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陕南稻作六至七千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作物及稻作的重要作用1、作物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最初栽培的作物,无疑来自采集的野生植物。时至今天,人们仍可以种植某些有益的野生植物,将其培育成新作物。自从人类开始培育野生植物以来,大量栽培作物出现,引起人类生活巨大变化。从此人类依  相似文献   

2.
野生植物类型转变成作物这一事实是众所周知的。但至今人们对野生植物的驯化过程却没有完全的了解。人们驯化野生植物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初始利用从自然生境中采来的野生植物。左哈瑞(1969)将整个驯化过程分为搜集和驯化两个阶段,包括人们有意识地种植和收割作物的活动。哈伦(1975)在另一方面清楚地区分栽培和驯化二者,前者包括作物管  相似文献   

3.
亚麻属于亚麻科亚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亚麻是古老的韧皮纤维作物和油料作物。亚麻类型众多,大部分是野生植物。生产上栽培利用的只有"普通亚麻"一种。习惯上我们将"普通亚麻"称为亚麻。亚麻是优良的纺织原料作物和油料作物。按照用途,人们将亚麻分为纤维用、油用和油、纤兼用三种。1.选地与整地。亚麻生性喜温和湿润环境,因此,种植  相似文献   

4.
植物考古学的研究历史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在人类发展史上,植物始终是人类生产和生存必须依赖的资源.人们采集果实,栽培作物,烹饪佳肴, 制造工具, 修葺屋舍等行为都与植物紧密相关.因而,不同种类和形态的植物遗存经常会出现在考古遗址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野生植物的经济价值的发现,人们开始了对野生植物的过度利用,这造成很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为了缓解对野外资源破坏的压力,很多地方建立了野生植物人工栽培基地.但是由于大部分野生植物栽培基地存在着资金缺乏的困难,很多栽培基地规模很难扩大.当前,我国野生植物人工栽培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自筹、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政府扶植基金四种.在实际融资工作中应该选取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运用多种方式形成互补进行融资,而国家应实行优惠扶植政策,并积极推行新型的融资方式,从而有利于栽培基地的大量建立,缓解野生植物濒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是由芸苔根肿菌(plasm odiophora brassicaeW o-ron)浸染引致的十字花科作物根部病害,此病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专门浸染十字花科作物。此病可为害白菜、青菜、花椰菜、甘蓝、油菜等多种十字花科栽培及野生植物,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危害,一般低洼、偏酸性及  相似文献   

7.
浅谈引栽野生花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栽培花卉是人类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利用野生植物,并将其演变为栽培植物中分化出的一类观赏植物,也是按生物学规律,从不同地理区域,不同环境的野生花卉中筛选、引种、栽培、驯化、改良成的栽培花卉.花卉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引栽野生花卉不单是为了观赏及装饰内外环境,更具有其深远意义.随着人口的增长,环境被破坏、污染,温室效应以及栽培花卉种性的退化等原因,急需引栽新的野生花卉.把野生花卉变成栽培花卉需要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下面谈谈引栽野生花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彩椒、小南瓜、小黄瓜"。其实,这些都不是转基因的。植物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类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对野生植物进行栽培和驯化,从而形成了丰富的作物类型。植物本身的特性、野生植物类型、地球气候和生态条件变化以及人工选育等造就了农作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朱乃诚 《农业考古》2001,15(3):29-38
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及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古 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且泽被至今,文明社会里的一切发明与创造都受其恩惠。 所以,探索栽培作物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于研究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农作物栽培的起源与原始农业的兴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农作物栽培的起源是指野生植物经人工干预后转变成栽培作物,也就是人类栽培作物这种食 物生产的最初产生。在栽培作物起源阶段,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与 此相联系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作物高产栽培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回顾我国作物高产栽培的研究过程,提出作物高产栽培的方向是超高产栽培,并对作物超高产栽培的内容和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