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水稻单作模式为对照,研究了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对不同施氮量下直播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明确2种模式下的最佳施氮量。结果表明,相对于水稻单作模式,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增加16.3%,且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的;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以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15.3%、7.6%和22.7%;采用线性+平台模型确定在长期稻虾共作模式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直播水稻氮肥合理用量分别为102.4 kg/hm~2和139.6 kg/hm~2,长期稻虾共作模式的直播水稻合理施氮量较水稻单作模式降低了26.6%。由此可见,长期稻虾共作模式能够大幅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虾共作在湖北省多地已推广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现有稻虾共育技术的基础上,从水稻品种选择、水稻育秧、大田共生期水稻管理、水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适合于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绿色生产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克氏原螯虾共(连)作绿色种养模式中"三大、二水、一网"的配套工程建设,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一稻三虾"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以及水位调控和投饵技术,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四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盐城地区的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因素,进行绿色高效虾稻共作模式技术试验、研究,并进行组装。总结出了盐城地区“虾稻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生产技术要点,包括选择与改造稻田、准备放养、放养虾苗、小龙虾生产管理、栽培水稻、起捕小龙虾、产业化前景等一系列生产管理技术要点。以期为盐城地区及我国相似生态区推广应用“虾稻共作”生产模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江苏里下河地区稻田生态种养创新模式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鸭""一稻两虾"和"稻鳖共作"等生态种养新模式,集成了稻田绿色种养、共作稻田绿色施肥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共性技术,为该地区示范推广稻田生态种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结合上海市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和打造地产优质大米的战略部署,崇明区形成了技术路径可推广、绿色福利可共享、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关键技术集成标准化体系。为促进稻虾共作模式的推广应用,现分别对稻虾共作模式中的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和小龙虾养殖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摘要: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虾稻共作模式发源地,有着“中国小龙虾之乡”美称。近几年来,虾稻共作在潜江得到迅猛发展,由2013年6万亩不到扩大到2018年60万亩以上,2019年面积还将继续扩大。初期,虾稻共作田水稻种植以直播为主,机械插秧所占比重较低。随时间推移,水稻直播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一是容易倒伏。2017年,潜江市水稻倒伏面积达60万亩,90%以上面积是直播。二是草害严重,难以防除。这成为农资经销商和农民十分头疼的问题。三是直播稻幼苗期遇雨涨水,小龙虾进入大田,咬断茎叶,补种赶种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成本,影响水稻收割,也推迟了第二季小龙虾上市时间。  相似文献   

8.
稻—虾共作是一种高效、可持续、有竞争力的农业生产模式,符合质量兴农绿色发展之路,利用稻—虾共作,种养结合,废弃物循环利用,可减少环巢湖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9.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集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稻米品质,增加收入,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增收的有效途径。该文介绍了怀宁县稻虾共作种养技术要点,以期为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灌云县借鉴里下河农科所张家宏教授的"一稻三虾"绿色生产模式,结合灌云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对传统的稻虾共作和稻虾连作模式进行创新,形成"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种养模式。该文主要从合理选择田块并整理,增施有机肥,栽种水草、空心菜,稻虾的种苗选择、养成与繁殖,大田后期管理等环节对"一稻三虾"种养模式进行介绍,并就该模式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为"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稻虾共作常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共作模式已成为湖北省潜江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根据江汉平原近几年虾稻共作经验,总结归纳了虾稻共作的常规技术,以期为推广稻虾共作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潜江市虾稻共作田杂交中稻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潜江市近几年表现较好的中稻品种中挑选12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品种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及品种抗逆性表现较好的有广两优476、广两优5号、两优3905,可以在潜江虾稻共作田继续推广种植;徽两优华占应继续观察其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3.
稻虾共作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农业集成性生态养殖模式,具有绿色、生态、种植高效的特点,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有效融合,既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养殖作物的品质。虾稻共作是生态养殖模式的典范,具有非常大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潜力,也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路径。本文针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相关技术的运用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对同一苗种来源、同样饵料投喂的红螯螯虾,分别采用池塘和稻虾综合种养2种模式进行养殖,对其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池塘养殖红螯螯虾异亮氨酸和组氨酸、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红螯螯虾,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2种养殖模式的红螯螯虾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K、Zn和Fe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Mg、Se和Cu矿物元素含量,池塘组红螯螯虾均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2种模式养殖的红螯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存在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由池塘养殖和稻虾共作环境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虾”共作模式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实现生态种养一体化的农渔结合模式,其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节本增效,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推广潜力。为进一步规范该模式生产技术,从品种选择、田间工程设置、时空耦合、田间种养管理等技术层面进行操作规范,以期为江苏里下河地区推广应用"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阐述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其次从多个方面对稻虾共作模式的生态效应及"双刃性"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提出优化稻虾共作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近年来,稻虾共作模式由于综合效益高引起了政府和我国农民的重视,解决了目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深度分析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以便能够合理规范的应用于实际农业中,由此探讨出稻虾共作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7.
虾稻共作是潜江市独创的一种高效种养模式,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优质常规稻为主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水稻品种抗性差、播种期推迟、高密度直播、田间长期灌深水等因素,导致以穗颈瘟为主的水稻稻瘟病呈现加重发生趋势,影响粮食安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本地虾稻共作模式下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农民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稻田小龙虾养殖模式可分为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其中虾稻轮作由于技术要求低及易于推广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与虾稻共作模式相比.虾稻轮作模式由于少一茬小龙虾的养殖.且出产的水稻品质一般.所以经济效益要比虾稻共作模式低.因此.研究和推广虾稻共作技术对于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稻田小龙虾养殖模式可分为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其中虾稻轮作由于技术要求低及易于推广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与虾稻共作模式相比.虾稻轮作模式由于少一茬小龙虾的养殖.且出产的水稻品质一般.所以经济效益要比虾稻共作模式低.因此.研究和推广虾稻共作技术对于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潜江作为虾稻产业的发源地和标杆地,“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农产品地理标志优势凸显。为了进一步筛选适合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21年按照品种合法性、优质性原则选择了33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优质稻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好、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建议推广的杂交稻品种有7个;综合评价较好、丰产性一般、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可推广的杂交稻品种有7个;综合评价较好、丰产性一般、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优质大米订单种植的早熟常规稻品种有8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