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7—2018年常山县油茶产量及常山国家一般气象站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分析油茶不同物候期气象因子同油茶产量的相关性,并利用气象因子建立油茶产量模型。结果表明:常山油茶开花期、春梢和芽生长期、果实第一次膨大期及果实油脂转化高峰期与产量有较大关联;主要影响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油茶开花期的平均气温、果实油脂转化高峰期的雨日及果实油脂转化高峰期的日照时数,且均与油茶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做好重庆重要特色经济作物茎瘤芥的产量预报,本研究耦合光、温、水与茎瘤芥产量形成的供需关系,以预报日前不同生育期气象资料作为参考数据集,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与气象产量指数,建立茎瘤芥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茎瘤芥幼苗—瘤茎膨大期气候适宜指数与气象产量指数相关性优于仅考虑瘤茎膨大期的分析结果。采取幼苗—瘤茎膨大期以及仅瘤茎膨大期两类参考数据集建立茎瘤芥瘤茎产量丰歉动态预报模型,幼苗—瘤茎膨大期作为参考数据集的计算模型表现更佳,不同起报时间瘤茎产量预报准确率平均值92.0%;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平均值0.196;丰歉趋势准确率平均值68.2%。说明幼苗期气象条件对茎瘤芥瘤茎产量形成有一定贡献,考虑幼苗期气象要素的气候适宜指数能够更好地解释气象条件对茎瘤芥产量形成的影响。利用2017—2019年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对产量丰歉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各年度产量预报准确率基本在90%以上。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茎瘤芥产量动态预报方法能够以较高准确性和稳定性对茎瘤芥产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3.
积温对油茶合理采摘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多地区2015—2017年共80个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样本鲜果测产数据及油茶测产地临近的气象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油茶各物候期至采摘时间的积温与油茶鲜果产量的关联性,并分析了湖南省1961—2017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对油茶采摘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花期至采摘期的日平均气温≥15℃的积温与产量的相关性最高。油茶采摘的积温最适宜区间为6 286~6 337℃·d,适宜区间为6 257~6 366℃·d,较适宜区间为6 228~6 395℃·d。通过油茶采摘最适宜积温与样本采摘日期的验证分析发现,油茶合理采摘期为霜降前2~4 d(10月19—21日)。湖南省年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187℃/10年,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由于平均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油茶合理采摘期提早。气候变暖会对油茶合理采摘日期产生影响,因此根据积温预报油茶合理采摘期可以为油茶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统计和突变分析方法,对贵南地区1978—2018年气候和4种植物物候(1992—2018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植物关键物候期与温度、降水的相关性以及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趋势。结果表明,贵南地区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与气候变化基本相一致,温度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物候期变化受当地气象条件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温度、降水、日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状况的重要气象因子。草本植物展叶盛期推迟明显,开花盛期趋势倾向率的变化幅度比展叶盛期要小一些,果实或种子完全成熟期变化趋势差异较大,黄枯普遍期一致提前;木本植物春季展叶盛期、落叶始期推迟的趋势不明显;果实或种子成熟期提前的趋势不明显。贵南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996年后开始逐步上升,突变发生在1994—1996年,植物全物候期突变点都发生在温度突变以后。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掌握当地气候和物候变化规律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监测、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实现逐旬省级和市级的大豆产量预报。利用黑龙江省大豆产量资料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各时段气象数据构建温度、降水、日照及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分析与相对气象产量相关性;构建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逐旬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对黑龙江省大豆产量进行动态预报。结果表明:(1)大豆年均单产空间上从南至北逐级递减,时间上呈年代际变化,各市县年均总产量差距显著,嫩江市大豆产量最高;(2)1995—2015年黑龙江省和嫩江市气候适宜度指数与其对应的大豆相对气象产量显著相关,构建的气候适宜度模型可以客观反映大豆各生长时段内气象条件情况;(3)1995—2015年模型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在80%以上,各时段趋势准确年份在12年以上,2017—2019年模型外推预报准确性均超过了85%。建立的产量预报模型可为黑龙江省大豆产量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荔枝花、果等物候期出现的早晚与其生长发育期间的气候、栽培管理有关,物候期正常与否影响着荔枝产量和收益。通过对同一果园连续多年‘带绿’荔枝的主要物候期统计及同期气象条件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年份‘带绿’荔枝各物候期出现的时间及物候间相隔的天数差异明显,其差异与发育期间所经历的气象条件有关,受年际气象条件的波动影响大。