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郑州地区小麦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以冬春性不同的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适播期在10月14—21日,半冬性品种小麦适播期时间长于弱春性品种。播期对小麦产量、生育进程和收获指数的影响显著,播期后移,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早播或者晚播的产量均低于适播期;有效积温显著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和株高,弱春性品种晚播可降低倒伏概率,但对半冬性品种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选用3个有代表性的弱春性小麦品种,在河南省18个试验点种植,研究了冬前积温(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及冬前壮苗叶龄指标的确定。结果表明,冬前积温与小麦产量存在二次回归关系,冬前积温在590℃时产量最高,表明此积温下的播期是河南省弱春性小麦的适宜播期。随冬前积温增加(播期提早),弱春性小麦冬前长1片叶子所需要积温增加,冬前积温350~770℃,长1片叶子所需要的积温在57~84℃。根据适宜冬前积温长1片叶子所需积温推算,河南省弱春性小麦冬前应处于六叶一心期,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冬前积温获得高产,又能保证弱春性小麦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品种冬小麦的播期试验,探究在正常偏暖年份下,北京地区继续种植冬性品种小麦和提高偏春性小麦品种种植比例的可能性,并利用播期调整减少抗寒性相对弱的品种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与9月下旬常规播种相比,北京地区目前可以适当推迟冬小麦播期,10月中旬前均可种植,品种选择应以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为主;10月上旬以后播种的冬小麦,冬前难形成壮苗,容易遭受冻害影响,特别是偏春性品种,但可通过提高播量和选种抗寒品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4.
品种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品种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丰地区小麦的适宜播期在10月20日至11月10日;适期及迟播种的品种以春性的扬麦系列、宁麦13及郑麦9023较为适宜;适播期内偏早播种的可种植冬性的烟农19及半冬偏春性的郑麦9023。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分蘖成穗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条件下进行了分蘖成穗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分蘖成穗率随播期推迟而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播期推迟有降低的趋势;分蘖所经历的总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缩短,分蘖能力也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弱,且冬性品种比春性品种明显;所以,冬性及半冬性品种应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半冬性、春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与成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与成产因素均有较大差异;播期对产量与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成穗数与千粒重影响较大;播量对产量及成产诸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豫东地区应以半冬性与弱春性品种为主;为防止越冬期与春季冻害的发生,各类型品种都可适期晚播。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2020—2021年度河南省区试95份小麦新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春播的方法对区试小麦品种的冬春性类型进行鉴定,为品种审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春播第二播期条件下,12份新品种鉴定为春性类,春性类品种均全部抽穗,抽穗率为38.5%~95.0%,苗穗期为46~53 d,成熟情况表现为未成熟、基本成熟和接近成熟;83份新品种鉴定为冬性类,大部分品种未抽穗,抽穗率为0~23.9%,成熟情况均表现为未成熟;春性类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量的12.6%,冬性类品种占参试品种总数量的87.4%。春播第一播期条件下,所有冬性类品种鉴定为半冬性。春播第三播期条件下,春性类品种中5份品种鉴定为春性,其余7份品种鉴定为弱春性。  相似文献   

8.
晚播法量化鉴定冬小麦品种冬春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冬小麦品种冬春性的传统识别方法 ,一般只适用于冬小麦品种冬春性的定性认别。对生产上众多的冬小麦品种 (系 ) ,尤其是冬春性差异不明显的品种进行冬春性认别和比较 ,可以用晚播法进行定量鉴定。通过试验 ,提出了晚播法量化鉴定小麦品种冬春性的理论依据、方法和适宜地域范围  相似文献   

9.
