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小麦穗部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及粒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的影响效应。【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小穗平均单粒重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粒位的粒重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结实小穗越多、各小穗结实粒数或单粒重差异越小,空间分布模拟曲线的弧度越平缓。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的结实小穗数与小穗结实粒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且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小麦不同粒位的单粒重,以第3、4粒位提高幅度较大。【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氮、磷肥不同施用量对冬小麦不同小穗的小花分化、退化与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施肥水平下,小花分化始期每穗小花数均增长缓慢,尤其是施氮不施磷时更加缓慢,进入雌雄蕊分化期后速度加快,进入药隔形成期后速度又减缓,到减数分裂期不再增加。施磷量(P2O5148.5 kg/hm^2)相同时,施氮多(N270 kg/hm^2)的小花退化晚、分化和每小穗结实小花数多,有利于增加下部和中部小穗的结实粒数,籽粒在整个穗部的分布较均匀,产量高;施氮少(N 135 kg/hm^2)的小花退化早、小花数少,其中下部小穗的小花数较多;不施氮肥的分化的小花数较少,中部小穗结实率较高,顶部结实率急剧下降。只施氮肥不施磷肥,小花早期发育慢,高峰期到来迟,停止发育也迟,单穗小花数目多,小花退化晚且集中,粒数降低。只有氮磷配合施用才能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大穗多花,增加分蘖,提高成穗率,且施氮多的产量高,只施氮肥的产量高于只施磷。  相似文献   

3.
采取全膜覆土穴播、全膜穴播2种覆膜种植方式,以露地穴播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盖模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结实特性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模式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减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抗性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部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2种穗型的冬小麦品种主茎穗与分蘖穗的籽粒结实数、小穗重与单粒重在不同小穗位间的分布都呈二次曲线变化,表现出籽粒发育的近中优势。在保证下部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下部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小麦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的穗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系统研究穗结实粒数相近,粒重和品质不同的3个小麦品种的结实粒数、粒重和品质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果】3个小麦品种不同小穗位籽粒结实粒数、小穗千粒重、粒重、蛋白质含量、干面筋、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评价值和软化度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分布,第1粒位、第2粒位和第3粒位的粒重及品质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表现出籽粒发育的近中优势。第1粒位和第2粒位的粒重相近,都高于第3结实粒位;第2粒位增产潜力较大,是粒重变化的主要因素;临优2018和临优2069第2粒位,临优145第1粒位的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和沉降值较高且变异较大,增质潜力较大,是品质变异的主要因素。【结论】在小麦育种和栽培中,对于每小穗最多结实3粒籽粒的品种,应尽量减少小花位数,来保持小麦籽粒品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氮肥用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变化规律,为小麦高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2006年,以大穗型小麦品种矮早8和多穗型品种周麦18为供试品种,设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180、2403、00 kg/hm2,研究了2种不同穗型的小麦品种籽粒结实粒数、小穗粒重、小穗单粒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供试品种在3个不同氮肥水平下小穗粒重、结实粒数随穗位的上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中下部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中上部与上部小穗;平均单粒重随氮肥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小穗单粒重最大的穗位低于小穗粒重最大的穗位。对于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和结实粒数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对于多穗型品种,小穗粒重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小穗结实粒数的影响呈现出不明显的趋势。增施氮肥对提高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效应更明显。[结论]籽粒在穗部的位置决定了小麦穗部籽粒结实与物质积累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量化小麦穗部籽粒产量的调控途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设立不同基肥施氮量、不同施氮时期、雌穗小花肥和吐丝肥不同氮量共3个试验,从氮肥用量和施用时期考察氮肥影响穗粒数形成的生理原因。结果表明,氮肥通过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和光合生产能力来影响穗粒数形成。不同施氮方式主要影响籽粒结实率,对分化的花丝数和花粉活力影响不大。在保证基肥用量的基础上,雌穗小花分化期适量增施氮肥提高了粒数决定关键期的植株生长速率和叶片光合能力,可获得较高的穗粒数。在基肥和雌穗小花肥充足的基础上,吐丝期增施氮肥不仅对植株物质积累和同化物供应促进作用不大,反而可能由于氮代谢对碳水化合物的竞争,降低了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通过钾能不同施肥量处理,研究了钾肥对冬小麦越冬性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越冬率明显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增施钾肥提高冬小麦抗寒性,以促进其安全越冬。不同施肥量处理之间在主穗小穗数、有效小穗数、单株粒重等主要产量因素及小区产量上具有显著差异。冬小麦施用钾肥的适宜用量为75kg/hm2。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长期施用磷肥对冬小麦产量、吸氮特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21年的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肥料试验,测定了冬小麦每株有效小穗数、穗粒数、成穗数、千粒重和干物质量以及植株和土壤中的氮、磷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磷肥(45~135 kg/hm2)能提高冬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并能显著提高每株有效小穗数、成穗数和冬小麦抽穗期后干物质累积量,继而显著提高产量,其中当磷肥施用量为13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2 869.0kg/hm2,但磷肥施用量过大(达到180 kg/hm2)时,成穗数和抽穗期后干物质累积量显著降低,导致产量显著下降;冬小麦的氮素累积动态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增施磷肥能增加冬小麦吸氮量,但到成熟时,冬小麦地上部分出现氮素损失,损失量达13.4%~44.2%;长期施用磷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并显著提高土壤磷素含量,其中全磷含量增加10.7%~64.5%,速效磷含量增加234.6%~667.3%。长期合理施用磷肥,能提高冬小麦产量、吸氮量以及土壤中有机质和氮磷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9.
