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台河口保护区是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大陆种群西线群体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栖息地。2008-2010年3-4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春迁期丹顶鹤觅食栖息地的多尺度选择进行了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春迁期,该保护区丹顶鹤觅食栖息地选择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觅食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2)觅食生境类型偏好选择芦苇沼泽(90.00%),也偶选玉米地、泥滩、草甸等生境;(3)觅食区选择通过宏生境因子和干扰因子来判定,宏生境因子包括明水面、堤坝和火烧地,距离均在30m以内;干扰因子包括居民区和油田等强干扰因子和道路等弱干扰因子,均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居民区保持在1km以上,油田保持在2km以上,道路保持在300-500m;(4)觅食微生境选择通过微生境因子来判定,包括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直径等,选择盖度小(<5%)且植被高度小于喙长的区域觅食。  相似文献   

2.
以分布在高黎贡山大脑子的白尾梢虹雉群体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直接观察其取食行为,用样方法研究其春季取食地特征,以探讨野外白尾梢虹雉的取食习性。结果表明:天气会对白尾梢虹雉取食行为产生影响,晴天其取食行为多发生在晨昏,而雨雪天气时则多在雨雪停歇后取食;取食地点偏好选择草坡和裸地,而避开箭竹林,尤其是箭竹密度超过20株/m2的密集林;在草坡和裸地取食时,60%的觅食地点在距离林缘2 m内的范围;取食地多选择坡度较大的地带;水源对白尾梢虹雉取食地点选择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生境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四川省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中调查了 12种生态因子的 5 8种生境类型 ,利用Forageratio指数对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原始林 2 0 82个样方中发现有大熊猫痕迹样方 4 31个 ,有大熊猫痕迹样方数占调查样方数的 2 0 7% ;在 15 82个次生林样方中有大熊猫痕迹样方 15 2个 ,有大熊猫痕迹样方数占调查样方数的 9 6 % .研究结果表明 :①原始林中大熊猫回避大于坡度 4 0°的生境类型 ,而在次生林生境中对坡度没有表现明显的偏好 .②坡向和乔木郁闭度对大熊猫的生境选择没有明显影响 .③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大熊猫都偏好针阔混交林 ,但在次生林中还把选择范围扩大到针叶林和阔叶林 .④原始林中大熊猫偏好乔木胸径 30~ 5 0cm的生境 ,次生林中降至 2 0cm以上 .⑤大熊猫在原始林中回避竹类植物盖度低于 5 0 %的生境 ,在次生林则随机选择这类生境 .⑥大熊猫明显偏好原始林 .在全部 12个生态因子中 ,大熊猫对 11个因子的选择发生了改变 ,改变程度各不相同 .大熊猫在原始林中要回避的 9个生境类型 ,在次生林中变得随机选择 ;在原始林中随机选择的 6个生境类型 ,在次生林中变得偏好 .上述结果说明 ,对于原始林中回避或随机选择的生境特征 ,次生林中的大熊猫变成随机选择或偏好 .因此 ,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白头鹎的保护以及城市自然保护规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7月~2011年5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头鹎的生境分布和取食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共记录白头鹎取食行为400次,主要取食生境为乔灌木林(46.50%)和建筑区(37.75%),其生态位宽度为2.61;白头鹎取食方式的生态位宽度为2.32,主要采用拾取方式(61.50%);取食基质的生态位宽度为3.94,主要倾向于叶层(41.00%);取食高度的生态位宽度为3.12,主要倾向于中层(46.00%)和地面(25.25%)。[结论]白头鹎的取食生态位宽泛,为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植物的芽、嫩叶、花、果实、种子以及昆虫等为食。  相似文献   

