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膀胱综合训练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型)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型)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膀胱综合训练方法,观察组患者在膀胱综合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通过24 h自主排尿次数、尿动力学检查、生活质量精简问卷(SQLP)评分评价2组患者膀胱功能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24 h自主排尿次数、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及SQLP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及最大尿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联合膀胱综合训练可有效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型)患者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活动对广泛性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广泛性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拔管前3天夹管训练膀胱反射性排尿功能。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拔管前3天夹管训练膀胱反射性排尿功能和手术后早期活动,比较两组术后膀胱残余尿量和留置导尿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ml和留置导尿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活动可促进广泛子宫全切加盆腔淋巴清扫术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缩短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减少尿潴留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膀胱治疗仪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心理疏导、按摩、热敷下腹部、温水冲洗会阴、让患者听流水声等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膀胱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排尿效果、首次排尿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 h内能自行排尿且排尿通畅者有28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排尿通畅者有8例,总有效率为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或0.01)。结论膀胱治疗仪治疗术后尿潴留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家庭随访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44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随访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作常规出院指导和定期回院复查;随访组在此基础上由护士进行定期家访,并以电话询问的形式进行家庭护理指导,出院第1个月家访2次,以后每月1次,每次30~60min,可根据需要酌情增加家访次数,随时保持联系,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随访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康复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组尿道感染3例(13.6%),对照组尿道感染11例(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随访有利于提高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对脑卒中后排尿潴留的疗效。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神经内科常规留置导尿管理,观察组采用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尿常规白细胞阳性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以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后观察组尿常规白细胞阳性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减少因尿潴留引起的并发症,提高中风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疗效。方法 11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控尿功能恢复时间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7.5±0.8 h、610.3±12.5 m L,术后30~42 d均恢复控尿功能。术后21 d静脉尿路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及梗阻。术后3个月尿动力检查显示尿流曲线呈持续型8例,间歇型3例。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除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安全可行,控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盆底重建术后尿潴留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行盆底重建术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30例,分别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及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对比2组患者术后尿管重置率、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及尿潴留、膀胱刺激症、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综合组术后尿管重置率及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膀胱刺激症及尿路感染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术后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均少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可有效降低盆底重建术后患者尿管重置率及尿潴留发生风险,促进膀胱功能及盆底肌群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的皮肤病,属于糜烂性皮肤病的一种,主要症状为患者皮肤出现红斑、糜烂、渗液、皮疹等。此种病毒具有嗜神经性,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引起排尿困难等泌尿系统症状者少见。当腰骶神经节细胞内感染的带状疱疹病毒累及支配膀胱的神经时,可导致逼尿肌收缩力降低甚至无力、膀胱括约肌痉挛,而引起排尿困难、尿潴留甚至充溢性尿失禁的发生[1],即神经原性膀胱。骶髓部的带状疱疹合并神经原性膀胱的患者由于部位特殊,病例少见,给临床的诊断、治疗、护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确诊后积极治疗、护理皮肤病变的同时,应用各种手段改善排尿障碍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现将对11例带状疱疹合并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第三产程耳穴按压对产后尿潴留的预防效果.方法 12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A、治疗组B,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治疗,治疗组A采用单纯对应选穴(耳穴肾+膀胱+三焦按压)治疗,治疗组B采用整体辨证选穴(耳穴肾+膀胱+三焦+心+脾+肺按压)治疗.结果 治疗组B产后6hB超检测残余尿量≥100 mL者少于对照组和治疗组A(P<0.05),而治疗组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产后6h排尿情况优于治疗组A(P<0.05),但24 h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三产程中应用整体辨证选穴行耳穴按压可减少产后尿潴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调气化瘀利水方联合艾灸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肛肠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臀部肌内注射新斯的明治疗,治疗组给予调气化瘀利水方联合艾灸治疗,观察两组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排尿情况和小腹胀满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显效时间、首次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治疗后2 h内排尿总量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调气化瘀利水方联合艾灸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明显优于肌内注射新斯的明,同时具有显效快,提前首次排尿时间以及膀胱残余尿较少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膀胱粘膜下注射丝裂霉素C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粘膜下注药组43例,在肿瘤切除后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6-8mg加生理盐水40-60mL行膀胱粘膜下注射。(2)对照组42例,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20mg加生理盐水40mL定期膀胱内灌注。  相似文献   

12.
鸡胆囊的交感传入神经元定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体重1.5~2.5kg的成年母鸡6只,将CT—HRP溶液注入胆囊壁,动物存活3~4d后,经左心室灌流固定,取胸、腰和荐段各脊神经节,制成50gm的连续冰冻切片,TMB法呈色反应,置明视野显微镜下观片统计。结果发现:支配鸡胆囊的交感传入神经元胞体位于T2~T7脊神经节,其峰值位于T6脊神经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表浅膀胱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用等离子双极电切系统经尿道切除表浅膀胱肿瘤48例,术后定期行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MMC)2a,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38例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48例均成功经尿道手术切除膀胱肿瘤。2例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无膀胱穿孔。术后发生尿道狭窄3例。结论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表浅膀胱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海鳗鱼鳔营养成分分析及鱼鳔营养液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鳗鱼鳔为原料,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其制备鱼鳔营养液。实验结果表明:海鳗鱼鳔的粗蛋白含量高达24.63%,呈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52.5%,其中甘氨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23.4%;维生素E含量高达1.52mg/100g,Ca含量为13.25mg/100g,Fe、Zn也较丰富;鱼鳔经65℃低温浸提制得鱼鳔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海鳗鱼鳔营养液的最适配方,即每100g鱼鳔胶添加75g中药提取液、4mL黄酒及15g冰糖,以此制得的营养液中粗蛋白含量高达5.87%,色泽、风味、口感较好。  相似文献   

