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侧耳属真菌化学成分及药用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侧耳属真 化学成分及其在药用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化学成分的的研究表明,侧耳属真菌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和多种脂肪酸属;侧耳属真菌中含有前维生素D2,前维生素D4和γ-麦角甾烯醇,β-谷甾醇等甾体化合物;该属真菌中的挥发性物质主要为八碳化合物;含有抗肿瘤活性的多糖和非多糖抗肿瘤成分;在几种侧耳属具菌中还发现含有降血脂活性成分-Mevinolin。  相似文献   

2.
利用正向硅胶、反向硅胶、凝胶等现代色谱分离手段从高等真菌黑壳木层孔菌Phellinus rhabarbarinus(Berk.)G.Cunn.中分离得到五个化合物,分别为两个苯环衍生物、两个三萜和一个甾体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到的五个化合物进行了化学结构的鉴定,确定了它们的结构。所有分离到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高等真菌中得到。  相似文献   

3.
利用正向硅胶、反向硅胶、凝胶等现代色谱分离手段从高等真菌黑壳木层孔菌Phellinus rhabarbarinus (Berk.)G.Cunn.中分离得到五个化合物,分别为两个苯环衍生物、两个三萜和一个甾体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对分离到的五个化合物进行了化学结构的鉴定,确定了它们的结构.所有分离到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高等真菌中得到.  相似文献   

4.
鹿茸中甾体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鹿茸(Cornu Cervi pantotrichum)中甾体化合物的分析对于开发甾体激素类药物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鹿茸乙醚萃取物中分离出6种甾体化合物。经色谱—质谱分析,鉴定为:5(α)胆甾—7烯—3酮、胆甾—3.5—二烯、5(α)雄甾烷—1.3—二酮、胆甾烯酮以及分子量为366、430的甾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等真菌黑壳木层孔菌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正向硅胶、反向硅胶、凝胶等现代色谱分离手段,采用核磁共振等波谱学方法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化学结构鉴定。[结果]从高等真菌黑壳木层孔菌[Phellinus rhabarbarinus(Berk.)G.Cunn.]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2个苯环衍生物、2个三萜和1个甾体化合物。[结论]所有分离到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黑壳木层孔菌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6.
利用甾体原料合成了4个3β-羟基-5-烯类甾体肟化合物,采用MTT法测定了甾体肟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甾体肟化合物对LTEP-α-2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受试物浓度的增加,对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16-脱氢孕甾烯醇酮肟对LTEP-α-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最强,IC50值为11.6μg·mL-1.  相似文献   

7.
采用化学与生物学活性结合的二级组合筛选模型对红树林植物海莲内生真菌进行筛选,得到优势菌株Pestalotiopsis sp.,从中分离得到4个甾体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及MS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分别为:3β-(E)-feruloyllupeol、stigmastan-3-one、β-sitosterol和sitost-5-en-3β-ol acetate,其中化合物分别3β-(E)-feruloyllupeol为首次从红树林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对4个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ABTS自由基以及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均无抗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将来自南海红树林的内生真菌E33和K38混合发酵共培养,从菌丝体中分离到9种代谢产物,利用波谱技术确定它们为:24-甲基胆甾-5,24(28)-二烯-3β,15β,19-三醇(化合物1)、24-甲基胆甾-5,24(28)-二烯-3β,19-二醇(化合物2)、3β,11α-二羟基麦角甾-8,24(28)-二烯-7-酮(化合物3)、(22E,24R)-麦角甾-5,22-二烯-3β-羟基-7-酮(化合物4)、(22E,24R)-6β-甲氧基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化合物5)、22E,24R-25α,6α-环氧麦角甾-8(9)22-二烯-3β,7α-二醇(化合物6)及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和(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其中化合物1、2为首次从海洋红树林真菌里分离得到.化合物1~6以往未从单独发酵的两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Brassinolide(简称BR)即芸苔素内酯(农药登记证号:原药LS9457水剂LS94573 发明专利号:ZL891035060),是国际上最新型的高效植物生长调节物质.1979年由美国科学家首先从225kg油菜花粉中分离提取到10mg这种甾体化合物.这一发现首次证明了植物体内与动物一样也存在具有激素功能的甾体化合物.因此,BR类物质的发现被称为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黑刺菝葜植株次生代谢产物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黑刺菝葜高效持续利用,对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不同器官中有效成分的种类及含量是有差异的,除果肉和果核中不含甾体皂苷、香豆素和内酯类化合物,果核中含有油脂,果肉中含有强心苷等化合物外,植物体中普遍含有糖类、酚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生物碱、皂苷、黄酮、蒽醌、香豆素、甾体、内酯等化学成分;有效成分含量大小顺序为,黄酮类化合物:须根>果肉>块根>叶>茎>根茎>茎卷须>果核;甾体皂苷类化合物:叶>茎>茎卷须>块根>根茎>须根。  相似文献   

