豆和棉花;中国主要从泰国进口大米,从加拿大进口小麦,从美国进口玉米、大豆和棉花,从古巴进口食糖;中国主要从广东、山东等地区进出口农产品。展望未来,运输成本、中国和贸易对象国贸易协定、贸易对象国农产品生产状况、中国和贸易对象国贸易关系以及贸易省或地区区位优势等因素将影响着中国农产品区域贸易格局。  相似文献   

11.
温乐平 《农业考古》2007,(4):37-48,66
价格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是人们日常经济活动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直接关系到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自80年代以来,人们对价格的认识趋向理性和科学。学术界对秦汉时期商品价格的研究有一定的发展,然而对秦汉时期商品比价的研究甚少,至今未见专门探讨,对商品差价的分析尚属空白。本文通过对工农产品的比价与差价分析,试图了解秦汉时期工农产品价格比差的参考系数和商品价格体系以及市场价格的运行规律,剖析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问题,进一步了解当时农工商各产业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一农产品比价所谓农产品比价,就是在同一时间、同…  相似文献   

12.
在对我国粮食类价格体系详细介绍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收购价格、国家定购价格和消费价格以及它们之间的差价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未来一年粮价总体将出现稳定略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各种不完全竞争下的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在t时期对第k个人的净收益公式中各因子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价格决策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回顾了价格学理论的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当前国内外价格决策的研究领域与内容,以及价格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最后对价格决策及价格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探讨猪肉价格变动对鸡肉、羊肉和牛肉价格的影响,结果发现,猪肉价格变动会影响其他3种肉类价格的变化,鸡肉和羊肉反之也一样,但牛肉价格变化不会对猪肉价格产生影响;猪肉价格对其他肉类价格的连续正向冲击会使其他肉类价格呈阶梯式上涨趋势;猪肉价格变化对鸡肉、羊肉和牛肉价格冲击持续时间分别在10个月、24个月和14个月左右,对3者价格变动的贡献度分别在18.20%、6.40%和4.15%左右;受猪肉价格变动影响,畜禽肉类价格之间会呈现"肉-肉价格螺旋"上涨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农业投资项目综合评价中的市场价格和影子价格,并提出了确定影子价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增进  彭悦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08-12209
在分析郑州市水资源的基本状况与水价的发展改革趋势和居民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探讨了郑州市实行阶梯式水价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对畜禽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机理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死猪、瘦肉精等肉类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已成为影响肉类产品价格波动的重要外因之一。基于生猪食品安全事件、猪肉和鸡肉价格数据,采用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和事件分析法,分析国内生猪食品安全事件对畜禽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过程,探讨其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前,猪肉价格和鸡肉价格表现出明显的对称性,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点;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畜禽产品价格的负向影响呈现"V"型态势;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猪肉市场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而鸡肉价格受到的负向影响持续时间较长,且更为复杂,引发了剧烈的波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当月,猪肉价格受到消费恐慌和信任危机的影响,短期内出现需求萎靡,而鸡肉市场因过度估计鸡肉替代猪肉而增加市场供给,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猪肉价格受政府宏观调控影响,短期内保障了生猪市场价格的稳定性,鸡肉市场依靠自身市场调控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为缓解生猪食品安全事件对畜禽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提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平台,避免消费恐慌和信任危机;及时发布畜禽市场供给和交易量,引导畜禽产品有效供给;营造良好的市场运营环境,发挥畜禽产品自我调节功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增进  潘乐  尚立珍  曹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203-5205
我国是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但在水资源短缺的同时,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从而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价形成机制不合理。从水价的研究意义着手,论述了制定水价的原则,提供了四种常用的计算水价的模型,探讨了合理制定水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国民经济系统与河南省经济子系统的同构性为基础,利用河南省198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诺依曼最优生产强度和与之相应的最优价格,进而对照现行价格,提出了我国价格体系改革走向的基本构想,并对其合理性、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