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田间条件下,对皖稻52和宁粳3号在不同施氮水平(0、60、120、180、240和300 kg·hm-2)下的产量、氮素吸收、累积及利用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超过180 kg·hm-2后,水稻产量增加较少,超过240 kg·hm-2,水稻产量开始下降。当施氮量从60 kg·hm-2增加到300 kg·hm-2,皖稻52和宁粳3号的氮肥表观利用率(REN)分别为75.1%~49.4%和62.1%~50.2%;氮肥农学利用率(AEN)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为17.3~7.33 kg·kg-1和16.8~8.64 kg·kg-1。通过拟合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与施氮量的回归方程计算,水稻皖稻52和宁粳3号的最大经济效益施氮量分别为178 kg·hm-2和190 kg·hm-2。此时,水稻可维持较高的产量和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以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素水平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齐穗期,随施氮量的增加,叶、茎吸氮量和植株总吸氮量呈增加趋势,穗吸氮量以中氮水平处理占有优势;在成熟期,叶、茎、穗吸氮量和植株总吸氮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氮素回收率呈递增趋势,说明低氮处理虽降低了植株氮素积累量,但更加有效地转化为籽粒产量生产优势,提高了氮肥的增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代表性品种迟熟中粳广陵香粳、香粳49和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25优6547、汕优63为材料,研究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随穗部吸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随成熟期植株吸氮量的增加先增加,达到一定的值后不再增加;增施氮肥总吸氮量逐渐增加,但施氮处理间秸秆相对含氮量和转移量逐步下降,滞留在叶茎鞘中的含氮量比例渐增;秸秆氮素转化率杂交中籼型品种较粳型品种高;氮素生产力和氮素表观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粳型品种较籼型品种高;当季氮素利用率因品种而异,杂交中籼稻利用率高于粳型品种。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双季稻氮素吸收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季稻鄱优364和K优117为材料,设置6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双季稻产量、经济效益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施氮量范围内,水稻产量先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早稻鄱优364最高产量时的施氮量为184 kg·hm-2,晚稻K优117最高产量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28 kg·hm-2。根据当年水稻价格、投肥成本,拟合出水稻纯增收入与施氮量的一元二次曲线,即早稻为y=-0.219 7x2+75.787x+2 954.7;晚稻为y=-0.167x2+71.07x+5 202.8。由此得出双季早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173 kg·hm-2,双季晚稻经济效益最高时的施氮量为213 kg·hm-2。增施氮肥可提高稻谷的吸氮量,但双季稻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早、晚稻氮肥回收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抛物线状。根据双季稻高产、高效并适当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原则,确定了双季水稻最佳施氮量范围。  相似文献   

5.
水稻精确施氮量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粳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株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公式计算的总施氮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植株吸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当季利用率有一个适宜值,应用斯坦福公式能较正确计算施氮量。在本试验获得10500kg/hm^2产量条件下.每100kg稻谷吸氮量为2.11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42.0%。  相似文献   

6.
水稻精确施氮量的验证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粳扬辐粳8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稻株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对公式计算的总施氮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植株吸氮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当季利用率有一个适宜值,应用斯坦福公式能较正确计算施氮量。在本试验获得10500kg/hm^2产量条件下,每100kg稻谷吸氮量为2.11kg,氮肥当季利用率为42.0%。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品质及吸氮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6,自引:1,他引:95  
 在大田条件下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的增加 ,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百公斤籽粒需氮量均增加 ;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至中肥处理达最大值 ,而高肥处理则显著降低 ;相同施氮水平 ,两优培九的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累积量以及肥料利用率均高于汕优 6 3;在 90 0 0~ 10 5 0 0kg·ha-1的产量水平下 ,百公斤籽粒需氮量为 2 .0~ 2 .2kg ,氮肥利用率在 40 %左右 ;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 ,而高肥不利于外观品质的提高。在品种间产量和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 ,4个氮肥处理水平下 ,两优培九的产量均高于汕优 6 3、品质优于汕优 6 3。  相似文献   