11.
淮稻5号的真菌多样性及其储藏过程中可培养的优势真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对2013年的淮稻5号中分离的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淮稻5号在不同储藏条件下优势菌株的演变规律,为该品种稻谷储藏过程中的真菌种属研究及霉变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淮稻5号中的可培养真菌通过采用孟加拉红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两种培养基,按照国标GB4789.15—2010的操作获得。将采自4个不同地区的淮稻5号混匀,分别调节其水分含量为14.5%和18.5%后放入25℃人工气候箱内模拟储藏,逐月取出模拟储藏的稻谷样品进行传统培养以确定可培养的优势真菌。真菌的种属分别通过菌落、菌丝及孢子的形态学观察,对照《中国真菌志》等参考文献确定;同时通过PCR分别扩增相应真菌的内转录间隔区(ITS)和28S rDNA的部分序列,连接T载体后测序,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而确定真菌的种属。【结果】从4个地区的2013年淮稻5号稻谷中共分离得到33株真菌,主要为青霉(Penicillium)、曲霉(Aspergillus)和镰刀菌(Fusarium)等菌属,其中青霉属与曲霉属最多,分别为16株和15株,分别占分离所得菌株的48.5%和45.5%,表明青霉和曲霉是2013年淮稻5号稻谷中可培养真菌的优势菌属。而镰刀菌属的真菌仅2株,仅占分离所得菌株的6%。模拟储藏的结果表明,水分含量为14.5%的淮稻5号在25℃条件下储藏6个月时出现优势菌株,为橘灰青霉(Penicillium aurantiogriseum),并且该优势菌在模拟储藏的第7、8个月持续存在。水分含量为18.5%的淮稻5号在25℃条件下储藏7个月时出现优势菌株,为酵母菌,且该优势菌在模拟储藏8个月时依然存在。【结论】2013年淮稻5号中分离获得33株真菌,主要包括16株青霉、15株曲霉以及2株镰刀菌,表明青霉和曲霉是2013年淮稻5号稻谷中的优势菌属。不同水分含量的稻谷在储藏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的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12.
不同光质对马铃薯块茎糖苷生物碱积累的诱导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个光敏型马铃薯品种(庄薯3号和渭薯1号)和2个光不敏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和夏波蒂)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光质对马铃薯块茎糖苷生物碱(SGAs)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光质对马铃薯块茎SGAs积累的影响不同,其中红光(630 nm)的诱导效果最为明显,蓝光次之,橙光、黄光和绿光的作用不明显,紫光基本上无效;红光、白光诱导光敏型马铃薯块茎SGAs的积累量高于光不敏型马铃薯品种,而在橙光、黄光、绿光、蓝光和紫光诱导下2类马铃薯品种的块茎SGAs积累没有规律性。此外,同一光质对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SGAs积累的影响不同,说明光诱导块茎SGAs的积累还与马铃薯品种的遗传组成有关。推测,红光是诱导马铃薯块茎SGAs积累的重要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甲虫虫生真菌分离及强致病菌株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新疆石河子、伊宁和昌吉等地区采集的马铃薯甲虫发病成虫虫体上分离并纯化出36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初步观察,这些菌株分属于白僵菌(Beauveria)、轮枝菌(Verticillium)、镰刀菌(Fusarium)、青霉(Penicillium)、木霉(Trichoderma)和曲霉(Aspergillus)等属。用这些菌株的悬浮液喷雾接种家蚕(Bombyx mori)幼虫后显示,有26个菌株(白僵菌19株,轮枝菌4株,镰刀菌2株,木霉1株)对家蚕幼虫表现出不同程度致病力,并在接种后5~9 d始见虫体死亡。白僵菌的19个菌株的致病力都非常强,接菌后11 d幼虫累计死亡率(LR11d)为75.80%~95.76%,致死中时(LT50)为7.5~10.2 d,其中白僵菌MJ01、MJ07、MJ09和MJ19的致病力最强,它们的LR11d和LT50分别达到91.24%~95.76%和7.5~8.0 d。轮枝菌的4个菌株的致病力亦较强,它们的LR11d和LT50分别为56.25%~61.55%和9.1~10.3 d。镰刀菌的2个菌株和木霉的1个菌株的致病力都比较弱,其LR11d和LT50分别为7.2...  相似文献   

14.
宁夏苦豆子中产苦参碱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宁夏野生苦豆子中分离内生真菌,筛选能够产生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或槐定碱4种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的内生真菌。【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离菌株显微形态进行观察,根据形态对各菌株进行初步分类;应用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检测各分离菌株的生物碱成分。对能够产生生物碱的真菌ITS和SSU rDNA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根据序列信息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合形态特征,对其进行种属分类。【结果】从苦豆子中共分离到27株真菌,其中23株分属于青霉属、曲霉属、链格孢属、镰刀菌属、Simplicillium属真菌,4株为不产孢菌;筛选出E1、E3和E5这3株能够产生苦参碱的内生真菌,均属于Simplicillium属真菌,其菌丝中苦参碱的含量分别为20.4、17.4和37.6 μg•g-1。【结论】根据真菌形态特征、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确定该3株产苦参碱内生真菌均为Simplicillium lanosoniveum。  相似文献   

