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视觉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构建森林公园景观视觉评价技术体系,合理开展森林公园景观视觉保护与建设活动。以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按主客观评价加权的方式,对15个主要景点进行景观视觉评价,主观层面基于SBE法评价,客观层面以地理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选取视点、视线、视域及视觉敏感性4个方面多个评价因子定量评价,最后,将主观与客观评价进行等比例加权分析。结果表明,景点9的景观视觉条件最优,景点15的景观视觉条件最差。该评价体系在景观视觉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中具全面性和可操作性,可为森林公园视觉景观资源的管理与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金牛山主要景观点为研究对象,通过ASG综合法,按照主观评价与客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主观层面基于SBE法进行评价得到90名评价者的主观偏好,客观层面以金牛山地理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相关技术,选取视点、视域、视线、坡度、相对距离和视觉机率6个方面进行定量评价,最后将主观偏好评价与基于GIS的AHP评价相结合,构建AHP评价-主观偏好矩阵,将金牛山视觉景观划分为视觉景观关键区、自然发展区、次优先改进区和优先改进区,并根据其区域的本质区别,对各个景观点的保护与管理提供针对性的科学建议。结果表明,山中茶室、环湖步道、风铃塔位于AHP评价和主观偏好评价双高的视觉景观关键区;AHP评价偏低而主观评价相对偏高的自然发展区仅有景观台1个景点;梁厝亭、樱花园、817纪念园和双拥雕塑位于AHP评价和主观偏好评价都偏低的次优先改进区;环形坡道、杜鹃谷和月牙桥位于优先改进区。通过构建矩阵结合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结果,可以极大地提高景观视觉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为当下景观视觉评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江西银凤岭省级森林公园的景观、景点布局,对其重点景观资源进行了简要介绍及分析评价,以期为森林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盘古山森林公园重点景观资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盘古山森林公园内的景观景点布局,提出重点景观资源并进行分析评价,以为该森林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代县赵杲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旨在应用GIS技术,构建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体系,以期指导森林公园规划与开发。通过对赵杲观森林公园景观影响因素的分析,选取景观原生度、敏感度、适宜度、健康度作为评价指标因子构建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因子叠加法、层次分析法,结合GIS 技术,科学分析各评价指标权重,建立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体系,并对赵杲观森林公园进行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指标权重分别为适宜度0.3971、视觉敏感度0.2726、原生度0.1232、健康度0.2071。赵杲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数据最高值为3.0655,最低值为1.2071,整体景观生态状况良好。综合赵杲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评价结果,考虑公园实际状况划分对应保护区域,对各区域内人为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对公园后续开发利用提出对策。以评价分区为依据,提出公园规划优化策略,以期实现规划设计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科学生态的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其进行景观资源调查,利用差异分析法和对偶比较法研究了森林公园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的耦合效果,初步探讨了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森林公园的景观规划与评价以及景观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对色季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鲁朗景区为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采用AHP法对色季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色季拉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质量较高,环境条件很好,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但应着眼于中长期的开发规划,提高总体景观价值,形成各具特色的景点、景观。为公园定位、建设规模及顺序的确定和景观资源的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公园总体、景区及景点三个层次对东平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成功的,局部有待进一步改善。本文为公园定位、开发建设规模及顺序的确定和景观资源保护和整饰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对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公园总体、景区及景点三个层次对东平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平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成功的,局部有待进一步改善。本文为公园定位,开发建设规模及顺序的确定和景观资源保护和整饰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森林多功能经营背景下,森林视觉景观质量评价可以帮助林场确定视觉景观高质量区域,以保护视觉景观,避免其与森林经营之间的冲突。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对象,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DEM等数据,基于GIS的空间综合评价方法,构建森林视觉景观质量(FVLQ)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可视性、风景质量和视觉吸收能力3个一级指标,以及视觉几率、距离区、独特性、自然性、多样性、坡度、坡向、高程、植被丰富度、与水体的距离10个二级指标,并对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视觉景观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制图。结果表明,塞罕坝森林视觉景观质量(FVLQ)高、中、低区域所占面积百分比分别为4.1%、36.5%、59.4%;高FVLQ区域在坝上高原不仅集中分布在景点及其周边、游憩道路两侧,还包括一些远离道路和景点的区域,如头道沟至七道沟区域;在坝下山地则分散分布;总体上高FVLQ区域的面积随着与景点和游憩道路的距离增加而减少。研究建立了景观尺度上的森林视觉景观质量评价方法,评价结果为塞罕坝机械林场确定以视觉景观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多功能经营区域边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地理位置及游客组成划分代表性,以广州城市中心区越秀公园、城市近郊火炉山森林公园、城市远郊黄山鲁森林公园这3个广州市典型性城市公园为主要对象,研究植物景观美景度。为避免非植物因子,如道路系统、园林小品、建筑设施等干扰,在不同空间结构下选择不同的面积空间:每个公园内选取3块典型性密林绿地,面积为20 m×40 m;3块典型性半开敞疏林绿地,面积为20 m×20 m;3块典型性开敞性绿地,面积为30 m×30m。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心理物理学美景度评价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得出各样本景观得分值,结合SPSS 18.0数据分析软件将美景度量化值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将广州市典型性城市公园景观美景度进行量化比较。结果表明:(1)城市公园绿地景观的3种空间结构(即密林绿地、半开敞疏林绿地、开敞性绿地)在各公园内的分配比例不同。(2)植物种类丰富,越秀公园现有乔灌木280余种,地被170余种;森林公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约464种,分属107科284属。(3)景观评价结果:AHP景观评价得分值由高到低分别为:越秀公园、火炉山森林公园、黄山鲁森林公园;SBE得分平均值最高为越秀公园,黄山鲁森林公园次之,其次是火炉山森林公园;2种景观评价方法之间存在差异,从绿地空间植物结构类型上综合分析3个典型性城市公园:AHP景观品质得分值为密林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SBE得分值为密林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2.