8.
2018~2019年设置田间小区试验,以主栽高产型水稻品种松粳3号为试验材料,设0、75、105、135、165 kg·hm-2等5个供氮水平,调查水稻分蘖、干物质积累、氮积累、产量和氮效率等指标.施氮促进水稻分蘖发生,施氮和不施氮处理分蘖数差异显著,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抽穗、成熟3个时期分蘖数增加量分别为49.54%~65.15%、62.36%~82.90%和63.13%~87.92%(P<0.05),施用氮肥分蘖成穗率增加12.99%~15.13%(P<0.05).施用氮肥显著增加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积累,施氮量相差60 kg·hm-2以上植株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差异显著.水稻产量、单位面积颖花数随氮量增加而增加,结实率随氮量增加而降低.氮量和产量关系符合线性加平台模型,转折点施氮量为137~138 kg·hm-2,对应产量为9080~9166 kg·hm-2.随氮量增加氮肥吸收利用率无明显变化或显著增加,具有年际间差异.随氮肥用量增加,氮肥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2019年除外)、偏生产力显著降低.施氮量在137.5 kg·hm-2以上虽未造成减产,但前期低温年(2019年)氮量由135 kg·hm-2增至165 kg·hm-2,造成氮肥农学效率显著降低.耐肥的高产水稻品种,施氮量增加不易造成减产,但氮效率降低,适量施氮对实现高产水稻品种高产和氮高效相统一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张家港市水稻土、潮土上进行小麦精确施氮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与常规施氮相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水稻土小麦平均增产7.43kg/666.67m2时,潮土小麦平均增产74.30kg/666.67m2。水稻土土壤供氮量为5.59kg;产量水平分别为350、400、450、500kg/666.67m2时水稻土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分别为2.04、2.21、2.39、2.56kg;氮肥利用率为50%。潮土土壤供氮量为4.04kg;产量水平分别为350、400、450、500kg/666.67m2时潮土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分别为1.72、1.80、1.88、1.96kg;氮肥利用率为55%。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滴灌条件下设施番茄适宜的氮肥施用量,选择北京市顺义区代表性日光温室进行田间试验,设置0、90、180、270、360、450 kg·hm-2 6个氮肥水平,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设施滴灌栽培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为0~360 kg·hm-2时,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番茄产量增高;当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时,番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却呈下降趋势。番茄品质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施氮量为450 kg·hm-2时,番茄果实的糖酸比最高,风味较佳。随着施N量的增加,各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增加,尤其当施氮量大于270 kg·hm-2时,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施氮量360 kg·hm-2为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增加的拐点,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0~360 kg·hm-2施氮量呈线性相关。结合北京郊区土壤肥力状况,番茄氮肥推荐施用量为270~360 kg·hm-2,在当前农民习惯施氮量450 kg·hm-2条件下,减少氮肥用量20%~40%,可以达到设施番茄高产、优质,且环境风险较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 kg 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和稻田渗漏液氮素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渗漏液中NH~+_4-N、NO_3~--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3 d达到最大、随后降低,在施氮后的第7 d,分别降为峰值的5.6%~16.9%、13.8%~22.5%、22.5%~34.5%.施氮水平处于0~240 kgN·hm~(-2)时,水稻产量、氮素积累总量(total N accumulation,TNA)和稻田渗漏液NH~+_4-N、NO_3~--N和总N浓度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在较高氮肥水平(240 kg 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和成熟期TNA分别增加6.2%和16.4%,稻田渗漏液NO_3~--N及总N浓度分别降低8.9%和4.8%.而对NH~+_4-N浓度影响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和氮'素吸收,减少氮素渗漏损失.  相似文献   

12.
有机无机N不同配比与中粳稻稻米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质中粳稻“通育粳1号”为材料,研究了施N量225kg·hm-2水平下,有机无机N不同配比与稻米品质间关系。结果表明,有机无机N不同配比主要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和蛋白质含量。随着有机氮占比增加,垩白率增高,呈y=7.8857x2+0.3143x+28.546(R2=0.8916)关系,垩白度先增后又降,呈y=-13.9048x2+13.5181x+3.9486(R2=0.8271)关系,直链淀粉含量略有增加,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呈y=-1.672x+7.602(R2=0.9986)关系,稻米淀粉谱特征值无明显变化,糊化温度有下降趋势。食味品质随着有机氮占比增加而改善。  相似文献   

