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乌鲁木齐市天然草地不同类型群落年际动态变化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天然草地不同垂直带草地类型群落年际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野外地面调查取样、室内分析结合3S技术应用为研究手段,通过3 a的动态测定,分析乌鲁木齐市天山北坡中段天然草地垂直带7种主要草地类型植物生育节律、群落生物量动态.[结果]乌鲁木齐市7种典型草地类型草地群落的年际变化差异不大,但是各月的变化趋势有差别,出现峰值的月份不同,盖度和高度的峰值都出现在7和8月.[结论]正常年份,可以根据7月的生物量大小来决定载畜量.高草草甸草地的生物量最大,草原化荒漠的生物量最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地上生物量及盖度分析光谱曲线来研究围栏封育的效果及其光谱的特征.[方法]研究选取了天山北坡荒漠草原草地围栏内外、山地低草草甸草地围栏内外4种类型,采用SVC HR 768地物光谱仪测量草地冠层的光谱反射率,生成光谱曲线;利用目测法测定植被的盖度,利用样方测定的方法测定植被的地上生物量.[结果]围栏封育一定时间后,围栏内的盖度及地上生物量均远远大于围栏外的;2011和2012年荒漠草原草地围栏内及2012年山地低草草甸草地围栏内外的光谱曲线均具有明显的绿色植物的光谱特征,而荒漠草原草地围栏外的反射峰和水分吸收谷都不太明显.[结论]围栏封育对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效果;不同草地类型的光谱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同草地围栏内外的光谱曲线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新疆主要以传统的游牧为主,过度放牧是新疆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禁牧作为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已成为新疆草地恢复和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研究植被群落结构与草地经济效益对禁牧的响应,对理解草地退化与恢复机理以及合理利用封育后的草地等提供指导作用.[方法]以乌鲁木齐市周边禁牧3、4和5年的平原荒漠、山地荒漠、平原荒漠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草原和低地草甸草地类型为对象,分别测定围栏内草地植被群落结构、高度、覆盖度、生物量,为新疆草地恢复和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1)经过3年、4年、5年的禁牧后,不同类型草地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围栏内主要植物种的高度存在一定差异,均表现为禁牧5年>禁牧4年>禁牧3年;除低地草甸草地外,其余各类型草地植被覆盖度均为禁牧4年>禁牧5年>禁牧3年.(2)不同草地类型间生物量总体上表现为禁牧4年>禁牧5年>禁牧3年.草地禁牧虽可以有效地禁止牲畜对植物的采食践踏干扰.[结论]禁牧时间对不同类型草地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不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但对主要植物种的高度和草地类型间的生物量总和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放牧与刈割对山地高草草甸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地高草草甸草地是新疆天然草地的精华,在生产中主要作为天然打草场利用,在新疆传统的季节畜牧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对山地高草草甸草地的合理利用,经营粗放,没有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针对目前新疆山地高草草甸草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乌鲁木齐市南山菊花台一带的山地高草草甸草地为对象,研究割草与放牧两种利用方式对高草草甸植被演替的影响,为选择合理的山地高草草甸草地利用方式、防止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割草地优势度最大的5个种为草原糙苏(11.87)、草原老鹳草(10.94)、黄花苜蓿(8.72)、无芒雀麦(8.44)、披碱草(6.87);放牧地优势度最大的5个种为新疆党参(14.80)、草原老鹳草(12.46)、草原糙苏(12.24)、白三叶(6.73)、高山唐松草(6.04).割草地禾草的高度是放牧地的10倍,杂类草的高度是禾草高度近3倍.割草地与放牧地杂类草和禾草的盖度、频度接近,相差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长期围栏封育对巴音布鲁克山地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中科院巴音布鲁克生态站长期围栏封育的草原作为研究对象,对新疆巴音布鲁克三种草地类型--亚高山草原、亚高山草原化草甸、亚高山草甸化草原进行野外实地监测,研究了长期围栏封育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亚高山草原、亚高山草甸化草原、亚高山草原化草甸围栏内外的细菌群落组成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50;以上,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三种草地类型的0~10 cm土层的微生物数量占0~60 cm土层微生物总数的40;~90;,具明显表聚性,在0~60 cm土层中微生物数量随剖面深度加深而递减;在围栏对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影响上,亚高山草原、亚高山草甸化草原、围栏内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围栏外,且围栏内外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疆西部主要天然草地类型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的特征,为草地碳储量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与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测定新疆西部4种主要天然草地类型的地上生物量、凋落物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分析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量和根冠比特征。