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饮品的香气品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红茶饮品因鲜叶破碎强烈、供氧充足、发酵迅速, 使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受抑, 加之缺乏干燥过程, 影响了香气的形成与转化, 从而表现出香气总量及Ow uor指数低, 香气前体残留量高。后熟处理虽然使悬浮发酵红茶低沸点香气和香气总量下降, 却明显提高了Ow uor 指数, 改善了香气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2.
普洱茶香气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叶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香气物质在茶叶中的含量很少,一般只占干物质的0.02%.普洱茶有与其他茶类不同的独特香气,呈香物质及其含量也有所不同,加工过程会导致香气组分及含量的变化.对普洱茶香气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采用白参菌风干子实体不同组织部位、不同消毒方式进行菌种分离。结果表明,白参菌风干子实体在菌柄处分离易获得菌种,在消毒方式上用无菌水冲洗即可。通过该方法,得到白参菌菌种,并对菌种进行栽培出菇试验,得到的白参菌出菇整齐、朵大。  相似文献   

4.
白参菌多层次立体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参菌,又名裂褶菌、白花,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菇菌。其菇体质韧、味道清香、鲜美爽口、营养丰富。据测试,白参菌含人体需要的8种氨基酸总量达17.04%,并富含锌、铁、钾、钙、磷、硒、锗;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此菌性平、味甘,有清肝明目,滋补强身的功效。从白参菌中提取的多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 346)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 ES488)混菌发酵对低醇美乐葡萄酒香气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混菌发酵增香性能最优的接种比例,以期为酿造高品质的低醇葡萄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将M.pulcherrima 346与S.cerevisia ES488以0.5∶1、1∶1、1∶0.5的比例接种发酵美乐葡萄醪,以纯种发酵为对照,利用GC-MS分析发酵酒样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种类及含量.【结果】不同接种比例酿造的酒样中香气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均存在差异.各处理组酒样中共检出9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1∶1处理组共检出70种香气物质,且乙酸乙酯、异丁醇、芳樟醇、β-大马士酮的含量比对照组增加2.5倍以上.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混菌发酵酒样的主体香气物质为α-松油醇、芳樟醇、香茅醇、异丁醇、月桂醇、1-癸醇、乙酸乙酯,可使酒体具有更浓郁的花香、果香味,与感官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将M.pulcherrima 346与S.cerevisia ES488以1∶1的接种比例进行混菌发酵,可有效提升美...  相似文献   

6.
蒙山茶包括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蒙山毛峰等较多种类。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蒙山茶中香气成分的种类繁多但含量少,在收集过程中不稳定,因此对其分析与鉴定比较困难。综述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减压蒸馏法(VDE)、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顶空分析法(HAS)、搅拌子萃取(SBSE)、Tenax TA 吸附管、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SAFE)等茶叶中香气成分的常用提取方法,对蒙山特色名茶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史经略  张安宁  薛祥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493-1496,1500
[目的]探讨混菌固态发酵生物饲料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玉米粉、豆粕、酒糟为主要原料,通过混料设计确定主要原料的最佳配比,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混合菌种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含水量、红糖添加量等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玉米粉的量66%、豆粕量11%、酒糟量23%、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8 h、红糖添加量5%、含水量43%、接种量9%。[结论]在该条件下获得生物饲料中菌体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绿针茶加工过程香气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GC)/质谱(MS)法分析了绿针名优茶加工过程茶叶香气的变化。结果表明,绿针茶主要的芳香成分是:正己醛、反-3-戊烯-2-酮、庚醛、三甲基吡嗪、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Ⅲ、香叶醇、苯甲醇、苯乙腈、β-紫罗酮+顺茉莉酮、橙花叔醇、博伏内酯、二氢海癸内酯和吲哚。杀青是绿针茶香气形成的主要工序。在做形过程,多数香气趋于减少,这可能同揉捻后茶叶体内环境状态的变化有关。干燥阶段萜烯  相似文献   

9.
<正>一、形态特征白参菌子实体较小,簇生或群生,形似菊花,菌盖扇形或肾形,直径1~5厘米,人工栽培的鲜品单朵重50~100克。菌肉薄,质韧,白色至灰白色或褐肉色。多数裂瓣,边沿常呈掌形纵裂内卷,表面长有绒毛;基部狭窄,菌褶从基部辐射状生长,菌柄短或无。  相似文献   

