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撒施、撒施+草和穴施3种污泥施用方式对赤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施用后的前期(1和18 d)径流中,撒施、穴施与对照(不施污泥)间的径流量差异不明显,撒施颗粒物含量和流失量均达到峰值,分别为5387.7 mg.L-1和82.0 g.m-2,分别是对照和穴施对应峰值的1.1-2.0和1.2-2.0倍,此后撒施径流量、颗粒物含量和流失量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模拟试验期间,撒施+草处理降低径流量,削减径流颗粒物和悬浮物流失的效果最为显著;撒施降低径流量和削减颗粒物流失的效果仅次于撒施+草处理,但撒施径流悬浮物流失最为严重;穴施径流量和颗粒物流失量是3种污泥施用方式中最高的,而悬浮物流失量则仅次于撒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径流池法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玉米地富磷钾矿物有机肥、过磷酸钙处理下地表径流中磷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总磷流失量折合为,富磷钾矿物有机肥0.77kg.hm-2,过磷酸钙1.12kg·hm-2(7次采样,总降雨量415mm)。当降雨量较小(26~37mm)时,施用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和过磷酸钙肥料的土壤径流液中,TP质量浓度分别为0.725~1.402mg·L-1和0.677—1.903mg·L-1,每小区平均总磷流失量分别为7.18~37.62mg和7.89—61.49mg,两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当降雨量较大(76—87mm)时,施用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和过磷酸钙肥料的土壤径流液中,TP质量浓度分别为0.699—1.238mg·L-1和1.170~2.151mg·L-1,每小区平均总磷流失量分别为139.3—332.3mg和159.4~454.1mg,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处理的均低于过磷酸钙处理的,且差异显著。富磷钾矿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径流液中活性磷浓度(0.091~0.359mg·L-1)大于过磷酸钙处理的(0.066—0.327mg·L-1),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苗木种植过程中的化肥不合理使用问题,于2013年4月26日—6月23日在浙江省余姚市四明山镇山坡苗木地,利用复合肥和控释肥,分别采用撒施和穴施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苗木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以期为饮用水源地的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肥后首次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中氮、磷浓度均不同程度高于后几次降水,尤以撒施复合肥处理下表现最为明显。试验期间各施肥处理对地表径流中TN,NH+4-N,TP,DRP流失影响依次为:撒施复合肥穴施复合肥撒施控释肥穴施控释肥对照。施用复合肥时,穴施处理下地表径流中TN,TP浓度显著小于撒施处理;施用控释肥时,穴施和撒施处理下地表径流中TN,TP浓度差异均较小。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成本因素,穴施复合肥和撒施控释肥是山坡苗木地中值得推广的两种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模拟降雨(雨强7mm.h-1,连续降雨195min)对太湖流域花卉地径流中磷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施肥,径流中各种形态磷浓度相对保持较稳定,不随时间而变化。生物可利用磷是磷流失的主体,占TP的57% ̄85%。施肥显著提高了径流中各形态磷浓度,尤其是生物可利用磷,其浓度由0.16mg.kg-1上升到0.73mg.kg-1,远高于水体允许临界值0.02mg.kg-1。施肥处理的径流磷流失量为8.22g.hm-2,是对照的3倍。避免雨前施肥可大大降低花卉地径流向水体输入生物可利用磷。  相似文献   

5.
通过模拟降雨(雨强7mm.h-1,连续降雨195min)对太湖流域花卉地径流中磷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施肥,径流中各种形态磷浓度相对保持较稳定,不随时间而变化。生物可利用磷是磷流失的主体,占TP的57% ̄85%。施肥显著提高了径流中各形态磷浓度,尤其是生物可利用磷,其浓度由0.16mg.kg-1上升到0.73mg.kg-1,远高于水体允许临界值0.02mg.kg-1。施肥处理的径流磷流失量为8.22g.hm-2,是对照的3倍。避免雨前施肥可大大降低花卉地径流向水体输入生物可利用磷。  相似文献   

6.