以陕西省不同育成年代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探究品种更替过程中冬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陕西省冬小麦产量在品种更替中显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具有相同趋势,而穗数无显著变化。对产量增加贡献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是千粒重。不同粒位粒数、粒重在品种更替中均显著增加,表现为GP1>GP2>GP3>GP4的规律。未来育种工作中应注重维持GP1、GP2位粒数和粒重,提升GP3、GP4位粒数和粒重,以进一步提升产量。  相似文献   

10.
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冬小麦施氮效应灰色关联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西藏高原地区冬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冬小麦八个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以及施氮水平与理想施氮量的关联度进行了研究。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冬小麦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按大小排序为穗数〉穗粒数〉小穗数〉株高〉千粒重〉穗长〉生育期〉退化小穗数。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冬小麦的最佳施氮水平分布范围大致在150-225 kg.hm^-2;培育大穗品种、提高单位面积成穗数、单穗穗粒数与小穗数则应成为冬小麦生产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灌豆2号为材料在江苏省灌云县进行施氮试验,探索氮肥基施和花荚期施用对大豆产量及其形成动态的影响,为制定苏北地区大豆高产优质栽培的科学施肥技术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花荚期施氮肥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对增加结实粒数和粒重都有利,基施氮肥降低结实粒数,但有提高粒重的效果。基施氮肥有利于早期结荚数和籽粒数增加,但后期结实粒数增长速度慢,而花荚期施氮有利于籽粒数增长和籽粒充实,最终结实籽粒数多;花荚期施氮增加了生殖器官的干物质积累,有利于后期籽粒充实,因而能显著增产。因此,灌豆2号高产栽培的氮肥施肥策略是花荚期施纯N量75 kg/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2.
旱作燕麦平衡施肥技术配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燕麦旱作,进行了以有机肥为主体的农肥、氮肥和磷肥配合施用的平衡施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施有机肥比不施有机肥燕麦孕穗、抽穗、扬花等生育进度要快一些,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穗粒质量、千粒质量等经济性状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在此基础上配合施用氮磷肥,其生育进度及穗部经济性状增长趋势更明显。与农肥、化肥都不施的处理为对照进行综合比较得出:只施农肥可平均增产8.9%,公顷施15 000 kg和30 000 kg增产效果无明显差异;只配合施用化肥平均增产8.6%,N120P90处理与N60 P45处理2个水平之间差异不明显;农肥、氮肥和磷肥三者配合施用,互作效应明显,可平均增产27.6%;每公顷施用15 000 kg农肥、60 kg纯N、45 kg纯P2O5的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增产可达29.6%。  相似文献   

13.