10.
发酵是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水分、温度和通气量的掌握是该工序最重要的技术因子。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总结六堡茶发酵工艺中相关技术措施的优劣和适度标准的掌控方法,以期促进广西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纤维素降解菌的酶活进行综合测定及对其秸秆降解率的测定,对实验室现有的7个绿色木霉菌株进行筛选,得到2株具有高效纤维素降解能力的菌株,分别为化L4C、BS.化L4C的FPA、C1、Cx、CB酶活分别为714.941 7、647.747 3、2440.601、1 171.007 U/mL,BS的FPA、C1、Cx 、CB酶活分别为608.912 7、299.087 7、2 214.773、1 069.109 U/mL.在最优培养基配比稻草∶麸皮=7∶3,氮源为硫酸铵、尿素,碳源为碳酸钙,自然pH值,28°条件下培养,BS对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19.74%、37.55%、22.58%;化L4C对秸秆中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达23.90%、33.85%、19.16%.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结果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礼物的一种腌茶.酸茶是经一段时间的掩埋自然发酵而成的.文章对酸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黄酮类物质及水溶性糖等主要成分和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为酸茶的实用价值和保健功效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郑晓燕  曹冠华  张倩茹  柏旭  袁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25-21327
[目的]探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变化和发酵温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实时监测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对各发酵工序中茶样的细菌菌落进行计数。[结果]原料茶中的细菌数最多,为1.2×105cfu/g。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中层温度最高,茶样细菌数量最少。[结论]该研究为有效控制发酵温度和更好地提升普洱茶品质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郭兰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131-131,170
对发酵豆乳中乳酸菌的菌数、菌形变化等作了初步研究 ,并描绘出发酵豆乳中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16.
以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滤纸酶活力为考察指标,探讨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化L4C 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混合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时间;并以降解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混菌固态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进行优化,以促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缓解粮食危机,降低环境污染。结果表明,绿色木霉化 L4C 和黑曲霉混合固态发酵最佳时间为3 d,最佳总接种量为10%,绿色木霉化 L4C 与黑曲霉的最佳接种比例为1∶1,培养基最佳氮源为硫酸铵,麸皮与稻草秸秆粉最佳质量比为3∶7,最适宜培养基含水量为50%。在该条件下稻草秸秆半纤维素降解率可达34·83%,纤维素降解率可达39·75%,木质素降解率可达27·41%。  相似文献   

17.
复合菌固态发酵高蛋白饲料添加剂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曲霉菌、产朊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为出发菌株,通过对固体发酵工艺条件和培养基优化的研究,获得了一条优化后的复合菌固态发酵高蛋白饲料添加剂生产工艺。研究表明以黑曲霉菌、产朊假丝酵母和枯草芽孢杆菌接人固体比例为4:3:3.固体接种量50%,发酵温度30℃~32℃,含水量50%,发酵初始pH4.6左右,发酵时间50h为发酵条件,以豆饼粉85%,(NH4):SO40.8%。KH:PO40.2%。麸皮15%.硫酸铜和硫酸锰分别加入0.8‰为固体培养基,所产酸性蛋白酶活力最高为15426u/g,而获得最大酵母菌菌数为35亿.小肽含量为12.86%。粗蛋白含量为52.32%的高蛋白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适宜的摊凉时间和提香温度,为茶叶加工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采用理化成分测定法、感官审评法和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仪联用技术,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研究了不同提香处理对贵州珠形茶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珠形茶茶样含水量、茶多酚含量、香气和滋味呈显著差异,个别处理茶样的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差异。摊凉8h提香,茶样(P2)的香气和滋味得分最高,分别为93分和91.5分;分离鉴定出6种醛类、13种酮类、11种烷烃类、13种烯烃类、15种酯类、4种酸类、12种醇类、2种酚类、5种奈类、2种苯类和10种杂环类及其他,共计93种化合物。摊凉8h再提香,温度控制在110~120℃,有利于形成贵州珠形茶滋味醇正、栗香较显和香气持久的独特品质风味。  相似文献   

19.
普洱茶(熟茶)发酵过程中不同堆层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取云南普洱茶主产区临沧的晒青茶原料,在其进行大生产加工过程中取样,参照国标检测项目及分析测定方法,系统地研究在普洱茶(熟茶)后发酵过程中各堆层的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从而探究后发酵工艺条件对普洱茶(熟茶)主要物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中,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茶黄素、茶红素、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均减少,其中氨基酸、原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褐素、咖啡碱和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则增加,其中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茶红素含量减少较明显,而茶褐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则增加较明显。从不同层次来看,上层茶坯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水溶性糖、咖啡碱、茶红素、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中层茶坯的堆温、氨基酸、茶黄素、水溶性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下层茶坯的氨基酸、原果胶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通过对不同发酵阶段及不同层次发酵情况的研究,可以增加对普洱茶(熟茶)的后发酵过程物质变化的可控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普洱茶(熟茶)深加工产品提供部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短乳杆菌对双低菜籽粕进行混菌固态发酵,优化发酵条件,提高双低菜籽粕的饲用品质。【方法】利用纳豆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双低菜籽粕进行固态发酵(先接入纳豆芽孢杆菌再接入短乳杆菌),以发酵产物中的纳豆激酶活力常用对数值与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含量构成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接种量、温度及料(g)水(mL)比对发酵效果的影响。选择接种量、温度及料水比为影响因子,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筛选双低菜籽粕的最优发酵工艺。【结果】单因素试验得出最优接种量为每100g 1.5mL,最优的发酵温度为37℃,最优的料(g)水(mL)比为1∶1。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的双低菜籽粕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每100g 1.5mL,发酵温度37℃,料(g)水(mL)比1∶1.05,在该条件下发酵96h后发酵产物的综合评分为4.57。【结论】经优化的混菌固态发酵工艺对发酵后菜籽粕品质的综合提升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