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对沈从文小说人性描写的认识上,采用一种“关系说”的标准,在“人性在美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美与健全人性的关系中”、“人性在美与合理的关系中”三种关系框架中具体考察沈从文小说的人性描写。沈从文的人性描写是其艺术审美追求特有的表现形式,在探讨人性形式的可能性和生命存在的合理性中,在艺术世界中活现了人类原先拥有现在却正在失落的永恒价值,但在艺术化过程中,题材的社会历史内涵限制了他对人类无法规避的思想与精神课题的艺术表达,对人性的纵向开掘变成了对“湘西人性”的横向铺展,对人性健全合理的理念表达变成了对人性本来不健全的创作对象中美的因素的情感癖好。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学是一种反映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文学。从生态主义的视角解读小说《查泰来夫人的情人》,可以看出劳伦斯对生态环境的极大关注,对人性的莫大关怀。小说反映了作者超前的自然生态意识。劳伦斯谴责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对和谐社会关系的严重摧残以及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异化。通过康妮的选择,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只有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获得拯救和重生。  相似文献   

3.
鲁迅与郁达夫同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五四新文学的奠基者,又同为浙江作家且均留学于日本,他们的作品在深挖历史罪恶的渊蔽、抒写20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困境、反映人类普遍的孤独情绪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肖申克的救赎》以哥特式小说的震慑力反映了制度化对人性的迫害, 通过人性与专制, 自由与禁锢,希望与制度化的哥特式冲突, 表达了人类对于命运和人生的理解。小说使用哥特式手法将幻灭的人类从空虚麻痹的状态中激活, 重新点燃其追求梦想, 追求自由的希望, 并完成生命中真正的救赎。  相似文献   

5.
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两者互为条件,相互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发现文学欣赏基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能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而文学欣赏又体现了文学创作价值,由此引发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相互影响的分析。文学的创作质量决定了文学欣赏水平,文学欣赏又推进了文学创作,一直循环往复,互相影响。也可以理解为文学欣赏是文学创作的再次创作,并且对之后的文学创作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性品牌与品牌人性 在针对人类不同的需求与欲望时,品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也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在仅仅是为了生存活命的环境下,生水或能吃的未加工的动植物就有可能成为商品中的某个品牌;人类社会中文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加工后的生水或动植物才会变成商品中的某种品牌;品牌多了,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需求逐渐向更加关照人性的品牌集中,于是就出现了名牌。  相似文献   

7.
大学不仅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还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这一精神职能的根据在于其追求高深学问的本性.历史上,大学曾经试图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现实中,由于过分强调服务社会,大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职能被忽视.为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关注人文学科,增强学术探索中的人文关怀,拒斥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重新确立并发挥大学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8.
老舍笔下的旗人、卫慧《上海宝贝》中的天天以及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在人性方面具有共同点——惰性,这种惰性的产生是由于他们都处于一种时代转型期,却不能以正确的姿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惰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前行的阻力,人类要发展,就必须克服这种惰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莫言文学创作与故乡的情感牵连,指出莫言作品显现出的"怨乡"情结与"怀乡"情结均与作者深深的故乡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作品中诸多形象与情节均可在作者故乡的现实世界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像,但作者进行了审美的变形与幻化,深厚的故乡情结支撑着作家文学的华美大厦并表现出鲜明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释义与还原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只有站在意识形态和历史哲学两个维度上,我们才能够正确的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释义的"前结构"。提出应在思维和存在的现实关系中还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的本真精神。认为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正确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据斥对当代性的无根言说。  相似文献   

