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壤含水率和盐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基于电流-电压四端法的“polar-dipole array”形式,以壤土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盐分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盐分和含水率2个相关因素中,土盐分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较土壤含水率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分布特征,对三峡库区消落带云阳段不同高程土壤的部分理化 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院研究区域内土壤pH 值介于5~6 之间,呈弱酸性,为酸性紫色土;氧化还原电位均低 于200 mV,不利于植被生长;土壤的电导率介于0.2~0.5 ms/cm 之间,电导率和含水率均有随高程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趋势;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介于29.92~111.77 g/kg 之间,均值为79.40 g/kg,总磷含量介于0.2985~0.6623 g/kg,均 值为0.4782g/kg,其含量均有随高程增加逐渐增加的趋势;表层土壤总氮含量介于0.0540%~0.1605%之间,均值为 0.010%,其含量有随高程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氮矿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库区消落带"冬水夏陆"的水文生态过程形成了典型的淹水-落干的干湿交替环境,在这种独特的环境变化下,土壤氮矿化也独具特色。综述了库区消落带在淹水-落干条件下土壤氮矿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因素、外源性有机物),提出了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氮矿化今后应关注的重点,主要从加强野外原位监测、分析不同类型消落带不同土壤类型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土壤氮矿化影响机理及氮转化过程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4.
消落带植被状况与水位消涨是影响土壤养分及其分布的重要因子。本文以三峡库区万州段消落带为研究地点,通过对人工和自然恢复样地沿海拔梯度对土壤进行取样和分析,揭示了不同恢复模式下消落带土壤养分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有显著影响,人工恢复样地消落带主要土壤养分含量总体高于自然恢复样地,显示人工恢复能有效促进土壤养分在植物群落中的积累;在库区反季节水位消涨的作用下,人工恢复地消落带土壤养分沿海拔梯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土壤养分含量在消落带中部(海拔165 m)达到最高值,而自然恢复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则随海拔梯度增加而增加,以消落带上部(海拔175 m)的值最高。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源自于不同海拔梯度的消落带受水位消涨扰动程度以及植被恢复状况的差异,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仍有一定影响。今后应在消落带上部进一步引种适宜的乔灌木物种,不断提高消落带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5.
海涂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地统计方法对海涂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变异可分为系统变异和随机变异两类,系统变异由微地形,土壤管理等外在环境因素决定,因此,不同采样区的系统变异存在差异,其中表层土壤的系统变异明显强于深层土壤;而不同采样区求得的随机变异结构稳定相似并存在套合结构,它们的变程不受采样方向和采样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消落带2种树木林下土壤的物理性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树种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市主城区消落带植被恢复治理示范区石门段2个树种(南川柳纯林和枫杨纯林)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相邻荒地土壤为对照,对3月(消落带出露期)至7月(消落带旱季)的土壤体积质量、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量等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果】3月,枫杨林下土壤物理性质与荒地土壤差异不大,3个土层平均土壤总孔隙度(23.05%)、田间持水量(69.51g/kg)甚至略逊于荒地土壤(27.88%和86.24g/kg);7月,枫杨林下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荒地土壤。3月,南川柳林下土壤物理性质优于枫杨林下土壤;7月,枫杨林下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南川柳林下土壤。与3月相比,7月南川柳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均出现小幅下降,但变化不显著;枫杨林下土壤由于毛管孔隙显著增加(3个土层毛管孔隙度平均值由18.86%增加至41.20%),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均显著提高;荒地土壤物理性质未出现显著变化。【结论】2种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树种的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但均能对消落带土壤物理性质起到保护和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优势种群及其蓄水前后的变化,对三峡库区万州区、云阳县和巫山县等3个采样点土壤可培养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在淹没后均略有减少,但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真菌数量略有增加,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略有减少,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3种可培养微生物所占比例来看,细菌和真菌占有比例略有增加,放线菌比例略有减少,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管是淹没前还是淹没后,土壤中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其次,真菌数量最少。消落带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在淹没前后变化不明显,说明当水位消减后消落带土壤中的微生物总数恢复较快,在土样中共分离出优势放线菌和优势真菌各3属。  相似文献   

8.