利用‘带绿’荔枝连续多年物候观测结果,分阶段统计气象条件与花芽分化、花期、果实形成期物候时长的相关性和对应气候模型,揭示‘带绿’荔枝主要花、果物候期出现的早晚和物候相隔时长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探索影响花果发育的主要气象指标,在提前预知天气变化的情况下,针对特晚熟‘带绿’荔枝物候变化和气象条件的关系,加强‘带绿’荔枝栽培管理,促进‘带绿’荔枝物候有序发展,结合各地荔枝的物候动态,把握‘带绿’荔枝上市时间和市场定价,避免果实集中上市,造成市场滞销,价格杀跌,对助农增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核桃是一种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气象条件不仅影响其物候期,对产量和品质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三门峡地区各种植县气候资料,通过对三门峡地区核桃种植区气候条件分析,确立核桃关键物候期,总结核桃生育期内主要气象灾害特点及其影响,提出科学的防御措施,为三门峡地区进一步发展核桃产业,实现核桃产量优质、高产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城市典型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以临汾合欢为研究对象,采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探讨气温、积温等气候因子对临汾合欢各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暖,临汾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983—2021年上升了2.9℃;年降水量存在6年和15年2个周期。临汾合欢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变化趋势不明显,生长季延长。气温和积温对合欢展叶始期和开花始期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对果实成熟期表现为显著相关。叶变色始期、落叶末期对气象条件反应不敏感,主要受果实成熟期的出现日期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油茶种植者提供参考,根据1年油茶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树龄对油茶生长发育、产量和病虫害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树龄对油茶物候期无明显影响;从产前期到盛产期,油茶坐果数和果实直径随树龄增大逐渐增加,而落果率则是随树龄增大逐渐降低,初产期、盛产期油茶生长更旺盛;油茶果重和产量均是盛产期最大;从炭疽病抗性看,产前期最大。  相似文献   

10.
郭凌曜  蒋元华  张成成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203-209,238
基于湖南省9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9年气温、降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湖南省油茶气象灾害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9年湖南省油茶花期低温阴雨、幼果期低温、果实膨大高峰期干旱、油脂转化积累高峰期高温等灾害发生次数增减趋势不显著,但有年代际变化,近10年发生次数较多;果实成熟期阴雨灾害发生次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但近10年发生次数亦偏多.湖南省油茶花期低温阴雨灾害发生频率总体呈北高南低分布,发生频率有增大趋势,高值区域向湘中偏北一带聚集;幼果期低温灾害高发区主要位于东部山区,西部地区发生频率在减小;油茶果实膨大高峰期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呈东高西低分布,高值区域主要位于洞庭湖区至衡邵盆地一带,洞庭湖区发生频率在减小,湘中偏南地区在发展;油茶油脂转化积累高峰期高温灾害发生频率呈南高北低分布,高发中心主要位于衡阳地区,其变化趋势为西部地区发生频率增大、南部高中心范围增大;油茶果实成熟期阴雨灾害总体呈西高东低分布,发生频率在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江西省油茶油酸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关系模型,为江西省油茶品质气候评价及油茶品质气候区划等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利用6份油茶油酸含量检测数据(2018—2019年江西九江市柴桑区、丰城市和万安县油茶油酸含量检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2018—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采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影响江西油茶油酸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江西省油茶油酸含量气象评价模型,再利用10组油茶油酸含量检测数据(2018—2019年江西省10家油茶基地油茶油酸含量检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对评价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影响江西省油茶油酸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有10月下旬—11月下旬降水日数(X2)、3月极端最高气温(X6)、8月下旬—9月下旬气温日较差(X9)和10月下旬—11月下旬日照时数(X12),其中10月下旬—11月下旬降水日数对油茶油酸含量影响最大。研究建立的油酸含量(Y)气象评价模型为Y=0.1777X2+0.1078X6+0.2320X9-0.0152X12+75.5950,模型决定系数R2=0.9871。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油茶油酸含量评价值与实测值之差在±5%以内,模型对油酸含量等级的评价结果准确率为70%。【结论】依据关键气象因子建立的江西省油茶油酸含量气象评价模型准确率较高,能较好地反映气象条件对油茶油酸含量的影响程度,可应用于江西省油茶气候品质评价,同时可为油茶品质气候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冬小麦物候期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实测的冬小麦物候数据和气温数据,通过地理信息技术、5日滑动平均法、相关性分析,探讨了2003—2012年我国冬小麦主要种植区内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起始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近年来研究区域内冬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起始日期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在时间序列中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的发生时间主要呈延后趋势;农业界限温度初日自东南向西北逐渐推迟;农业界限温度的通过日期在西北地区呈提前趋势,在东部地区呈延后趋势;冬小麦物候期起始日期与农业界限温度初日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温度升高可以促进冬小麦生物过程进行,有利于冬小麦拔节期、成熟期等生育期发生,从而导致冬小麦物候期提前发生。  相似文献   

13.