【结果】 新疆西部天然草地中,低地盐化草甸和温性荒漠草地地上活体生物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21.27和110.78 g/m2,是温性荒漠草原的2.21和2.02倍;高寒荒漠草原草地地下生物量相对最大,为2 517.77 g/m2,分别是其他草地类型的1.39、2.12和3.85倍;高寒荒漠草原草地的总生物量相对最大,达到了2 578.49 g/m2,草地总生物量最小的温性荒漠为777.92 g/m2。不同组分生物量中地下根系的生物量分别占到总生物量的89.90%、97.65%、96.77%和84.16%,各类草地中高寒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草地的根冠比相对较大,分别为41.58和32.79,显著高于低地盐化草甸和温性荒漠草地,差异显著(P<0.05)。【结论】 新疆西部4种天然草地类型地上活体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低地盐化草甸>温性荒漠>高寒荒漠草原>温性荒漠草原;而其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的特征均表现为:高寒荒漠草原>温性荒漠草原>低地盐化草甸>温性荒漠,各类草地不同组分生物量的占比特征均表现为:地下根系>地上活体>凋落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根据草地的生产力状况及生态服务功能,对玛纳斯河流域草地进行生态功能区划,为区域草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以及植被调查监测数据,借鉴前人构建的草地生产力指数、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指数和草地生态功能分区模型,对玛纳斯河流域的草地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结果】(1)草地生产力指数水平最低的为温性荒漠类(沙质荒漠)、温性草原化荒漠类和温性草甸草原类,最高的为山地草甸类和高寒草甸类和温性荒漠。(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重要的主要是高寒草甸类和山地草甸类。(3)玛纳斯河流域草地从空间上可划分为3种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主要包括温性草甸草原类、山地草甸类和温性荒漠类(沙质荒漠);经济功能区面积最大,包括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和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混合经营管理功能区主要是温性草原类。【结论】不同的草地类型其生产力状况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有所差异,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经济发展,对草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野外调查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宽须蚁蝗(Mymeleotettix Palpalis Zub)资料,对位于新疆天山中段巴音布鲁克草地的20个样地进行群落数量分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群落间、群落内宽须蚁蝗分布与生产力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草地群落类型地上生物量、宽须蚁蝗分布差异明显,就地上生物量而言,亚高山草原和亚高山草甸较低,高山沼泽草甸和高山草句较高,而亚高山草甸化草原和亚高山草原化草甸处于两者之间;就宽须蚁蝗分布而言。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最低,亚高山草原和高山沼泽草甸较高,而亚高山草甸化草原和亚高山草原化草甸处于两者之间。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不同草地群落类型生产力(地上生物量1与宽须蚁蝗分布的直线回归关系不成立。亚高山草原群落内生产力与宽须蚁蝗的分布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草地资源的异质性内涵和特性的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和生态价值计量法研究了新疆草地资源在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产草量及载畜量的变化特征,进而得出2013年新疆草地资源的生态服务总价值为498.26亿元。根据新疆草地面积和各草地类型服务价值占比大小,将其划分为重点草地开发区域、草地平稳发展区域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域3个部分:重点草地开发区域包括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沼泽,其单位草地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高,但面积仅占新疆总面积的8.34%;草地平稳发展区域包括温性荒漠和低地草甸,其草地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占比高达50.79%;其余草地类型所在区域则划分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重点保护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以促进该区域草地的良性发展。对新疆的草地类型进行合理划分,能够提高新疆不同草地类型的利用率,为草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草草甸不同利用方式下草地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乌鲁木齐市南山高草草甸草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变化进行研究,旨在为合理利用该类草地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土壤理化测定方法,分析了刈割-放牧杂类草型、刈割-放牧禾草型、刈割型、放牧型4种不同利用方式的高草草甸0~5、5~10、10~20和20~30 cm土壤的养分.[结果]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利用强度的增加而减少,依次为171.559 5、144.818 5、142.419 6和111.163 3 g/kg;全氮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加,全磷和全钾基本没变化,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加.[结论]草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可以作为选择利用方式的直接指标,而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可以作为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11.