采用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麦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及播量对小麦叶龄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只要加大播量不会影响高产群体的形成;春性品种晚播将影响群体的总生长量和群体穗数,适期播种最好,有利于形成高产群体,并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不同品种播期与产量的互作不一致,成产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也不一致:半冬性品种晚播并不会降低产量;弱春性品种晚播和早播均可导致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正> 1.选用良种,适期早播 适宜我地种植的冬性、半冬性品种,如优质强筋型小麦皖麦38、周麦12,中筋型新麦9号、皖麦46,普通小麦品种徐州24、皖麦36等。弱春性、春性品种宜选用优质强筋小麦郑麦9023、皖麦44、周麦11等。适期早播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积温,为壮苗越冬打下基础。具体播种适宜时间为冬性品种10月1~10日,半冬性品种10月5~15日,春性品种10月15~25日。播种前,种子要进行精选、晾晒和发芽试验。小麦“三拌”下种,是我地小麦拌种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小麦冬春性鉴定在区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2019年黄淮南片区域试验和黄淮冬麦区旱地区域试验参试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为材料,采用田间春播鉴定法,依据对参试品种(系)春播苗穗期和抽穗率的计算,进行冬春性鉴定。结果表明,黄淮南片冬水组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参试品种(系)共鉴定出春性类品种(系)32份,占参试品种(系)的4.78%;黄淮南片春水组参试品种(系)共鉴定出冬性类品种(系)18份,占参试品种(系)的21.43%。从鉴定情况看,近10年播期的设置,即依据当地春季气温的候平均气温,第一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3℃后的次日,第二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7℃后的次日,第三播期为候平均气温达10℃后的次日的鉴定方法来确定播期,不受时间的限制,3个播期相互印证,相互参考,结果准确可靠。参试品种(系)中鉴定为冬性类的品种(系),其春播第二播期抽穗率均小于30%,成熟期时植株未成熟;鉴定为春性类的品种(系),其春播第二播期抽穗率均大于30%,成熟期时植株基本成熟,苗穗期大于45 d,说明田间春播鉴定法的检测指标春播抽穗率和苗穗期是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有效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南阳盆地一般在9月中旬完成腾茬,正常年份9月底整地待播小麦.而按照该区大面积种植的弱春性或春性小麦品种要等到10月20日以后才能播种,这中间有20-30d的休闲期,若改用弱冬性的小麦品种就可以早播种10d左右,这既利于培育小麦冬前壮苗,促进冬前分蘖发生,又可弥补该区小麦成穗数相对偏少的不足.同时由于该区一些农户往往急于早播种,导致弱春性、春性小麦品种播种过早,发生冬前旺长而遭受冻害.所以,推广产量潜力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对促进南阳盆地小麦高产和小麦生产安全是一顶重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春性小麦品种的播期效应及其生产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择四川在性强弱不同的小麦新品种,于1996 ̄1998年在盆西平原稻茬麦田进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1)小麦产量的播期效应因品种春性强弱和年份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别。强春性早熟品种对迟播有较好的适应性,正常年份(无明显倒春寒)于10月底播种不会出现结实异常,但在低 年份会因结实锐减导致严重减产;弱春性晚熟品种早播可获得较高产量,愈迟减产愈多;春性中熟品种年际之间和播期之间的产量波动都相对较小,适播期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小麦处理在各生育时期群体动态的调查,分析播期播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其产量三要素的影响,以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弱春性小麦品种偃展4110为例,找出半冬性小麦和春性小麦在本地区适宜的播期播量,为黄淮南部(河南)小麦丰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陕西关中灌区冬前小麦壮苗的标准,提出以生态环境定品种,以品种定叶令,按叶令定积温,按积温定适宜播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南阳盆地一般在9月中旬完成腾茬,正常年份9月底整地待播小麦。而按照该区大面积种植的弱春性或春性小麦品种要等到10月20日以后才能播种,这中间有20—30d的休闲期,若改用弱冬性的小麦品种就可以早播种10d左右,这既利于培育小麦冬前壮苗,促进冬前分蘖发生,又可弥补该区小麦成穗数相对偏少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播期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幼穗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春化作用与器官建成的关系,采用Excel,DPS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春季3个播期对4个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京841、川麦107、扬麦16、高原602)幼穗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性越强的小麦品种在春季播种幼穗分化可正常进行,而冬性品种不经过春化作用无法正常进入二棱期;春性小麦品种可正常完成幼穗分化的前提下,随着播期推迟,进入二棱期推迟,但整个幼穗分化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同一小麦品种,无法进入二棱期的处理植株干物质量、植株含氮率、植株氮素积累量均明显低于幼穗可正常分化的处理;同一小麦品种可完成幼穗分化的处理中,随着播期推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对半冬性、春性、多穗型、大穗型等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进行高产栽培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地区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的适宜播期分别为10月10日左右和10月20日左右;半冬性多穗型和大穗型品种的合理密度分别为180万/hm^2和240万/hm^2基本苗。提出了各种类型小麦品种在6000kg/hm^2产量水平下冬前及春季的合理群体指标及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的春化发育特性,给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不同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29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春化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穗分化的起始和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后不同品种的苗穗期(出苗期至抽穗期经历的天数)、出苗期至幼穗分化二棱期的天数均随春化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但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取相异性指标5,可分为春性(S)、弱春性(PS)、半冬型偏春性(PWS)、半冬型偏冬性(WS)和冬型(W)5个类型.春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不经春化处理也可正常完成幼穗分化过程、正常抽穗,半冬型偏春性品种正常幼穗分化需要0~2℃的低温10 d,半冬型偏冬性品种0~2℃的低温达到20 d才能完成正常的幼穗分化,冬型品种正常幼穗分化需要30 d 0~2℃的低温.半冬型偏春性品种、半冬型偏冬性品种和冬型品种如不经过低温春化处理,穗分化都在二棱期停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