作物物候期识别是农情遥感监测的重要内容,及时准确识别作物物候期,对有效评估作物生长趋势、提高农情信息化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PolSAR)数据结合决策树模型的油菜物候期识别方法。首先,采用3种极化分解方法提取PolSAR极化参数,并分析各极化参数对油菜物候期的动态响应规律;其次,基于各极化分解方法提取的参数建立决策树模型,并对油菜物候期进行分类识别;最后,采用基于混淆矩阵的方法对油菜物候期识别结果进行精度评价。采用5期Radarsat-2 PolSAR数据和地面物候观测数据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取的PolSAR参数中对物候期变化较为敏感的参数有H/A/alpha分解中的散射角(Alpha)、特征值(L2、L3)、伪熵(P2)、目标方位角(Beta1)参数,Freeman-Durden分解中的地面散射(Ground)和奇次散射(Odd)参数,Yamaguchi分解中的奇次散射(Odd_Y)和螺旋体散射(Helix)参数;决策树模型对油菜物候期识别结果较为准确,识别结果中组合3种极化分解方法提取参数建立的原始决策树模型分类总体精度最高,达94%。总体上,PolSAR极化分解参数对油菜物候期变化比较敏感,决策树模型能有效识别油菜物候期。  相似文献   

14.
植被物候信号能够反映温度和降水等变化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对理解植物和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植物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区为辽宁朝阳、阜新,内蒙古赤峰、通辽,采用非对称高斯函数对2000—2015年研究区MODIS MOD13Q1 NDVI数据重建,提取辽蒙交界地区植被的物候信息——返青期和枯黄期。结果表明,辽蒙农牧交错带植被返青期在16年间表现为明显提前的趋势,赤峰市和朝阳市植被返青期整体呈显著提前,通辽市和阜新市植被返青期呈微弱提前;研究区内植被枯黄期发生变化区域较少,仅赤峰市和通辽市呈微弱延后趋势。  相似文献   

15.
以昆明市海口林场油橄榄种植园51年生油橄榄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肥调控处理,对比分析始花期、盛花期、幼果期、熟果期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建立净光合速率与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水肥调控显著提高了油橄榄物候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了始花期和幼果期的气孔导度,但对油橄榄生理期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影响较小。油橄榄物候期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气孔导度呈下降升高再降低的波状曲线,蒸腾速率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此外,油橄榄物候期的净光合速率与饱和脂肪酸呈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果实产量、含油率、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由此可见,水肥调控能够提高油橄榄的光合特性,但不影响油橄榄物候期光合趋势,合理的水肥管理有益于促进油橄榄果实饱和脂肪酸的积累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利用聊城国家气象观测站大监站1981—2010年、2018、2019年观测数据及2019年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气候条件对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聊城地区木本植物的物候期各不相同,同一木本植物不同年份的物候期有所差异,呈现前半年大部分物候期提前、后半年发育期延后的现象,总体呈现物候期延长的趋势。温度为影响木本植物物候期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17.
桂林动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桂林气候(1951—2008年)和3种动物物候(1983—2008年)的趋势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动物物候期与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对主要气候影响因子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桂林市动物各个物候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始鸣(见)期和绝鸣(见)期既有提前,又有推迟,始鸣(见)期以呈提前趋势为主,绝鸣(见)期以呈推迟趋势为主;始绝鸣(见)间隔日数,3种动物均一致延长。桂林市动物物候期与其发生时和发生前1~5个月的气候因子相关较显著。动物物候期变化对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最敏感,而对日照的反映不敏感,即动物物候期的变化主要是气温和降水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盘锦自然物候及农作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盘锦地区近50 a(1960—2009年)气温、降水气象观测资料及农业气象观测记录,对盘锦地区气候变化对自然物候及农作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地区呈现气温升高、降水略减少的气候变化趋势;自然物候与农作物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后,并且推后的幅度较春季提前的幅度大;近30 a盘锦水稻适宜生长期延长8 d左右,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近40 a盘锦玉米适宜播期提前13 d左右。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研究其物候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对其产量的影响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影响的重要内容。以黄淮海地区5个省(市)为研究区域,利用1999—2015年SPOT VGT/NDVI数据提取出冬小麦主要生育物候期(返青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时空分布信息,分析气候变化对于冬小麦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变化与冬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期与气候数据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而抽穗期和成熟期与3月份气温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冬小麦产量与这2个物候期关系密切,抽穗期至成熟期时间段的长短与冬小麦产量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美国粮食和耕地变化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最小耕地面积和压力指数对2000—2013年美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数据进行现状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14—2015年数据进行精度测算,最后运用该模型预测美国2016—2020年数据,实证结果表明,2000—2013年美国耕地面积呈波动下降趋势,水稻、大豆等农产品呈波动上升趋势。BP神经网络具有误差小、精度高的特征,因此,本文运用该模型预测未来5年美国耕地及农产品产量状况,2016—2020年美国耕地面积呈下降态势,农产品产量呈小幅度持续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