运用地统计方法对海涂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电导率的空间变异可分为系统变异和随机变异两类,系统变异由微地形、土壤管理等外在环境因素决定,因此不同采样区的系统变异存在差异,其中表层土壤的系统变异明显强于深层土壤;而在不同采样区求得的随机变异结构稳定相似并存在套合结构,它们的变程不受采样方向和采样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消落带淹水后土壤性质变化的动态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杨武  陈明君  潘杰  祁俊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83-10784,10821
[目的]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提供参考。[方法]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体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试验装置研究消落带土壤淹水后土壤-水体系统中重金属的迁移行为及土壤pH值等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三峡水库蓄水时,江水浸泡对消落区土壤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各层(0~10、10~20、20~30cm)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土壤pH值呈现出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淹水后,各层土壤的pH值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土壤中重金属Zn、Cd、Zn、Cr和Cd均不同程度的溶出而进入江水。[结论]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淹水后,土壤与水体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集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带土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化学分析,考察土壤理化性质和消落带土壤淹水前后重金属(Fe、Mn、Cu、Zn)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淹水导致Fe2+、Mn2+、有效铜等重金属含量增加,平均含量分别从58.88、35.26、0.96mg/kg增加到1 383.8、782.7、1.73mg/kg;淹水15d后,部分样品有效锌含量增加10.15%~12.18%,部分样品有效锌含量减少3.69%~7.12%;淹水30d后,有效锌的含量增加10.9%~46.6%。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农田土壤水分和电导率空间变异性及确定其采样数的方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 ,分析了 2个氮肥用量间夏玉米田间 2个 10 m× 10 m区域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的空间变异性 ,在此基础上 ,应用普通克立格技术估算了未知点的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 ,并确定了 2种土壤特性的合理采样数目。结果表明 ,不同的氮肥用量不但影响土壤电导率的分布规律 ,而且影响土壤含水量的分布规律 ;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的半方差函数揭示了它们的分布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 ,纯块金效应除外 ;在本试验条件下 ,应用克立格方法 ,土壤含水量和电导率采样效率比传统统计学方法提高 6~ 8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消落带水土环境的变化及相互影响,为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以三峡库区云阳段消落带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消落带土壤的有机质、TP及TN含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一级,为60~110 g/kg,平均80 g/kg,其含量随海拔减少呈下降趋势;土壤总磷含量大多数处于三、四级,为0.2~0.8 g/kg,平均0.54 g/kg,其含量随海拔减少呈下降趋势淹水有利于有机质和总磷的解析;土壤总氮含量差异较大,为0.4~1.6 g/kg,平均0.93 g/kg,其含量随海拔降低有上升的趋势.结论,表层土壤的有机质与总氮含量高于深层土壤,表层土壤的全磷含量低于深层土壤.  相似文献   

13.
14.
孙海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68-11169
三峡水库水位的季节性涨落将在库区两岸形成较大面积的消落区。文章认为对消落区进行合理、适度的农业利用,具有缓解库区人地矛盾、促进移民稳定致富、确保水库生态环境优良等重大意义,进而阐述了消落区农耕且主要是季节性农耕的利用方案,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了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的建成,形成了大量移民城市,库区水位周期性变化,使处于消落带上的移民城市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从移民城市环境现状及问题出发,依据消落带的保护利用模式及滨水空间的设计要素等,结合重庆市万州区城市园林绿化案例实际,总结出以促进生态修复,提升城市形象等为目标,适宜三峡库区消落带上移民城市园林营造的方法,为进一步建设库区生态文明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脆弱,在水土交互作用下消落区土壤母岩风化成土进度加快、土壤侵蚀加剧、土壤氮磷等营养物质及重金属大量溶出,其中N、P、COD和重金属是主要的溶出因子,淹没的耕地是主要的污染源。成库初期消落区生态脆弱性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难增加、岸边污染加重,尤其在水流缓慢的库湾将会出现局部的富营养化现象;随着消落区稳定的库岸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水土耦合呈现正的环境效应。为了尽快构建健康的消落区生态系统,防止三峡库区消落区水土环境的退化,必须加强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建立消落区土地保护区域、推广复合生态技术并做好库区污染防治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峡库区水位变化对狗牙根种群的影响,为库区低位消落带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2008和2009年调查了三峡库区长寿段156m消落带的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种群,研究了狗牙根种群地上分株与地下茎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2009年狗牙根地下茎的总茎长和总茎节数显著增长,分别比2008年增长了303.5%(P〈0.01)、411.1%(P〈0.01);而分株的茎长、茎节数、叶宽、叶片数均显著被抑制,分别比2008年下降了60.1%(P〈0.01)、55.1%(P〈0.01)、28.6%(P〈0.01)、33.8%(P〈0.01)。同时,地下茎的总芽数、萌发芽数和芽数/茎长显著升高,分别比2008年增加了500.7%(P〈0.01)、228.5%(P〈0.01)和50.9%(P〈0.01),而萌发率比2008年低45.3%(P〈0.01)。2009年狗牙根植株的分株、地下茎和根的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与2008年相比,其单位面积上分株、地下茎和根的鲜质量分别降低了65.6%、23.4%和70.8%,干质量分别降低了65.9%、18.8%和64.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但其地下茎的鲜质量/总鲜质量和干质量/总干质量比2008年分别高64.6%(P〈0.01)、64.7%(P〈0.01)。[结论]库区水位调节显著促进了低位消落带狗牙根种群地下茎的茎长生长、芽和分株形成,而抑制了分株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8.
Utilizing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measurements and terrain attributes for precision management will require secondary soil information for adequate interpreta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readily available second-order soil surveys were of adequate quality to aid with interpreting soil EC and terrain data. For three locations in Kentucky, USA, first-order soil surveys were created, second-order surveys reports were obtained, elevation was measured and used to calculate terrain attributes (slope, aspect, plan curvature, profile curvature), and bulk soi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was measured. Three analytical methods (an ordinary least squares analysis and two random field analyses), visual map assessment, and examination of least-squares mean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EC measurements, terrain attributes and first- and second-order soil surveys. The OLS and random field analyses were problematic. However, the ranking of the OLS F-statistics appeared to reflect the gene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scape variables and first-order soil surveys. The landscape variables related particularly well with soil properties that had been impacted by past soil erosion. Unfortunately, however, second-order soil surveys in this study were not created at suitable scales to adequately interpret EC and terrain data regarding erosion history or other attributes. While these surveys may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ield measurements, sampling, and observations will likely be required to develop high quality interpretations of soil EC and terrain attribute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