15.
以海鳗鱼鳔为原料,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其制备鱼鳔营养液。实验结果表明:海鳗鱼鳔的粗蛋白含量高达24.63%,呈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52.5%,其中甘氨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23.4%;维生素E含量高达1.52mg/100g,Ca含量为13.25mg/100g,Fe、Zn也较丰富;鱼鳔经65℃低温浸提制得鱼鳔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海鳗鱼鳔营养液的最适配方,即每100g鱼鳔胶添加75g中药提取液、4mL黄酒及15g冰糖,以此制得的营养液中粗蛋白含量高达5.87%,色泽、风味、口感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导入B7-1基因的肿瘤细胞能否作为肿瘤疫苗治疗膀胱肿瘤。方法:采用脂质体Lipofectamin 2000 (Lip2000)将B7-1基因导入鼠膀胱肿瘤(MBT-2)细胞。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经免疫荧光染色而测得。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TT法.观察MBT-2-B7-1细胞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通过动物实验测定该细胞的肿瘤形成能力。结果:当Lip2000与DNA的比值不低于4:1时能有效地转染MBT-2膀胱肿瘤细胞。转染了B7-1基因的肿瘤细胞能有效地刺激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在体内明显延迟了肿瘤的发生;肿瘤的生长也明显受到抑制。结论:B7-1转基因肿瘤细胞可能是制备良好膀胱肿瘤疫苗的细胞。  相似文献   

17.
针对胆囊脱垂、粘膜外翻、息肉增生等症状,手术时做圆形切口,切断与腹壁层的联系,分离重叠的浆膜层,按常规缝合胆囊口,施行整复及关腹,手术57例,均获治愈.  相似文献   

18.
胭脂鱼肝脏和胆囊的组织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属胭脂鱼科(Catostomidae),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也是世界珍稀鱼类之一.分布于长江和闽江流域,也是胭脂鱼类惟一在亚洲大陆分布的种类.组织学结构显示,肝脏外表为浆膜层覆盖,肝实质主要由肝细胞、动脉、静脉、血窦、胆小管等构成.肝细胞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大小不等,细胞核多为1个、少数2个.肝细胞分亮、暗、双核肝细胞3种类型,亮细胞有一个中央大核仁,异染色质明显但数量较少;暗细胞无中央大核仁,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均匀分布.肝细胞存在明显多态现象,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多排列成索状,小静脉或微静脉通常被5-7个肝细胞围成圆圈状,与腺泡极其类似是胭脂鱼肝脏组织结构区别于其它鱼类的显著特点.血管和血窦中可见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黑色素巨噬细胞、枯否氏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胆囊壁可分为粘膜层、肌层和浆膜,上皮基底部有丰富的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该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与一般鱼类存在于上皮基底部的少量游走细胞明显不同,从染色情况分析其可能具有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9.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属胭脂鱼科(Catostomidae), 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也是世界珍稀鱼类之一. 分布于长江和闽江流域, 也是胭脂鱼类惟一在亚洲大陆分布的种类. 组织学结构显示, 肝脏外表为浆膜层覆盖, 肝实质主要由肝细胞、动脉、静脉、血窦、胆小管等构成. 肝细胞圆形、卵圆形或多边形, 大小不等, 细胞核多为1个、少数2个. 肝细胞分亮、暗、双核肝细胞3种类型, 亮细胞有一个中央大核仁, 异染色质明显但数量较少; 暗细胞无中央大核仁, 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均匀分布. 肝细胞存在明显多态现象, 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多排列成索状, 小静脉或微静脉通常被5-7 个肝细胞围成圆圈状, 与腺泡极其类似是胭脂鱼肝脏组织结构区别于其它鱼类的显著特点. 血管和血窦中可见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黑色素巨噬细胞、枯否氏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胆囊壁可分为粘膜层、肌层和浆膜, 上皮基底部有丰富的圆形或椭圆形细胞, 该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与一般鱼类存在于上皮基底部的少量游走细胞明显不同, 从染色情况分析其可能具有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民间想念吞服鱼胆可治目疾,然而因吞服鱼胆面 引起的中毒,危害身体健康事件时有发生,自1964-1999年的35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吞服有毒鱼胆而中毒的人类达451人,其中死亡达83人,死亡率为18.04%,本文主要叙述鱼胆中毒的概况,胆汁有毒成分(鲤醇),动物实验,中毒症状及治疗,经动物实验及多年的调研共发现12种淡水鱼类的胆汁有毒,它们均是鲤科鱼类,从理论上阐明吞服任何鲤科鱼类的鱼胆均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