11.
人所共知 ,“改造国民性”思想贯穿于鲁迅文学创作的始终。但其深层意蕴则是为了“立人”。鲁迅为此坚韧求索在文学创作之路上 ,“立人”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和融升华了鲁迅小说的品位。深层挖掘国民性 ,批判病态社会不幸的国民精神 ,激活了鲁迅小说创作的灵感 ,构画出小说“忧愤深广”的路向。那些反映古老沉沦的土地和沉重而厚实的国民灵魂的小说凝结着鲁迅强烈而高度成熟的理性精神和历史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文学价值论走文艺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当代文学的价值取向问题一直是许多理论家、文学家以及人文学者关注的焦点。目前文学的价值取向有多种维度。由于文学具有社会人文性质和意识形态性质,这决定了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在于表现对人类精神的的深刻关怀、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戴维·洛奇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与西方历史和文学中的小丑具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校园知识分子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小丑。在英国,知识分子无论在现实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成为小丑和被嘲讽的对象,这种局面的形成既与英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相关,也和当代英国的社会现实、学界现状,特别是学界的知识分子批评相关。  相似文献   

14.
道德感在人类生态教育视域下发挥着调节作用的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态教育进程的实效性,加强道德感的培育是从人性这一人学视野中探寻人类生态教育现实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而道德感的培育能够成为人类生态教育视域下的价值诉求,主要是由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这两个方面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精神实践活动,自我教育既非从来就有,也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其发生和展开的历史前提与演变过程的。自我教育的发生,意味着自我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生成,意味着人类在自我教育意识和理性思维运作下展开精神实践。这必然以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现实而非虚拟、能动而非被动、实践而非空想的人,作为根本前提。自我教育不仅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也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重要表现。它充分体现了人类自我革命的能动性,给"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注入了无限的可能,推动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文明图景。  相似文献   

16.
哥特式文学属于英美十八世纪所盛行的一种文学派别,源于罗马帝国时期的日耳曼部落,大多具有阴暗恐怖的氛围,小说的文学元素主要有恐怖、灵异、死亡、颓废、复仇、诅咒、厄运等等消极负面的黑暗文学素材,主要揭示了社会的阴暗和罪恶层面以及人性的消极面向,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社会制度和人性道德等等问题也作出了一定的探究。哥特式的创作形式对英文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从文学层面上揭示了当时英美社会的宗教和文化,需要了解英美文化、历史与风俗,就不得不细细地探究哥特式文学的精髓和艺术性。本文介绍了哥特式文学的特点和发现,深入探析了哥特式文学的氛围的塑造和本质,探索了哥特式文学对于英美文学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它具有传承历史、与时俱进等特点。“水的精神”是大连水产学院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历史特性、学科特色、实践特长和地域特征,在水院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学校内涵建设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8.
英美浪漫主义作家从自然的审美与精神意义、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生命共同体三个方面书写了各自的生态意识。他们揭示了自然中美的真谛,阐释与自然相融的和谐之美,提倡回归自然,复归人类的美好天性,为人们追寻精神家园开辟出一条通往真、善、美的自然之路。此外,他们也表达了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注,呼吁人们敬畏生命,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强调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只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生命共同组成一个平等的生命共同体的宇宙血缘家庭。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价值在于揭示人类与自然的深层关系和相互影响,促使人们参悟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一切言说和行为都是为了生存。孔子与海德格尔关于生存论说展示:"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正名"是现实生存的秩序化调整;"向死而生"、"未知生,焉知死"是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诗意的栖居"和"燕居"是人类生存的追求指向。通过二者比较不仅显明了中国人的生存特点,而且也显现了当下中国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20.
品饮艺术的精神境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波韵 《农业考古》2000,(2):153-156
茶在我心中的位置超出我对它的理解。 茶作为人类灵魂的饮品,它深蕴着人的精神文化现象,应照人的灵魂,强化生命的意识,它给人激发出多维度、多层次的精神空间,使人与大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成为现实,更令人神往的是它可将所有的一切协调得如神境般浑然一体,明亮透彻而又生机勃勃。 自从神农氏发现了茶,人们一直不断地探索茶的本性和茶的文化内涵,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茶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事物,千余年来,茶人不断在茶事中积累经验,并加以总结,形成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茶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