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本文以贵州清水江下游流域两个苗族家族的1001份清代田土和山林契约为样本,对苗族土地买卖特征进行抽样统计,揭示了清代苗族土地买卖存在以下特征:土地交易存在周期性波动规律,并受国内乃至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木材贸易的兴衰直接影响土地兼并的剧烈程度;并且,林契交易与田契交易存在着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韦凯 《农业考古》2019,(4):167-175
目前整理出版的清水江文书中包含大量以山林管护为内容的文书,全面地反映了林业生产管护的周期过程,但学界对此类文书的研究和整理尚显不足,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以林业生产管护周期为线索,清水江山林管护文书按照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租佃契约、买卖契约、分山契约、官方法令与民间习惯法、其他五大类。对其进行分类和整理,是进一步推动研究清水江文书中山林管护相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清水江文书是继敦煌吐鲁番文书和徽州文书之后我国发现的第三大文书,其民间蕴藏量至少在30万件以上,目前已收藏进档案馆馆藏达10万多件。清水江文书的主要内容是清代和民国时期苗族侗族人民买卖山林和田地的契约。由于这些契约具有完整的归户性特点和清晰的历史脉络,因而对于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土地制度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学术价  相似文献   

4.
曾圣  刘伟  杜强  王艳艳  周洲  胡世然 《贵州农业科学》2020,48(3):82-86,封2
为清水江鲤的人工选育提供理论基础,通过组织学切片观察不同时期清水江鲤性腺,并通过RACE及RT-PCR克隆清水江鲤Foxl2基因,对Foxl2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以了解清水江鲤早期性腺发育及性腺发育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清水江鲤性腺发育至孵化后90d的组织学切片仍不能明显分辨性别,孵化后120d的性腺出现初级精母细胞,孵化后150d的性腺出现初级卵母细胞,孵化后240d出现精细胞。清水江鲤存在2个Foxl2同源基因(Foxl2a与Foxl2b),表达模式表明Foxl2a和Foxl2b在清水江鲤雌性性腺的发育中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国君  王紫玥 《古今农业》2019,(4):109-120,108
清水江流域位处贵州东南部苗侗地区,明清以来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工营林基地,留下了诸多林业契约文书,内容涉及林业管理、林业贸易、林业经济诸多方面,文献价值弥足珍贵,引起了学界关注,产出成果颇夥,故系统梳理学界整理和研究成果,总结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展开我国民族山区人工营林生态建设、林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文书所见明代契约,其内容反映的是明代后期太行山南部地区的农村土地交易情况,是明代契约的一大新发现。太行山文书所见明代契约的格式发展较为完备,以土地买卖和典契为主,并出现了找补地价文契。当地官府对契约交易的监证并不严格,契尾均为手写版式,有部分契约对税粮过割的记载反映了当地可能存在实征底册。  相似文献   

7.
袁涓文 《农业考古》2012,(6):225-229
锦屏文书主要是指在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侗人民的林契,是在明清代当地非常盛行的林业管理方式,锦屏文书涉及山林土地权属买卖、转让、村规民约、环境保护等民间契约,它记载了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明清以来数百年的林业经济史。它同"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并称为我国迄今发现的"三大文书"。目前发现在当地的许多农户  相似文献   

8.
向丽 《农业考古》2015,(3):241-247
清水江林区山多田少,当地民众的生活素来惟山林是赖。苗、侗族民间很早就形成了对林业的认识与实践。不过综观传统文献,对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记载较少。通过对清水江流域林业碑刻进行整理研究,发现很多碑刻资料记载着当地民众已然认识到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上,苗、侗族大力培植和保护当地的用材林和经济林、风水林,从而使得清水江流域的林业几百年来保持繁荣,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9.
张中奎 《农业考古》2012,(1):299-300,310
近年来,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台江、三穗、剑河、锦屏、黎平、天柱等县,陆续发现了大批山林土地买卖契约及其它相关碑刻族谱文献,总数达20万件以上,涵盖地域之广,归户性特征之突出,史料价值之珍贵,甚至可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媲美。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阿风研究员等人专门就清水江文书的价值和意义作了专门的研讨和评估。(1)随着民间文书搜考范围的扩大与数量累积的增多尤其是凝聚  相似文献   