基于VR全景图技术的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偏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乡村景观评价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乡村景观视觉环境的影响因素,本文首次将VR全景图技术应用于景观评价的研究中,进行了新技术应用于风景园林领域的实践尝试。利用VR全景图技术对空间、场景高度还原仿真的特点,改进传统的SBE法,以城市青年人群为例,通过观测实验并进行打分,从而得出原始数据,对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及景观要素偏好进行研究。首先,使用改进后的SBE法与SD法构建了乡村景观视觉评价模型,并确定了4个显著影响指标(建筑肌理感、植物种类、道路形态和卫生状况)。其次,根据VR全景图场景中偏好视域截图,进而从截图中归纳提取出9个景观偏好指标。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这9个景观偏好指标的偏好概率与该指标价值分数、所在场景SBE得分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并得出三者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得出建筑特色指标与水环境指标的偏好概率与其自身的价值分数有显著关系;建筑肌理感、农田肌理感的偏好概率受其价值分数与场景SBE值共同影响;自然视野与其他视觉焦点的偏好概率受到场景SBE值影响更为显著;道路形态、道路材料和植物种类偏好概率与其自身价值分数、场景SBE值并无明显关系。最后,分析出城市青年人群会产生此种偏好的原因,并希望能够对未来乡村景观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伊春市六处主要森林公园(兴安森林公园、日月峡森林公园、五营森林公园、美溪廻龙湾森林公园、汤旺河林海奇石森林公园、南岔仙翁山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景色质量、视觉吸收力和景观敏感水平三方面对其景观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分别得出了各森林公园在景色质量、视觉吸收力和景观敏感水平三个方面的评价得分,并且采用景观质量分数这一概念来衡量各森林公园的综合景观环境质量,得出了各森林公园的景观环境质量等级,并指出了各森林公园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太湖源森林公园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氏通过对太湖源森林公园3个主要景区植物群落的调查,对景区的风景林景观质量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景观美学、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组成的3个2级指标与10个3级指标构成的风景林景观质量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太湖源森林公园风景林景观质量整体优良,古树大树资源及特色风景林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景观和科研价值,并对风景林景观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景观优化和资源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滨水绿道景观视觉资源遭到破坏,模式化发展以及特色风貌缺失等问题,从视觉吸引角度出发,以郑州市东风渠滨水绿道为例,通过OpenCV和SBE法分别获取空间尺度、植物、实体、色彩、质地、水体、动态景象、景观多样性、景观自然性、景观协调性10个指标基础数据,结合熵值赋权法计算权重,并通过SPSS 25.0软件进行因子相关性和逐步回归分析,最后建立视觉吸引模型,并对绿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东风渠滨水绿道视觉吸引质量较高,文博东路-花园路段、北三环-徐寨路段视觉吸引质量等级最高,东明路-中州大道段最低,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王晓辉  黄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86-10388,10512
利用GIS技术平台和GPS定位系统对黄山新老云谷索道的视觉景观影响进行空间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新云谷索道的可视域范围、可视敏感景点个数和可视游道长度远小于老云谷索道,建成后的新云谷索道对景区视觉景观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基本达到了不破坏黄山风景区自然景观特质的要求.以GIS和GPS为技术手段的空间视域分析方法在风景区景观影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也是风景区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和分析评价中景观影响评价内容的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陕西太平森林公园林景资源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森林景观资源评价是森林旅游开发的依据,是森林公园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在深入调查陕西省太平森林公园森林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森林景观资源评价体系对太平森林公园从景观资源、森林资源、康复休疗3方面进行评价分析,为森林公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也进一步完善了森林景观资源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18.
吴丽华  廖为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241-3242,3248
景观资源的评价是旅游开发的基础。传统的森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仅研究人对森林景观的视觉感知,忽视人的听觉感知。实际上,缺少任何感知,其美学意境都不完整。该研究针对森林"声景观"被严重忽视的情况,以三爪仑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为例进行声景观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将声景资源分成水声景、雨声景、鸟语声景、叶声景、虫鸣声景和风声景6个大类,并界定森林公园各类声景观的定义、内涵和规律,为更全面地开发、利用和管理森林景观资源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植物群落特征和林分空间结构组成及评价是森林公园景观的关键,对森林公园景观优化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金丝湾省级森林公园为对象,基于40个调查样方,从群落特征和林分空间结构2个层面选择24个景观影响因子,运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得出各个样方景观得分值,进而构建美景度和各个影响因子类目之间的景观评价与预测的多元回归线性模型,并分析群落特征和林分空间结构对森林公园景观美学质量的贡献作用。结果表明:森林公园景观中,主要影响美景度的景观因子有凋落物、林下层统一度、乔木丰富度、郁闭度、胸径变异系数、竞争指数、枝下高和角尺度,其贡献率分别为20.809%,20.424%,14.547%,14.162%,10.790%,8.189%,6.455%和4.624%;群落特征和林分空间结构2个层面的贡献率分别为87.187%和12.813%。植物群落特征和林分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在森林公园美景度评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王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07-19910,20049
为深入挖掘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六冲、龙潭景区的旅游资源特色,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2个国家标准,通过分析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六冲、龙潭景区的旅游资源构成和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对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六冲景区的风景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单体定量评价、旅游资源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公园旅游资源丰富,有峰谷石崖景观、溪瀑景观,森林景观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生态环境优越;Ⅳ级旅游景观5个,Ⅲ级6个,Ⅱ级14个,Ⅰ级4个;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为41.3分,达Ⅰ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