China has almost 400 Mhm2 of grasslands, 90% of which is considered degraded to varying degrees, on which 16 million herders depend for their livelihoods and many more indirectly, along the value-adding chain. Since 1950, average stocking rates across China have increased 4-fold. National policies have focused over recent decades on finding ways to rehabilitate the degraded grasslands, to sustain livestock production from them, and to improve the livelihoods of herder households, who are among the poorest people in China. A large collaborative program commenced in the early 2000s to help find solutions to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grasslands. This paper summarizes key findings of many research projects, identifies where knowledge is weak and argues that the successful rehabilitation of grasslands will also require policies that provide incentives and support for herders as they move from a focus on survival to a focus on production of higher quality products, for which consumers are increasingly willing to pay. A key focus is to emphasize the improvement of animal production per head. When this is done, it naturally leads to lower stocking rates, which in turn provides the opportunities for grasslands to recover. Across a range of experiments, farm demonstrations and analyses using models, in Inner Mongolia and Gansu, a consistent result has been that a 50% reduction in stocking rates, improves net household income and starts the process of grassland rehabilitation.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stocking rates, better management of grasslands could be achieved by maintaining the grasslands above critical values for herbage mass, values that help optimize botanical composition, reduce soil erosion, optimize animal growth rates and aid ecosystem functions. Managing to critical values for herbage mass is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efforts to calculate sustainable stocking rates. An early summer rest is valuable for aiding grassland rehabilitation and summer productivity, but a total grazing ban (typically for 5 years) may not achieve its aims as evidence shows it may take 10–15 years to achieve a better grassland state. Less-desirable plant species often increase in degraded grasslands that are rested and grazing can help manage those species. Surveys of herders indicate they have very mixed views on the benefits of total grazing bans that are unlikely to rehabilitate grasslands to an ideal botanical composition. The current objective is to work with grasslands that herders now have and optimize the existing composition. Grazing grasslands in winter results primarily in weight loss by animals and there is now evidence of how winter grazing reduces grassland growth in the next summer. It is better to keep animals in well-built sheds and feed them better, improved feeding through the cold months is required. In addi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results from national programs designed to improve grasslands, it will be important to train herders as they move from survival to production,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markets for their livestock products, to devise better financial support for herder businesses and to revise land tenure arrangements so that herders can expand the area of land they graze on better terms than apply at prese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饲养密度对育雏期蛋鸡啄羽行为和皮肤损伤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饲养密度,将200只海兰白羽蛋鸡雏鸡分为4组,研究不同饲养密度对育雏期蛋鸡啄羽行为和皮肤损伤的影响。[结果]被啄鸡只的身体皮肤损伤部位主要是尾部皮肤(39.17%)、背部皮肤(21.66%)和头部皮肤(20.45%)。育雏期蛋鸡的皮肤损伤评分总分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鸡只的身体只是轻微损伤。[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降低蛋鸡啄羽行为的发生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池塘集约化单独饲养胡子鲇的最佳放养密度。[方法]胡子鲇以放养密度20、30和40尾/m2放养于3口池塘中,150 d后分别比较3口塘中胡子鲇的单位面积产量、生产成本、利润和投入产出比。[结果]放养密度为30尾/m2时,成本投入的效益转化率最高,养殖利润最大,利润达18.52元/m2,集约化养殖胡子鲇的放养密度以30尾/m2为宜。[结论]胡子鲇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0尾/m2。  相似文献   