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辽宁省坡耕地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流失的特征,采用6°坡耕地,选取大豆作为种植作物,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顺垄、横垄、免耕、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模式进行组合试验,观测分析降雨后氮、磷养分流失的变化特征,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说明了降雨对各土壤养分流失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耕作顺垄+平翻模式下,氮、磷流失浓度最高,总氮为24.2mg·L-1,总磷为2.013mg·L-1;免耕和免耕秸秆覆盖在顺垄布置下与传统平翻耕作相比,分别减少总氮流失30%和32%,减少总磷流失18%和30%;与顺垄耕作组合模式相比,横垄耕作组合有效地减少径流中的各种养分流失浓度,减少总氮流失35%,减少总磷流失35.4%;硝态氮在横垄+平翻模式下流失量最低,为3.0mg·L-1,铵态氮在横垄+免耕秸秆覆盖模式下流失量最低,为6.8mg·L-1;径流中磷素浓度在0.1~0.6mg·L-1,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天然降雨对径流中各养分的流失浓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农田磷素随地表径流向水体迁移可导致磷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风险增加,源头控制农田磷素流失对于治理巢湖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野外定位观测结合室内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9-2010年冬小麦生长期间的径流、泥沙和磷素进行了监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和氮肥后移对巢湖流域麦田P素径流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耕作处理(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TS)、氮肥后移处理(NFP)和少免耕+秸秆还田+氮肥后移(NTS+NFP)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0%、10%和22%,泥沙量分别减少了30%、14%和38%,表现出显著的水土保持作用.各处理径流液总磷(TP)浓度范围是0.095~0.360 mg.L-1,其中,颗粒态磷(PP)是磷素随地表径流迁移的主要形式,约占TP的51%~69%.长期的保护性耕作提高径流液中溶解态磷(DP)的浓度,降低了PP的浓度,但TP浓度难以看出明显的变化规律,而氮肥后移降低了径流液中各形态磷的浓度.各处理TP流失量在0.060~0.079 kg·hm-2之间,约占当季施磷量的0.2%.处理TS、NFP和NTS+NFP与处理T相比,TP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0%、21%和24%.作物生长情况显著影响土壤磷素的流失,地上部分生物量、地上部分吸磷量与径流TP的迁移量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保护性耕作和氮肥后移可以作为源头控制农田磷素流失的较好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模拟降雨条件下黄棕壤坡耕地磷素流失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揭示暴雨条件下磷素的流失规律,在湖北省香溪河流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黄棕壤坡耕地进行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磷素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的流失特征.结果显示:次暴雨过程中产生两种径流形式(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地表径流约占总径流的68.4%,壤中流约占31.6%;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磷素输出过程差异明显,地表径流中总磷(rP)和颗粒态磷(PP)变化过程较为一致,呈波浪式起伏无明显降低趋势,溶解态总磷(DP)和溶解态无机磷(DIP)在降雨初期浓度较高,之后随降雨持续迅速减小并逐步趋于稳定.壤中流中TP和PP在初期出现浓度峰值(6.44 mg·L-1 、5.87 mg·L-1),之后迅速减小并趋于稳定,DP和DIP则在降雨过程中均无明显变化,各形态磷素的平均浓度均超出水体富营养化的阈值;TP随径流的流失量为0.262 kg· hm-2,不同形态的磷素流失均以地表径流为主,贡献率均达72.7%以上,可见土壤对磷素具有较强的滤减作用.地表径流TP流失形态以PP为主,占总量的92.8%,壤中流中PP和DP所占的比例相当,无论在地表径流还是壤中流中,DIP的输出负荷均占DP的78.3%以上.降雨后总磷和速效磷沿剖面的养分含量均明显低于降雨前,表层养分含量的损失量最大,速效磷养分的损失比例比全量损失比例大.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土流失及磷素输出对次降雨特征的响应,对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保林、耕地、自然草地、裸地、经果林)坡面场次降雨的水土流失和磷素输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系数由大到小整体表现为裸地自然草地耕地水保林经果林,而单位面积产沙量、单位面积磷流失量整体表现为耕地裸地经果林水保林自然草地。其中耕地和裸地在大雨量、高强度降雨事件的影响下径流系数、单位面积产沙量、单位面积磷流失量急剧增大。雨强是影响水土流失、磷素输出的重要因素,可以很好地拟合水土流失量。径流中磷素输出以颗粒态磷(PP)为主,占总磷(TP)的比例介于75.47%~97.91%之间。降雨引起的耕地径流[0.73 mg·L-1ρ(TP)2.49 mg·L-1]、裸地径流[0.10 mg·L-1ρ(TP)0.50 mg·L-1]和经果林径流[0.13 mg·L-1ρ(TP)0.46 mg·L-1]磷输出对受纳水体磷的含量有增加的风险,而自然草地径流[0.03 mg·L-1ρ(TP)0.09mg·L-1]影响较小。坡面水土流失和磷素输出与降雨过程、土地利用方式关系密切,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人为扰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流域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0.
