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寻提高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的路径,基于湖北省5区1市的416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DEA-BCC模型测算农户的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并构建农户生计脆弱性、农地价值认知、农地流转影响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的概念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户的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较低,转入户、转出户以及未流转户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417、0.351、0.310。农户生计脆弱性对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不具有直接效应,农地价值认知对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具有正向直接效应。相对于生计脆弱性低的农户而言,生计脆弱性高的农户由于对农地具有依赖性,反而表现出较高的农地价值认知,进而间接正向影响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但仅依靠这种基于个人需求角度产生的农地价值认知并不能真正实现农地利用的可持续集约化。农地流转在农地价值认知与农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之间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促进了认知到行为的转化。研究建议:通过鼓励转入农地、完善农业生产补贴政策,降低缺乏农业资源的农户的生计脆弱性;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非农技能培训,降低生产能力较弱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完善农地流转价格评估体系,深化农地资产价值;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确保农地流转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农地流转对不同流转行为类型农户家庭收入的作用效果,辨析转出户和转入户收入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农地流转确实存在农户收入效应,对转出户和转入户家庭人均总收入的增长效应为20.5%和17.3%. 2)转出户和转入户家庭收入变化的驱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转出户家庭收入增长依赖农地资产变现机制和劳动分工优化机制,农地资产变现机制占主导地位.转入户家庭收入增长依赖规模报酬递增机制驱动,农地资产变现和劳动分工优化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为促进农地流转收入效应的持续实现,应采取稳定流转租金、引导非农就业、发展农村金融等措施,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能力,促进转出户和转入户利益共享.  相似文献   

3.
侯石安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1):4508-4516
【目的】研究农户家庭土地禀赋、人力资源禀赋、财产禀赋的差异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农地流转选择的影响,从而分析农地流转的根本动因。【方法】基于2010年全国8省、1 585个农户的微观入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分位数选择模型和贝叶斯估计方法,测算不同初始禀赋和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对农户转出和转入农地的选择影响。【结果】各种资源禀赋和政策变量对农户农地流转的选择并不具有稳定的单调关系,而是呈现明显的分位数效应。【结论】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农地流转的增收效应存在替代关系,对于初始禀赋处于劣势的农户,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更加显著;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对农户转入农地的激励作用有限;农业补贴政策应与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小额信贷对农地流转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地流转是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促进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深入探讨农地流转相关问题对于农村发展及巩固脱贫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山西省陵川县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农地流转意愿是否对农户认知与农地流转产生中介效应,并进一步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产生偏差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流转意愿对于农户认知与农地流转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农地流转中有意愿并参与流转的农户有73户,占到总比的47.4%,有意愿但未流转的农户也有81户,达到总比例的52.6%,二者间存在较大偏差;农户流转意愿与行为产生偏差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农户性别、农户职业、家庭人口数量、家庭耕地数量、家庭收入、耕地撂荒情况和农户认知7个因素,各因素均呈现不同的正负作用。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当前研究区域内存在的农地流转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育农地流转市场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农户农地无偿转包一直被认为是农地交易市场发育不充分的表现。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视角,从农地存在产权风险的原因出发,利用山东、湖北和广西三省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双重制度下农户选择以何种转包方式规避产权风险,探讨产权风险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农户是否选择无偿转包农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转出中有偿转出占比为67.87%,无偿转出占比为32.13%。确权农户中无偿转出占比仅为27.27%,低于未确权农户无偿转出占比61.70%,转出对象为亲友时的无偿方式占比为69.53%,远高于非亲友时的9.26%。农地确权颁证对农户无偿转包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农户确权安全感知可显著抑制无偿转包农地行为;农地交易双方关系可显著促进农户选择无偿转包行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互作用下,农户确权安全感知的提高有助于解除农地交易双方关系对农地无偿转包的锁定效应。因此,需以农地确权为契机,提高农户产权安全感知,充分发挥农地流转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效应,实现市场与关系的契合,引导农户积极实现土地财产性收益,从而有利于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和优化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地流转效率低下,农民的情感因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基于禀赋效应,阐述了农地流转过程中"人—地"情感依赖关系,并引出其背后所蕴含的"人—人"情感依赖关系,探讨了农户对于农地转入方、流转中介组织的感情因素对农地流转行为的作用机理并得出相关启示,尝试从信任角度为促进农地流转提出一些有效建议,为农地流转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户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我国现代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年数据库,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状况和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决策的作用路径,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模型和Tobit模型,借助健康状况这一中介变量,实证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东部8省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乡级住院补偿比对农地流转量和农地转入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住院封顶线对农地流转量有正向影响;其他结构变量则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2)健康状况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方面对东部8省农户农地流转及农地转入的驱动过程中起到中介传导作用。本研究为更好地促进新农合制度与其他惠农政策的融合、改善农户的生活水平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思考。通过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呈现出速度加快、从转包和出租为主转向农户为主等特征,存在"惜转"、程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农地流转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农地流转中介机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土地合理有效的可持续流转,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大户的土地供给,利用对陕西子长县492名农户进行调查获得的数据,构建农户土地再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模型,分别就农地已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大户两类农户的土地再流转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农地已转入合作社的农户,其土地再流转意愿与农户文化程度和转出农地的租金呈正相关,而与农业收入、农地的转出期限和经营现状以及转出自发性呈负相关;对于农地已转入专业大户的农户,其土地再流转意愿与农户所从事职业的农业属性和土地租金呈正相关,而与农户年龄、家庭实际经营土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人数以及转出农地的经营现状呈负相关。农户是否为村干部、农户家庭总人口、土地转出面积、协议形式、转出形式均对农户的土地再流转意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省为例,在分析农地流转现状及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整体上农地流转现象比较普遍,但苏南的流转比例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2)流转方式上,以转包和出租为主,苏南股份合作的比例较高;(3)实现流转的形式上,农户大多通过集体组织实现流转,正规的流转市场亟待建立;(4)流转租金上,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反映了土地价值的差异;(5)农户流转承包地时大多签订过合同,苏南的比例最高,书面合同也多数进行过公证。从影响因素来看,二三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的增加仍然是影响农地流转的主要动因;农户的资源禀赋和农地产权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地流转。最后提出了完善农村承包经营权制度,提高产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延虹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5):13-14,32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评价研究已成为农业经济方向上的一个热点。该文从农民专业合作社选取类型、评价理论基础、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概括,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发展迅速,小农分散进入市场的局面得到明显好转,但是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仍然较小,管理较松散,在市场的谈判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解决"小""散""弱"等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农民专业合作联社,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广泛、更全面的服务。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现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特质,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规范发展的对策,即组建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应立足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做好完善立法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宣传和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来进行。  相似文献   