13.
杂交早稻和晚稻的需氮量与N利用率的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57.5 kg/hm2(纯N),表现为N肥利用率较高,单产水平较高。不施氮肥处理的产量下降1380~3015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甬优6号"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置4种生育前后期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考查了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的前氮后移施肥方式(N3处理:基蘖肥∶穗粒肥=6∶4),能够有效地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水稻成穗率,并且N3处理下氮素积累量、水稻农学利用率以及生理利用率均达最高值,水稻产量也达最高。由此可见,适当的前氮后移能够优化水稻的群体结构,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耕作方式对还田稻草氮素释放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在免耕和常耕条件下,还田稻草氮素释放特性和水稻氮素利用的差异。【方法】2006年和2007年晚稻,在田间将稻草还田,并在不同时期测定稻草中残留的氮素,同时进行桶栽试验,将15N标记稻草还田,成熟期测定水稻积累的总氮素和15N丰度。【结果】稻草中残留的氮素随还田时间延长而下降,但不同时间段下降的速度差异很大。还田后0~40 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60%,还田后40~100 d,稻草中残留的氮素下降约10%。两种耕作方式下还田稻草含氮率均呈升高趋势。无论是干稻草还是湿稻草还田,免耕条件下稻草氮素平均释放速率高于常耕。免耕方式下湿稻草的氮素释放速率较高,常耕方式下干稻草氮素释放速率较高。【结论】无论还田稻草状态相同与否,常耕水稻的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产量较免耕水稻高。免耕有利于还田稻草的氮素释放,但水稻从还田稻草中吸收的氮素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肥管理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氮肥管理对机插水稻武粳15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270~330kg/hm2.基蘖肥:穗肥为5:5~6:4能获得较高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氮肥利用率降低.在施氮水平为300kg/hm2情况下,基蘖肥:穗肥为5:5的肥料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氮素代谢特性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在分蘖、孕穗和抽穗期,供试杂交稻组合的功能叶片中的氮浓度、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常规稻.在其氮素代谢过程中,NR,GS,Fd-GOGAT,GPT和GOT酶活力,在供试品种间的差异是:汕优64>汕优6号>浙丽1号>秀水48,氮素营养条件的变化对此差异无影响,在杂变稻与常规稻之间,Fd-GOGAT酶活力和NR酶活力差异最大(分别达到50~70%和40~70%),而GPT酶活的差异较小.结果还表明,在不同水稻品种的功能叶中,上述5种酶的活力,与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全氮量均呈积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在杂交稻叶片中,氮素同化和蛋白质合成的酶系统,其活力优于常规稻的该酶系统,它们是杂交稻吸收利用氮素能力强的重要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低氮(20 mg/kg)、中氮(40 mg/kg)和高氮(60 mg/kg)3个氮素水平下,测定和比较不同生态型稻种资源苗期的氮素吸收效率(NAE)。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型稻种资源苗期的NAE随氮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不同生态型稻种资源苗期NAE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且随氮水平而异。低氮下,陆稻NAE显著低于水稻;高氮下,陆稻NAE极显著低于水稻;而中氮下,两者的NAE未达显著差异。低、中氮下,古老地方品种NAE显著低于现代育成品种;高氮下,古老地方品种NAE极显著低于现代育成品种。低氮下,杂交组合NAE显著高于常规品种;中、高氮下的杂交组合与常规品种的NAE未达显著差异。3种氮水平下,籼、粳稻NAE无显著差异。低、中氮下,粘、糯稻NAE无显著差异;高氮下,粘稻NAE极显著高于糯稻。  相似文献   

19.
鸡粪堆制过程中氮素损失及减少氮素损失的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鸡粪为试验材料进行为期70d室外好氧堆制,观测鸡粪、鸡粪添加1%稻草和鸡粪添加3%稻草3种不同处理的pH值、温度、铵态氮、硝态氮、氨挥发潜力和全氮等变化,并以鸡粪在堆制腐熟过程中灰分绝对量不变为前提计算了氮素的损失量。结果表明:氨挥发是鸡粪堆制腐熟过程中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氮素损失高峰期出现在鸡粪堆制后21d内;3个处理经过70d的堆制腐熟过程,氮素损失率均达15%以上;与鸡粪处理相比,在鸡粪中添加1%稻草能减少氮素损失2 5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在大田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不同施氮量(0kg/hm2、100kg/hm2、200kg/hm2、300kg/hm2)对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在1hm2施200kg氮时最高,高氮处理(1hm2施300kg氮)时反而降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两优培九的籽粒产量、吸氮量、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均高于汕优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