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撒可富水稻专用肥肥效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撒可富水稻肥有增加有效穗和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选择秦州区代表性土种研究了冬小麦氮磷钾配方肥料效应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品种兰天21上施用氮磷钾配方肥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增产524kg/hm2,增产率8.9%;配方施肥能明显改善冬小麦的农艺性状和果穗性状。株高、主穗长、单穗粒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空白对照区(CK)平均增加10cm、0.8cm、0.35g、5.3粒和6.0g;氮磷钾配方施肥还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平均节约成本48.87元/hm2,增加产值786元/hm2,节本增效834.87元/hm2。  相似文献   

3.
土壤耕作深度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冬小麦播种前对土壤进行不同耕作处理的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深度对冬小麦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旋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的小麦冬前基本苗增加0.2万株,春季群体增加2.9万株,单株次生根增加6.32条。从而对小麦成产因素和产量产生影响,平均亩穗数增加1.83万穗,穗粒数增加0.32粒,千粒重提高0.27 g,小麦增产7.44%。由此可见,深耕处理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不同配方不同用量撒可富复合肥对中稻生育性状的影响和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撒可富复合肥比农户习惯施肥、不施肥增产;在配比和施肥量上,50%撒可富(27-13-10)和50%撒可富(26-11-13)施375 kg/hm2较其他含量和施肥量具有明显增产效果;施用50%撒可富肥后可明显改善水稻生育性状,表现在分蘖力强,株型合适,穗大粒多,产量高。建议在示范展示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撒可富2种配方复合肥宣传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5.
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冬小麦增产效果及深耕深松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深松改善了土体结构,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提高了小麦出苗率,增加了分蘖和次生根,促进了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了抗逆能力,增产作用明显,实际增产728.02 kg/hm2,增产率9.67%,产投比3.5∶1。测土配方施肥平衡了土壤养分,作物生长稳健,前期不旺长,后期不脱肥,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穗粒数增加2.05粒,千粒重增加1.45 g,实际产量增加883.58 kg/hm2,增产率11.9%,肥料成本降低148.5元/hm2。  相似文献   

6.
锰是小麦需要较多的微量元素之一。小麦施锰,可促进其营养生长,提高叶绿素含量,使植株健壮,对提高小麦成穗率及增加穗粒数、千粒重都有明显的作用。锰肥还能明显增强小麦生长能力,减轻早春低温对小麦产生的冻害。试验结果表明,锰对小麦也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6.7%-23.8%。施锰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通过3 a定位试验,采用实地测产、水分平衡等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与产量性状,以及土壤储水量、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以及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小麦千粒重以及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玉米周年产量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增加1.1%,其中,小麦季减产3.3%,玉米季增产4.8%;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季和玉米季各时期0~200 cm土体储水量均跃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中,小麦收获期至玉米播种期土壤储水量增加明显,增幅为4.6%;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减少小麦季和玉米季的作物耗水量,提高周年水分利用效率,但不利于小麦季作物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化肥零增长技术途径,促进作物专用肥推广应用,在本县付寨乡章寨村连续2年开展了小麦专用肥对冬小麦的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专用肥较农户习惯施肥可以显著提高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分蘖数、穗粒数和产量,降低了株高,防止小麦倒伏,取得了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沧州地区主推小麦品种沧麦028上,将撒可富小麦专用肥(15-20-10)在小麦播种前作底肥一次性施入,进行了不同施肥量〔0(CK)、375、600和825 kg/hm2〕对小麦产量以及麦田群体结构影响的肥效试验,以明确沧州地区撒可富小麦专用肥的适宜施肥量。结果表明:在试验施肥量范围内,施用撒可富肥能够改善小麦的产量性状,提高产量。从小麦产量、施肥效益和肥料投入3个方面综合考虑,认为在沧州市小麦生产上撒可富小麦专用肥适宜的施用量为600 kg/h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在最佳播期条件下的最佳播种量,以期为制定有利于发展冬小麦生产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泰农18及济麦22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播量播种来研究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泰农18子粒产量降低,即小播量(R1)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济麦22子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中播量(R2)达到子粒产量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R3)达到穗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粒数及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小播量(R1)达到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最大值。[结论]随着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即小播种量达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最大值;随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达到穗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在低肥力沙壤土上精确施用氮肥可有效增加小麦产量,提高肥料的当季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有利于提高小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使得小麦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撒可富对春小麦和甘蓝型油菜的肥效试验表明,撒可富在互助县半浅半脑地区小麦、油菜上施用都比尿素、磷酸二铵增产,增产的主要机理是撒可富可提高小麦分蘖数、结实率、千粒重,可提高油菜的分枝数、角粒数、千粒重,但成本比尿素、磷酸二铵配施稍高一点,每公顷高18—21元,而每公顷增收可达622.5—961.5元。  相似文献   

13.
围绕上海市都市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要求,在小麦生产上进行了施用缓释配方肥与常规复合肥的肥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用缓释配方肥(30-6-6)处理比施用复合肥(15-15-15)和施用配方肥(26-6-10)处理,虽然N、P、K纯养分总用量有所减少,但仍可通过增加小麦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显著的减肥、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养分含量专用肥均以高氮含量配方有利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群体光合速率的增加,增加了水稻地上部的营养生长量,为最终形成较高的子粒产量奠定了基础。高氮含量专用肥增加水稻产量的关键在于增加了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施肥处理的小麦株高、分蘖数、每株穗长、小穗数、每株结实粒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专用肥作基肥施用,可增加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每株结实粒数。  相似文献   

16.
氮肥后移施肥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表明:氮肥后移施用可促进小麦分蘖两极分化,增强通风透光能力,提高小麦成穗率,增加小麦每公倾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促进小麦增产。一般每公顷增产3%~11.6%,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7%~8%,小麦湿面筋含量可提高0.8%,吸水率提高1.9%,水分下降1.6%,不完善粒减少2.1%,品质明显改善。每公顷增收节支768元左右。氮肥后移施用时期以拔节期为宜,追期比例应控制在40%~50%为宜。  相似文献   

17.
小麦氮肥基追比和追肥时期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基追肥比例为1:3及1:1。追肥时间宜在3月18日-3月28日之间。提高追肥比例会减少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千粒重;追施氮肥时间后移会使穗数减少,穗粒数、千粒重增加,灌浆期延长,成熟期推迟。  相似文献   

18.
氮肥基追比和追肥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氮肥基追比和追肥时期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基追肥比例为1∶3及1∶1。追肥时间宜在3月18日-3月28日之间。提高追肥比例会减少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千粒重;追施氮肥时间后移会使穗数减少,穗粒数、千粒重增加,灌浆期延长,成熟期推迟。  相似文献   

19.
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技术上推行化肥和农药减量施用,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为此,在汉中市开展了小麦肥效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于增加小麦茎蘖数、单株分蘖数等产量构成因素起重要作用。氮磷钾处理(配方施肥)能提高小麦分蘖数,明显提高穗粒数、穗数等产量构成因素。氮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大,磷次之,钾最小。氮肥同一水平条件下,增施磷肥可以提高小麦产量,磷肥对小麦的增产效应高于钾肥。氮磷钾处理(配方施肥)氮素的农学效率和利用率较高(主要表现施氮处理产量和效益较高,而不施氮处理产量和效益较低),磷、钾素偏低。  相似文献   

20.
2012-2013年度小麦宽幅精播试验示范,宽幅精播与常规播种相比,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有增加,增产幅度为7.4%~11.0%;2013-2014年不同播幅优选试验中,行距30 cm、播幅10~12 cm处理比行距23 cm、播幅6~8 cm处理增产4.3%,在实际生产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