山核桃林闭合区内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整个水文年中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闭合区内径流-土壤-泥沙氮磷流失特征,以杭州市临安区山核桃林闭合区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总氮、总磷和水解氮等指标。结果表明:降雨是影响径流的重要因子,径流量和降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 < 0.05);在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的观测期间,山核桃林径流水中氮素平均质量浓度较高(2.86 mg·L-1),水解氮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占总氮的60.7%;径流水中磷素平均质量浓度较低(0.01 mg·L-1)。径流氮质量浓度与土壤碱解氮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径流磷质量浓度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之间呈显著相关(P < 0.05);径流中总氮和总磷的年累积流失量分别为11.01 kg·hm-2·a-1和133.70 g·hm-2·a-1,泥沙中全氮和全磷的年累积流失量分别为11.49和1.12 g·hm-2·a-1,山核桃林氮磷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纯化的鸡IgG免疫环磷酰胺预处理BALB/c小鼠后,再用亲和层析纯化的鸡IgM进行免疫,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以间接ELISA法筛选,获得了5株能稳定地分泌抗鸡IgMμ链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经ELISA交叉反应性试验和羊抗鸡IgMμ链抗血清阻断试验,证明这5株单克隆抗体均是抗鸡IgMμ链特异性的。采用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其杂交瘤细胞阳性率为8.696%,而用常规免疫法为4.032%,前者比后者杂交瘤细胞阳性率提高1倍以上。经两次有限稀释法克隆和比较后,免疫抑制法获得5株单克隆抗体,而常规免疫法只获得2株单克隆抗体,前者有3株单克隆抗体腹水ELISA效价达到10#+(-12)、10#+(-14)、10#+(-15);后者单克隆抗体腹水ELISA效价为10#+(-5)和10#+(-6)。因此,与常规免疫法相比,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具有杂交瘤细胞阳性率高,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滴度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全价颗粒饲料饲养舍饲山羊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山羊分为3组。预试期7d,正试期60d。第1组10只大白山羊,全饲全价颗粒饲料,平均每天每只采羊食0.79千克。第2组10只波尔山羊与大白山羊杂交一代,舍饲条件与1组完全相同,平均每天每只羊采食0.91千克全价颗粒饲料。第3组10只大白山羊,每日放牧6-8h(主要牧草品种为水草),平均每天每只补饲混合精料175g。第1组增重比第3组提高118.5%(P<0.01)。第2组料肉比比第1组低29.24%(P<0.01)。第2组只月收入是第1组的4.02倍,第1组是第3组的18.5倍(P<0.01)。试验结果证明,山羊完全可以舍饲,舍饲山羊的经济效益大大超过放牧山羊,同时品种改良可以大大提高饲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6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作用.方法62例咳嗽患儿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两组均采用布地萘德、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疗程为2周.结果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83.33%,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复发率治疗组为9.68%,对照组为23.08%,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稳定,且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一种简便易行的小麦氮高效基因型筛选方法,以塑料盒为栽培容器,以浇施营养液的蛭石为栽培介质,对黄淮麦区24个小麦基因型在3种氮素水平下进行了氮高效基因型的筛选。结果表明,这种蛭石盒筛选法,能有效筛选出不同氮素水平的氮高效基因型,利用该方法筛选出的低氮高效基因型有石家庄8号、邯6172和科农199,高氮高效基因型有矮抗58和092-38,氮不敏感基因型有092-39,其中石家庄8号为典型的低氮高效型品种,矮抗58为典型的高氮高效型品种,筛选结果与材料的田间表现比较一致。这种蛭石盒筛选法不但操作简单,而且筛选效果明显,可应用于小麦营养高效研究。  相似文献   

16.
After exposure to 5-fluorodeoxyuridine, L-cells are considerably more sensitive to the lethal effect of sulfur mustard than after they have been released from this block by addition of thymidine and allowed to proceed into the G2 phase of the division cycle. Nevertheless, for both populations, the amounts of mustard bound per cell and per nucleus (expressed as the amount of mustard per unit of protein) were the same. Likewise, the amounts of mustard bound per unit of DNA were the same for both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7.
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2~2004年在山西临汾就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的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具有较好的产量效应和生物学效应。等离子体激活小麦种子可较好地协调旱地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其最佳处理18A×2每公顷产量达41955kg,较对照增产116%,该项研究将为旱地小麦增产技术开辟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8.
The tardiness of actions by Harvard officials when faced with confessed fraudulent research conducted by John Darsee is contrasted with the more rapid responses by authorities in the cases of William T. Summerlin (Sloan-Kettering) and Vijay Soman (Yale).  相似文献   

19.
20.
《Science (New York, N.Y.)》1991,254(5032):6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