15.
玉米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及不同地区、不同部位的玉米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显示,8个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内生真菌检出率为25%,不同玉米品种的种子内所含的内生真菌种类和数目都不同,最高的检出率为40%,最低的检出率为10%。从玉米种子中分离得到的92个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属于14个属,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木霉属,为34.78%。从不同地区的玉米组织中一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168株,其中10株未产孢的没有鉴定,其他菌株经形态学鉴定分别属于26个属,以青霉属、曲霉属、头孢霉属为主,占内生真菌分离物总数的41.07%。对形态学鉴定为白僵菌属的10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均确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此外,球孢白僵菌作为玉米的内生真菌,在国内还是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邹勇  牛永春  邓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585-9588
[目的]了解瓜类植物内生真菌对瓜类植物常见土传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方法]对分自不同瓜类植物及不同部位的461株内生真菌分别与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3种土传病菌进行对峙培养试验,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情况,记载抑菌带的有无和宽度,计算供试病原真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分析内生真菌对3种土传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内生真菌对供试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表现为3种类型:抗生作用、基质竞争作用和寄生作用.在461株内生真菌中,共有13株对黄瓜枯萎病菌产生拮抗作用,25株对立枯病菌产生拮抗作用,64株对菌核病菌产生拮抗作用,分别占供试内生真菌菌株的2.8%、5.4%和13.9%.其中,菌株F30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带最宽,达19.0 mm.菌株JCL24对立枯病菌的抑菌带最宽,达11.3 mm.菌株F94对菌核病菌的抑菌带最宽,达14.3 mm.对黄瓜枯萎病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共3株,分别属于Nigrospora、Penicillium和Rhizoctonia属.对立枯病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共11株,分别属于Alternaria、Apiospora、Bipolaris、Colletotrichum、Exserohilum和Fusarium 6个属.对菌核病菌菌落生长抑制率大于70%的共17株,均为Fusarium属.[结论]部分瓜类植物内生真菌对土传病菌具有拮抗作用,主要通过抗生作用,少部分通过基质竞争和寄生作用抑制病菌生长.一些菌株对供试病菌抑制作用很强,可能具有用于瓜类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韩国果园菌根真菌的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分子技术对分离于韩国果园中的共生真菌进行了鉴定,经显微观察及PCR-RAPD分析可将收集菌株分为不同组群。不同植物、不同真菌的共生反应类型不同,所有采集的真菌分离株均能刺激果树根的生长,有时甚至能刺激兰属温带果树茎干的生长。5种真菌的18s rDNA序列经BLAST软件分析,证明它们分属于3个组,其中有2个种;葡萄丝粒菌及内生丝核菌可以确定,基于18 s rDNA树状分枝图与植物反应类型的不同相一致,但与PCR-RAPD多态性分析结果不同,韩国当地春兰分离株与严重的土传病害丝核菌及镰刀菌不同,这种不同可通过不同引物的PCR-RAPD技术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8.
 自2010年云南省昆明市周边及丽江市蓝莓商业化种植区发生了一种蓝莓新病害,典型症状为茎干和枝条枯萎死亡,发病早期部分枝条和叶片枯萎但不脱落,韧皮或木质部横切面呈轻棕黄色或灰黑色变色。采用温室接种致病性测定、形态及分子鉴定等方法对蓝莓枝干溃疡病病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各种植区采集病样 15 份,分离获得来自蓝莓病株茎干、枝等器官的15个生长较一致的真菌分离物;致病性试验证实,均为蓝莓枝干溃疡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利用ITSI-5.8S-ITS4进行PCR扩增,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其序列分析结果与B.dothidea的同源性为 99%~100%,分子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该病原菌在蓝莓果树上的危害在云南省内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树木溃疡病菌具有寄主多样性、危害症状复杂且分布广泛的特点,快速简便地区分真菌类别是杨树溃疡病研究及防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对树木溃疡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以M13为引物的PCR扩增可以在不同的种类之间产生稳定分化的带型。因此,本研究分离了43株18种树木溃疡病相关真菌,并且对这些菌株进行rDNA-ITS序列测定及M13-PCR。结果显示,M13带型差异与真菌的特定种类相对应。因此,认为M13分子标记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区分树木溃疡病菌。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福建省大豆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组成,于2007~2009年从漳州、厦门、龙岩等地大豆产区采集根腐病标样216份,从中分离到307株丝状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代表性菌株的致病性测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将这些病原菌分为5种,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12株)、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