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当前武术文化发展面临文化流失,技术传授与文化学习脱节等问题。针对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武术文化由"认同"向武术文化"自觉"转变的发展思路和策略。研究结果发现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认同主要有:1.“礼”的教化立场是武术文化的本体价值;2.“身韵”-形神兼备人文情怀塑造;3.“德艺双馨”-弘扬民族精神。技能教学和文化传授相结合是武术文化认同向自觉转变的起点,重点是增强武术文化凝聚力。在文化视域下,探讨武术文化认同和自觉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梳理出武术文化的内核,为武术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方案指导。  相似文献   

2.
世界的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逐步撼动着民族国家的根基,冲击着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有的国家认同理念,进而导致他们政治认同上的弱化性、文化认同上的兼容性、身份认同上的多重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关系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以价值共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以历史文化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以公民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标志着国家形象的各种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断的相互撞击,相互融合,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这种浪潮中举步维艰,发展遇到了“瓶颈”。通过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现状分析,从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进行分析,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应该走“见贤思齐、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形成具有时代性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4.
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困境与会通创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越过了“认识阶段”而进入到“行动阶段”后,必然会面临如何处理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与西方外来文化本土化的棘手问题.本文根据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内在规律,探讨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实现对古今中外文化会通超胜与综合创新的主要方式,以期走出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困境,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和推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多元语言文化生态背景下,大学生能否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还关涉到新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甚或国家安全等诸多问题.所以,调查分析新疆高校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并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于新时期有针对性地...  相似文献   

6.
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保障各民族人民共同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着“铸魂”“供智”“厚基”作用。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基于当地实际和特色,持续打造文化服务品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健全“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基层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依然面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较低、专业化人才较为欠缺、数字赋能水平有限、“多元”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据此提出优化路径:着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效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数字赋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创新“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活力,为乡村振兴厚植“智治”基础,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问题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由于不同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和着眼点不一样,其对民族认同核心成分及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巨大分歧.本研究以新疆特殊的多民族的语言文化背景出发,通过采用民族认同的7级评分量尺(-3-3)的半开放式问卷,调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总体状况,探索出民族认同的施测成分,为民族认同正...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近代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所致的文化认同危机开始出现转机,此背景为本土品牌战略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可行性路径,已有企业开始利用文化认同进行品牌建设,但急于求成的思维模式也使得本土品牌在借助文化认同进行品牌战略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只重其形,不重其神"、忽略历史感与现代感的结合等问题,因此需要从加强民族文化与企业品牌形象深度耦合、协调历史文化、当代风格的二元性、善用新媒体的角度加强品牌管理,从而更好地推动本土品牌顺势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生存、发展为目的的民族交往交流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在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因素的增加,生发出中国民族特殊的生存互动关系。在国家在场的影响下,各民族、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呈现出一种融合的状态。这使得人员的迁移能够有效地在新区域中实现文化的适应和认同。由此,中华民族在以"和而不同,同谋发展"的道路上,朝着更加包容、友好、亲近、认同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作为目前云南民族电影中的亮点,“红河三部曲”折射了云南当代民族电影对外传播的一种生态.民族电影要反映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性,同时应该融合文化主体间性,追求跨文化认同的话语.《婼玛的十七岁》民族视角鲜明,其将民俗和民族历史、民族心理结合起来,使得影片具有了深层的文化主体间性;《花腰新娘》在民俗方面观赏性较强;《红河》的民族视角较弱,但影片表现了不同身份、文化之间的联系和隔阂,也是对文化间性的一种强调.  相似文献   