5.
2013月12月至2014年2月,对拉市海越冬斑头雁觅食生境选择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区7种典型生境类型中,斑头雁偏好选择草地、沼泽泥滩地以及浅水区3种生境。通过对不同生境特征选择的分析,发现斑头雁偏好选择干扰频率低、距离干扰远、远离道路及人类建筑物的生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野猪(Sus scrofa)冬季功能性生境格局及其差异,为野猪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07-12-2008-02,结合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四川凉山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野猪冬季功能性生境格局进行了研究,测定了野猪取食地、排便地、筑巢地等3类功能性生境的20个环境因子,比较野猪对3类功能性生境各环境因子之间的选择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发现野猪痕迹91处,其中含有拱食痕迹的样方数为53个,含有粪便痕迹的样方数为31个,含有巢穴的样方数为7个。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野猪取食地、排便地、筑巢地3类功能性生境各变量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乔木高度差异显著(P=0.040),其他生境变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经多重比较发现,取食地与筑巢地的灌木盖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野猪取食地的海拔(2 248.08±18.61)m、郁闭度(32.75±1.96)%、乔木胸径(51.03±3.69)cm、乔木距离(1.91±0.20)m、灌木距离(1.33±0.20)m,均大于排便地和筑巢地;而野猪排便地的灌木高度(154.50±11.78)cm大于取食地和筑巢地;筑巢地的灌木盖度(62.86±9.69)%、地表总盖度(87.86±3.88)%、干枯植物盖度(73.95±4.84)%均大于取食地和排便地。野猪冬季不论是取食、排便还是筑巢都主要选择人为干扰轻、靠近水源、向阳、坡度平缓、中坡位的灌丛;野猪较高频次地选择坡形不均匀的生境(48.39%)排便;冬季野猪将巢主要建于灌丛(42.86%),部分建于阔叶林(28.57%)和针阔混交林(28.57%),但不在针叶林建巢,而取食(5.66%)和排便(3.23%)发生在针叶林中。经χ2检验,野猪3类功能性生境在隐蔽度的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而对于坡位、坡度、坡向、坡形、植被类型、水源距离、干扰强度等生境变量选择的差异不显著。【结论】野猪在取食、排便、筑巢等3类功能性生境的选择上存在差异,其中对乔木高度、灌木盖度和隐蔽度的选择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扎龙保护区散养与野生丹顶鹤孵化期觅食生境选择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2005年3—5月份,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定点观察法、样方法、因子测定法等对散养与野生丹顶鹤孵化期的觅食生境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孵化期散养与野生丹顶鹤觅食生境类型一致,均选择芦苇沼泽;因子分析表明:觅食微生境选择存在一定的差异,均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影响散养丹顶鹤取食的前3个因子分别是食物因子、警戒因子和食物保障因子为主,而野生丹顶鹤的前3个因子分别是食物因子、食物保障因子和警戒因子为主。得出结论:孵化期,在扎龙保护区繁殖的散养丹顶鹤繁殖对的觅食生境选择策略与野生丹顶鹤繁殖对还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洪河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秋季觅食生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05年10月2日至10月21日采用生境因子测定法对洪河自然保护区秋季丹顶鹤的觅食地样方生境因子(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水深、水流、人为干扰等)进行了测定.对野外调查数据采用标准差分析以及平均值比较等数学方法处理,结论如下:丹顶鹤喜好在植被高度60~120cm,植被盖度低于75%,植被密度在600棵/m2,距人类活动场所的距离大于500m左右的生境中觅食.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完达山地区狍子冬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07和2008年11—12月在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的五泡林场和河口林场对狍子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在野外布设110条样线,每条样线长5km,样线间间距2km的方法收集生境数据,利用资源选择指数(RSI)和资源选择函数(RSF)分析狍子冬季生境选择。结果表明:狍子偏向于选择针阔混交林(资源选择指数Si=0.37)和阔叶林(Si=0.19)、隐蔽度在35%~70%(Si=0.46)、郁闭度在35%~70%(Si=0.61)、盖度为10%~20%(Si=0.27)、坡度25°(Si=0.18)、乔木密度0.06株/m2(Si=0.59)、乔木胸径15cm(Si=0.66)、人为干扰距离500m(Si=0.12,Si=0.30)、中坡位(Si=0.14)、阳坡(Si=0.44)的生境;狍子对灌丛(Si=-0.05)、郁闭度35%(Si=-0.03)、盖度10%(Si=0.04)的生境表现出随机选择;不喜欢选择针叶混交林(Si=-0.56),不选择农田生境(Si=-1.00)。狍子在完达山东部林区的生境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11.17+0.71×隐蔽度+3.24×坡向+0.59×食物丰富度-0.62×干扰距离-0.25×乔木胸径+0.01×灌木密度+0.07×坡位,狍子对生境的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  相似文献   

10.
湖泊适宜生境对于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觅食生境改变影响水鸟取食集团的组成,进而影响水鸟群落结构的稳定。对比2004与2015年2个越冬季升金湖水鸟群落结构以及湿地景观变化,分析了湖泊湿地变化对水鸟群落结构的影响。在2004与2015年两个越冬季,分别记录到水鸟7目12科41种33 775只和7目12科44种38 794只。越冬水鸟种类和总数量有所增加,虽然优势种群仍为雁鸭类,但豆雁和白额雁取代了小天鹅、鸿雁和针尾鸭成为优势物种,前2种主要分布地点有赤岸、三千亩、小西湖等地,后3种主要分布在杨峨头、白联圩、舍干、三千亩、沙山等地。沉水植被的退化可能是导致小天鹅、针尾鸭等浅水取食集团和鸿雁等挖掘集团水鸟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广阔苔草滩的形成使得啄取集团如豆雁、白额雁和小白额雁等草食性雁类数量明显增加;湖区大面积渔塘转变为水稻田,使部分鸭类丧失了适宜的觅食地,但为白头鹤、豆雁、白额雁等水鸟提供了替代生境。实施植被恢复和加强退化湖泊的生境恢复是维持越冬水鸟群落结构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