13.
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为人类提供各种农产品,还在维系生命的支持系统和环境的动态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必要基础。本文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及其内涵、价值量化方法,并简要地阐述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高度概括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实践中的应用,充分认识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量化是进一步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消费分析、生态补偿、农地市场流转及农村绿色GDP核算的基础和依据。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刻理解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思路及途径。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是政府支持农合社融资的理论基础。当前政府支 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要依据农合社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同时做好政策 信息的传导工作,还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立法和相应融资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农民合作组织是弱者的联合,民办公助是世界各国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普遍经验,国外发达国家在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国内在财政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方面正在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涌现了越来越多好的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对我国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服务农民为主要目标.为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当中的农民提供生产资料的购买渠道,为这些社员提供较好的农产品培育方式方法,为他们生产出的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等提供有用信息的组织;是一个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的生产者以及负责人.在自愿、自制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一种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按照3种植被恢复类型进行测算,对贵州省黔东南州退耕还林工程六大功能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表明,截至2015年,黔东南州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为70.68亿元/年,6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从大到小为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林木积累营养物质。通过评估计算,说明黔东南州退耕还林工程发挥的主要生态功能是固碳释氧和涵养水源,分别占总价值量的32.34%和30.76%,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成果。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台湾土地银行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台湾农地金融制度的特点,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和借鉴:(1)农地金融制度建立与农地制度改革并行;(2)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关系,推动农地流转市场发展;(3)建立完善的农业金融法律体系;(4)加大政府支持农地金融和商业银行服务农业的力度;(5)组建专业的土地金融部门。  相似文献   

19.
以土地调查数据为支撑,综合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及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度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变化轨迹,探索土地政策对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效应。结果显示,28 a来,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先减后增,其中林地、未利用地与草地对耕地增加贡献最大;林地呈现一定波动趋势,但总体面积基本持平;草地持续减少,主要转向耕地;建设用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13%,远大于其他地类。耕地保护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直接推动其他各类用地变化;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显著,建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对草地与林地保护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王常伟  徐新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60-16962
耕地流转对于我国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以及提高农民的福利都有着积极意义,基于此,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与鼓励耕地流转,以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但在耕地的流转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此主要探讨流转期间的耕地保护问题。如果不加规制,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承包农户将会选择不适当的耕作方式,这对我国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十分不利的。以动态规划模型为工具,探讨了承包农户耕作方式选择的决策机理,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约束其在承包期间的行为,达到耕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