11.
"勇德"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传统美德,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勇"与"仁""智"并称"三达德",构成了人格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根基."勇德"是"勇"的行为结合"仁""智""义"等个性品质而表现出的德性精神,是人的勇力素质、勇气品质与勇敢精神的综合体现.体育的教育本质承载着人的勇力素质、勇气品质与勇敢精神的培养重任,与儒家伦理文化中的"勇德"精神的基本内涵存在着高度契合.针对当代社会"勇德"精神缺失导致中国伦理道德下滑及社会责任感、安全感、信任感缺乏现象,体育独特的、实践性的、向善性本质是唤醒与培育勇敢担当、见义勇为等儒家"勇德"精神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毕铭玉 《农业考古》2021,(2):144-149
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兴盛得益于统治阶层基于国家治理需求的政治文化认同,从而在自上而下的扩散传播中与儒、释、道等主流文化不断融合互构,而由此形成的儒家茶文化、禅茶文化、道茶文化等诸多面相,也被注入了丰富的国家治理意涵。在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注入丰富的尊尊亲亲礼治规范内容;在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注入众生平等、导人向善的安邦智慧意涵;在与道教文化的融合中,茶文化被赋予无为而治、虚静恬淡、使民不争的治国理想追求。茶文化中的国家治理伦理意涵随着饮茶风俗的普及,经由统治者、文人士大夫精英群体到辐射普通百姓,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和静怡真、天人合一的全民人格追求和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3.
Robotic or automatic milking systems (AMS) are novel technologies that take over the labor of dairy farming and reduce the need for 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Because robotic milking involves the replacement of ‘conventional’ twice-a-day milking managed by people with a system that supposedly allows cows the freedom to be milked automatically whenever they choose, some claim robotic milking has health and welfare benefits for cows, increases productivity, and has lifestyle advantages for dairy farmer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established ethical relations on dairy farms are unsettled by the intervention of a radically different technology such as AMS. The renegotiation of ethical relationships is thus an important dimension of how the actors involved are re-assembled around a new technology. The paper draws on in-depth research on UK dairy farms comparing those using conventional milking technologies with those using AMS. We explore the situated ethical relations that are negotiated in practice, focusing on the contingent and complex nature of human–animal–technology interactions. We show that ethical relations are situated and emergent, and that as the identities, roles, and subjectivities of humans and animals are unsettled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of a new technology, the ethical relations also shift.  相似文献   

14.
Ethical consumerism theory aims to describe, explain, and evaluate the ways in which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use the market to support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The literature draws insights from empirical studies of sectors that largely take place on the legal market, such as textiles and agri-food. This paper takes a first step toward theorizing ethical consumerism in semi-legal sectors where market activities occur legally and illegally. How does extant theory extend to sectors such as sex work, cigarettes, and recreational drugs? This study draws on the case of recreational cannabis (marijuana) in Portland, OR (USA). Data from 33 interviews, structured fieldwork at 64 dispensaries, and the US Census Bureau 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 are analyzed using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methods. The findings are compared to 12 suggestions that emerge from the literature on fair trade, organics, alternative agriculture, and political consumerism. I argue that not all ethical consumerism theory extends to semi-legal sectors. Cannabis closely resembles theoretical expectations in terms of supply/demand, prioritization of ethical issues, and pervasiveness of false claims, but differs in terms of who organizes, which types of strategies are pursued, and how ethical products are framed. The differences stem from several pervasive stigmas about cannabis. I also argue that the stigmas that set cannabis apart from other (more legal sectors) and present challenges to ethical consumerism in cannabi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War on Drugs. These insights suggest that prohibition (and its lingering effects) can inhibit the emergence of ethical consumerism.  相似文献   

15.
晚明拟话本小说《型世言》以“树型今世”为编著目的,在题材选择、情境冲突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同时期拟话本小说相比,其恪守礼教摒弃世俗人欲,重振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十分明显。小说采用叙事 议论的叙事模式,情节平铺直叙,固然朴实,却缺乏艺术性。作者注重小说的教化功能,忽视其娱乐功能,所以造成《型世言》的艺术价值与同时期拟话本小说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三纲”是可变的伦理制度,“五常”是稳定的道德原则。“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即使是“三纲”,也不全是提倡尊卑与服从,在《忠经》、《孝经》和《礼记》等经典中可以看到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攻击“三纲五常”这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尽管对传统还要批判地继承,但不能只破不立,只见糟粕,不见精华,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  相似文献   

17.
从伦理文化的视角探讨计算机网络问题的成因 ,认为网络问题的出现与人们在网络化进程中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转换、兼容和调适等方面密切相关。导致网络问题的伦理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对网络精神的曲解、“信息崇拜”的负效应、黑客哲学的泛化、网络生态伦理观念的淡薄、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伦理标准的双重性以及全球性与地区性的文化矛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几种氨基酸对水稻离体种胚培养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系水稻恢复系桂99和广优2号为主要试验材料,研究了色氨酸、精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在水稻种胚培养中的作用,目的在于对水稻种胚离体培养的培养基进行更优化选择。试验结果表明,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及不同浓度的氨基酸对水稻种胚培养结果影响较大,而且因试验品种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明本《赵氏孤儿》产生于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明代,其中蕴含的贵义、忠君和教化思想,明显地体现了儒家的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具有软实力特质,包括:历史特质、哲学特质、学术特质、文学特质、伦理道德特质等,这些特质之间相辅相成、互促共进、相互滋生而缺一不可。她们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中医药文化的内在力量。立足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特质,有的放矢地制定中医药文化研究及推广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发挥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和独特性,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