14.
养殖密度对斑节对虾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不同养殖密度对其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方法]设置养殖密度分别为20、40、80、120、160屋/m^2(相当于20、40、80、120、160万尾/hm^2)的不同试验组,测定斑节对虾在试验条件下存活、生长及能量收支情况。[结果]20尾/m^2情况下对虾存活率最高,160尾/m^2最低,其他3个密度水平存活率差异不显著。湿重特定生长率除20尾/m^2外,随密度增加而下降,160尾/m^2最低。增重量(湿重)与密度的回归关系为:Y=-0.1954In(x)+1.4132(R^2=0.7268)。生长能占食物能的比例和密度的回归关系为y=-3.2836In(x)+30.5480(R^2=0.7865)。[结论]该研究从体重生长、能量收支及环境负荷角度探讨了不同养殖密度下斑节对虾生长情况,为斑节对虾的科学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典型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利用,绝大部分草原处于退化状态.为了使退化草原得到较好的恢复,以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在不同起始状态下的草原群落,经过6a的自然恢复,其各自的群落组成,地上生物量及共有种的植株高度、节间长、叶长、叶宽,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率的植物群落,经过6a的禁牧恢复,群落类型发生了变化且群落趋于一致.2)当放牧率SR≤5.33羊/hm2(SR4)时,演替起始状态对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恢复没有影响;当放牧率SR>5.33羊/hm2时,演替起始状态对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恢复产生影响,其结果是导致当前生物量降低,不利于草原的恢复.3)不同放牧率植物群落的植物个体特征趋于一致,“个体小型化”现象消失.同时,也说明群落恢复演替的起点不同,正常化的时间没有太大的变化.4)不同放牧率植物群落的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经过6a的禁牧恢复,没有得到完全恢复,但均达到一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小天鹅放养初期饲喂纳豆芽孢菌剂,研究纳豆芽孢菌剂消除小天鹅转群应激的临床效果。[方法]在转群小天鹅精饲料中加入纳豆芽孢菌剂,纳豆芽孢菌剂为精料量的10%,观察小天鹅的精神状态、体态行动、喙的颜色、羽毛色泽及成活率等。[结果]饲喂纳豆芽孢菌剂16 d后,小天鹅的体质、粪便、采食量等指标显著改善,圈养及外放后未见死亡。[结论]纳豆芽孢菌剂能起到改善小天鹅转群应激反应和降低死亡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植被生物量、叶面积指数随海拔变化的规律。[方法]沿海拔梯度在共和盆地选取样地43块(明显退化草地13块,未明显退化草地30块),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以收获法测定主要草地类型的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结果]叶面积指数与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具有幂函数关系(y=axb,R^2=0.44-0.80,P〈0.01-0.001)。随海拔增加,退化草地叶面积指数、地下生物量具有线性增加趋势(R^2=0.40-0.45,P〈0.02-0.01),而地上生物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未明显退化草地叶面积指数、地上/地下生物量均具有线性增加趋势(R2=0.19-0.43,P〈0.08-0.01),当海拔高于3500m,叶面积指数(约1.2)及地上生物量(约100g/m^2)波动不大,而地下生物量在山顶附近显著增加。[结论]叶面积指数、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与海拔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魏学红  格桑卓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369-17370
[目的]研究不同浸泡处理对破除那曲不同退化草甸草地土壤种子库种子休眠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H2SO4、GA3、KNO3浸泡不同退化草甸草地土壤种子库种子,并测定其发芽数。[结果]60%、70%、80%。90%H2SO4浸泡土壤库种子时,种子发芽个数均为0,种子发芽均受到抑制;用GA3浸泡土壤库种子时,种子发芽数随着GA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增大至0.1%时,种子发芽个数受到抑制;用0.2%KNO3浸泡土壤库种子时,种子发芽个数较空白对照均有所提高。[结论]在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土壤种子库中,种子留存数较多;而轻度退化草地和极度退化草地中种子较少。  相似文献   

19.
不同退化草地短穗兔耳草克隆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延堂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442-2443
[目的]研究不同退化草地上短穗兔耳草的克隆生长特性。[方法]以未退化(A)、轻度退化(B)、中度退化(C)、重度退化(D)草地上挖取的短穗兔耳草基茎(包括地下部分)及与其相连的匍匐茎和无性系分株(包括地下部分)为材料,研究不同退化草地上短穗兔耳草匍匐茎的数量、长度和单位长度匍匐茎干重的差异。[结果]不同退化草地上短穗兔耳草匍匐茎的数量、平均长度和单位长度匍匐茎干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C草地上短穗兔耳草平均匍匐茎数量最多,为5.33条;A草地上短穗兔耳草匍匐茎最长,平均为20.87 cm,D草地上短穗兔耳草匍匐茎最短,平均为12.1 cm;C草地上短穗兔耳草单位长度匍匐茎干重最大。[结论]短穗兔耳草的匍匐茎长度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变短。  相似文献   

20.
圆田螺保护酶分子在大运河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以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保护酶作为京杭大运河不同污染程度环境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测定螺内脏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比较室内模拟法、样点笼内放养法和直接采样法测定保护酶分子标志物活性评价大运河污染方法的优劣。[结果]中华圆田螺组织抗氧化保护酶系统的SOD、POD、CAT活性是指示污染的敏感指标。CAT活性在污染环境中被抑制,且在临界范围内随着污染毒性作用的加强,抑制作用也加强。POD活性在污染环境中被激活,但各时间段的增幅变化却不尽相同。SOD的变化不稳定,它在30 d暴露后的降低表明其较适合作为短时间的检测指标。[结论]中华圆田螺保护酶作为京杭大运河不同污染程度环境监测的分子标志物是可行的,样点笼内放养测定保护酶分子标志物活性评价法最优,直接采样测定保护酶活性法不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