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野外样线样方调查和调查因子整理统计分析的综合方法,对饰纹姬蛙种群分布区域和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饰纹姬蛙一般10月陆续进入冬眠期,次年惊蛰过后相继苏醒,4月以后逐渐抱对产卵。稻田分布密度较大,低海拔种群密度高于高海拔,分布海拔区间在500~1 650 m之间。食物有蚂蚁、白蚁和小型昆虫。平均产卵量为225粒;孵化期7 d;蝌蚪期70 d;2年长成成体。稻田是蛙类的最佳栖息地,保护好稻田是有效保护饰纹姬蛙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2.
黄海霞  龚大洁  张永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1,(8):4749+4752-4749,4752
于2010年5~8月对甘肃天水市利桥乡分布的隆肛蛙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隆肛蛙分布在海拔1 332 m左右的山间溪流,海拔1 320 m以上为成体蛙主要分布区,水质中性偏酸,喜阴凉环境,属山区溪流型动物。  相似文献   

3.
于2010年5~8月对甘肃天水市利桥乡分布的隆肛蛙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隆肛蛙分布在海拔1332m左右的山间溪流,海拔1320m以上为成体蛙主要分布区,水质中性偏酸,喜阴凉环境,属山区溪流型动物。  相似文献   

4.
变态lO天左右的蝌蚪(幼蛙)可离开池塘,进入森林放养,每垧有效林地可放养幼蛙10~25kg(1800只/kg)。每亩放养1年生幼蛙500~600只,2年生300只左右。幼蛙在森林活动期为5月下旬~9月下旬,成蛙下山冬眠期为9月末~翌年3月下旬。秋后,气温下降到10℃以下、河水温度8℃以下,林蛙开始下山入河,此时处于不稳定冬眠状态。11月初~11月中旬进入稳定冬眠。回捕的  相似文献   

5.
林蛙解除冬眠,气温稳定通过10℃以后,开始取食。林蛙在一个饲养年度内,生长期(取食期)长,生长越快,加速了商品蛙出栏。但在气候条件方面必须具备二个资源,一是在蛙卵孵化期的10天左右和蝌蚪变态期的50天,共计60天左右的时间内,孵化池和蝌蚪饲养池水温不能超过  相似文献   

6.
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在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过程中,饲料的营养水平与水温对其的影响,在蝌蚪30日龄时采用5种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和3种不同水温进行饲养,测定蝌蚪的体长、体重及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水平和温度对棘胸蛙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显著.动物蛋白含量最高的Ⅰ组饲料喂养的蝌蚪于70 d左右进入变态期,80日龄时的体重为0.625 g;动物蛋白含量最低的Ⅵ组饲料喂养的蝌蚪进入变态期最晚,90日龄时的体重为0.553 g.在同一营养水平下,高温Ⅵ组蝌蚪的变态时间最短,70 d左右出现变态.本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动物蛋白含量和较高水温均有利于促进蝌蚪的变态发育.  相似文献   

7.
李宜平  张晋纲  邓明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236-19238
[目的]研究哈什蟆森林生活期在不同生态类型环境分布及活动规律。[方法]在哈什蟆栖息地观察其森林生活期不同阶段以及相应的一天不同时间在不同生态类型环境分布、活动情况。[结果]哈什蟆繁殖结束后,经过短时间的生殖休眠开始进入森林生活,随着气温的升高,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反应变得灵敏,并转移至阴坡,小蛙的活动范围较小;进入秋季,哈什蟆的活动范围逐渐向其冬眠河流收缩;幼蛙基本上是在河滩灌丛栖息活动,阴坡的密度、活动范围明显大于阳坡。[结论]该研究为哈什蟆仿生态养殖技术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吉林农业科学》2017,(6):45-48
为安全疏散蝌蚪至变态池,通过对变态幼蛙进行辅助喂养,提高幼蛙存活率以实现增产的目的,利用增氧试验对不同变态期蝌蚪的存活情况进行研究。研究了幼蛙耐饥饿极限,用2日龄蝇蛆对幼蛙进行辅助喂养试验,观察辅助喂养效果。研究表明双氧水配制的增氧液能够提高水中溶解氧浓度,有利于蝌蚪安全运送;疏散变态蝌蚪的有利时机是进入变态期后未长出前肢时进行;完成变态的幼蛙耐饥饿极限天数是6~8 d,利用2日龄蝇蛆辅助喂养能够提高幼蛙存活率并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棘胸蛙蝌蚪胚后发育变化过程及蝌蚪饲养技术。[方法]采用模拟生境法,对粤北天井山林场棘胸蛙蝌蚪进行人工饲养,观察发育状况,并与自然环境下的蝌蚪进行对比。[结果]蝌蚪从卵膜孵化后需31~32 d才进入胚后发育。蝌蚪胚后发育共需60~61 d,其中26~30期需12~17 d、31~37期需24~26 d、38~41期需9~13 d、42~46期需11~12 d。蝌蚪自孵化出膜经91~92 d可变态成幼蛙。经独立样本T检验,该试验饲养的蝌蚪与野外自然环境下相同分期的蝌蚪,头体长及全长总体平均值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采用模拟生境法,人工饲养的蝌蚪发育正常,饲养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0.
陕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和2004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以针阔混交林的林麝种群密度最高,为(0.94±0.0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阔叶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别为(0.28±0.02)和(0.13±0.02)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顶草地 灌木 低矮乔木镶嵌景观中林麝密度均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带(海拔为1 700-2 100 m),南坡则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2 100-2 450 m),这种分布的差异可能与坡向和人为干扰有关。总之,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密度极低,迫切需要加强保护,恢复种群。图2表3参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