10.
韦凯 《古今农业》2020,(1):45-54,100
都柳江流域和清水江流域同为黔东南地区重要的木材产地,在清至民国时期皆出现了人工营林的大规模发展,留下了大量林业契约文书。目前学界多关注清水江流域的林业问题,但对与之毗邻的都柳江流域关注较少,未能全面反映黔东南地区林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是故探究都柳江流人工营林的发展和原因,揭示留存在当地的林业契约文书价值,可为黔东南林业发展的解读和今天贵州省的山地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农地确权会提高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有助于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促进农地规模化经营,提高农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基于农地确权政策的推进和农地要素市场逐步发育的背景,以江西省12个县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例,把农地转出方是否会在契约有效期内提高租金而形成违约作为衡量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标准,运用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农地确权与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83.14%的农地转出户已完成确权,但仅有32.40%的农户在农地流转过程中选择书面合同,农地流转契约总体规范性较差,法律约束力较低。农地确权并未直接对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政策效应未能凸显;但农地转出对象的非亲缘化、合同的规范化、转出方的近期调地行为却会降低农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因此,恰当运用农地确权成果,充分融合关系契约与正式契约,维持承包关系稳定,是提高农地流转契约稳定性的重要选项。  相似文献   

12.
为贵州改良和推广鲤鱼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清水江鲤杂交改良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经过148d的饲养,杂交鲤鱼子一代(清水江鲤为母本与兴国红鲤为父本)平均尾重从6g增加至387.5g,增重2.58g/(尾.d);净产量769.6kg/667m2,比对照(黔东南州水产实验场自繁自育的本地鲤)鱼种增产257.1kg,提高50.16%;平均成活率为92.75%,比对照高6.25百分点;纯收入4 589.37元/667m2,投入产出比达1∶1.48,比对照池(1∶1.17)高。  相似文献   

13.
西藏耕种山地灌丛草原土分布地区,高寒的气候条件极大地抑制着土壤内生物化学过程,土壤矿物分解弱,风化程度低,化学元素迁移不甚活跃,土壤质地轻,粗骨性强.通过对供试土样的研究,得出西藏耕种山地灌丛草原土的基本形成过程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同时伴有弱度粘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易建文  张维  陈礼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101-17103,17105
[目的]为了探讨紫色土坡地典型利用方式(旱地、柑橘园、林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特征。[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乐至县童家小流域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林地受人为扰动少,土壤肥力高;柑橘园、旱地受人类耕作活动影响大,因经济产出效益不同,农户对土地的劳力与经济投入不同,使得柑橘园土壤肥力高于旱地土壤。[结论]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具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奶牛养殖小区的饲养经营模式及效益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奶牛小区建设给奶牛群带来的主要变化。通过分析不同模式奶牛小区生产经营状况,确定适合该地区奶牛业发展的奶牛小区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6.
利用模拟降雨在降雨性质上的可控性优势,分析了在黄土丘陵区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坡面土地利用方式(林灌地、封禁荒草地、弃耕农地)的产流产沙动态过程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在降雨条件相近时,不同类型坡面状况的初始产流时间差异明显。次降雨过程中各地类小区产沙和产流动态变化不完全一致,产沙量较产流量增加趋势更为显著。在降雨和土壤条件相对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地类小区的侵蚀产沙过程差异显著,其中林地和草灌地与坡耕农地相比可增加入渗,减水效益明显,减沙效益更为显著,表明实施林草植被建设,包括退耕封禁等措施在内的生态治理减蚀效益明显,能够有效地减少坡面的来水来沙;并提出了可反映土壤抗蚀能力的量化指标——单位冲刷强度,为在实验流域对包括退耕还林草、封禁措施在内的生态恢复重建过程的流域水沙变化及其效应评估提供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叶护平  张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148-16150
从山区土地分类系统的拟定和山区土地分类标志两方面分析了山区土地自然属性分类问题,探讨了山区土地类型图的编制与整饰中应注重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土地类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ArcEngine,ArcSDE,Oracle,面向对象开发语言Micirosoft Visual C#等技术,集成土地储备交易业务模型,开发土地储备交易信息系统。实现土地储备交易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具有地图操作、土地一二级测算、经济容积率求解、经济可行性评价、评价报告自动生成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近十年长株潭区域城市用地扩展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SPASS15.0为分析工具,利用1997~2007年长株潭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用地的变化特点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97~2007年长株潭地区城市用地面大幅增长,平均每年增长12.7km^2,增长率达6%;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与城市用地扩展成显著线性相关,是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河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0~2000年间,河西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耕地面积和居民地、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持续扩大,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趋于减少;动态过程以未利用地向耕地和建设地转化,草地向耕地转化最为明显。主要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大多与耕地有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植被破坏等,使该区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