施氮时期管理是调控玉米产量的关键环节,本试验以辽宁主栽玉米品种辽单575和郑单958为试材,设置3个氮肥时期处理,底肥∶拔节期∶大喇叭口期=1∶1.5∶1.5(T1)、底肥∶拔节期=1∶3(T2)、底肥∶大喇叭口=1∶3(T3)。通过对植株干物质积累、转运、不同粒位籽粒体积、干重积累、含水量变化动态、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方面的数据分析,结果如下:1.T1提高了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地上干物质积累、干物质转运量和对籽粒贡献率,T2次之,T3最低;2.施氮时期对不同粒位籽粒体积的影响存在基因型差异,T1处理提高籽粒体积和干物质积累量,位序均为T1T2T3;3.T1提高了玉米品种单位面积粒数,从而获得高产。本试验中,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有利于促进花前干物质积累,增大花后不同粒位籽粒体积、粒数和粒重。通过以增加单位面积粒数为主,提高果穗上部和下部籽粒干重为辅的途径,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4.
以武运粳27氮肥用量试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对武运粳27产量、穗粒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城市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用纯N 412.5 kg/hm~2为经济施氮量,此时理论产量11 745 kg/hm~2,可实现11 250 kg/hm~2以上的目标产量;在±40%变动范围内,不同施氮量对武运粳27的穗实粒数、千粒重的影响可达到显著水平,对穴穗数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以期为江苏地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根据施肥方式(C1常规施肥、C2侧深施肥)、施氮量(N1常规施氮、N2氮肥减量20%、N3氮肥减量40%、N4氮肥减量60%)和氮肥运筹(R1分蘖肥一次施用、R2分蘖肥两次施用),设置10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侧深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蘖肥一次施用时,减少氮肥用量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具体表现为C2N1R1>C2N2R1>C2N3R1>C2N4R1。分蘖肥二次施用时,随着施氮量减少,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C2N2R2>C2N1R2>C2N3R2>C2N4R2。此外分蘖肥一次施用增产效果优于分次施用。本试验条件下,侧深施肥方式配合全氮且分蘖肥一次施用为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6.
灌溉制度和氮肥对冬小麦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传统栽培技术和优化栽培技术对小麦粒重的影响,于1999-2000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中德合作项目北京试验基地进行了包括灌溉,氮肥和秸秆3因素共18个处理组合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秸秆处理对粒重无明显影响,优化灌溉有利于提高粒重,优化灌溉配合优化施氮肥提高小麦粒重;(2)小麦不同粒位粒重的高低顺序为:第2位粒>第1位粒>第3位粒,而且栽培技术无法改变这种差异;(3)施氮对对籽粒胚乳细胞数目的影响取决于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水分不足时为负效应,否则为正效应,本文从粒重角度建议北京地区种植多穗型和灌浆速度快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最大程度提高磷肥的增产潜力,实现冀中南施肥减量增效,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的方法,研究了以固体磷肥全部底施为对照,不同施磷处理对土壤有效磷分布和冬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习惯施磷肥方式相比,水肥一体化喷施液磷肥可使20~6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提高明显;(2)减少基施固体磷肥,改为春季水肥一体化喷施液态磷肥,可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冬小麦产量;(3)磷肥施用宜底施固体(P2O5) 90 kg/hm2的基础上,春季喷施液态(P2O5) 30 kg/hm2小麦产量效果为佳。底施固体磷肥,并在春季分2次平均水肥一体化追施液体磷肥,可实现磷肥施用“下移增效”。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高肥力水平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的利用效率,科学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达到化肥减量增效的目的,滑县特在冬小麦上开展本试验。试验设置无肥区、无氮区、无磷区、无钾区、全肥区5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在高肥力水平下,氮肥是冬小麦生产的主导因素,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大,不施氮肥小麦植株明显长势弱、产量低,不施磷肥、钾肥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和产量影响不大;在全肥区中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氮肥利用率较高,磷肥、钾肥利用率较低。因此在高肥力地块冬小麦生产中,应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减施或不施磷钾肥,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水肥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随机田间裂区设计试验,研究冬小麦不同水肥条件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水能够有效提高千粒重、增加穗数;穗数的降低明显受钾肥的影响,磷肥则增加穗数;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受磷肥的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明显受水肥互作效应的影响。所以,浇好返青水+孕穗水并配施施用氮磷肥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20.
在相同施氮水平下,试验分析了不同磷肥施用量与有机肥配施对黄绵土雨养农业区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施磷150 kg/hm2配施有机肥7 500 kg/hm2处理的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均高于不施有机肥、不施磷肥处理,且折合产量最高,为5 317.60 kg/hm2,较不施有机肥、不施磷肥增产52.71%。可作为天水市及周边地区冬小麦磷肥的投入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