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孟珊  任青 《农业网络信息》2013,(12):88-89,95
结合高校图书馆的特点,提出高校图书馆馆配商的选择策略:前期调研;大馆配商;多家馆配商;国营馆配商与民营馆配商;馆配商地域遴选;馆配商经营特点;馆配商经销资格;馆配图书折扣;资格中标;招标周期。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当前馆配市场中新华书店、民营书商以及出版社直供三类图书馆馆配商的优势劣势,指出了高校图书馆与馆配商在书目提供、分类编目、图书加工到图书上架等合作过程中双方出现的问题,为使合作双方互利共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馆配商参与高校图书资源建设的必然性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从图书馆采访、验收、编目等各个程序提出馆配商参与图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工作实践,指出图书馆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逐步影响、培育馆配商主动、深入地去了解图书馆工作性质、工作程序,以协助做好图书资源建设工作,达到互利双赢.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的馆配发展进入一个较为平缓的局面,馆配商之间格局也因此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形式。本文通过分析近些年馆配发展的局面现状,指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馆配商应该朝着自我独特的方向进行长远式的发展。馆配市场下的相互竞争的这种格局生成出来的巨头馆配,会对图书馆的自我发展以及招标等任务造成长远的影响。根据上述问题,针对能够正确地分配资源,合理地招标采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自馆配开放获取整本电子期刊资源建设,对于图书馆更好地为用户开展服务,降低图书馆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成本,锻炼图书馆专业技术队伍都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图书馆自馆配开放获取整本电子期刊资源建设的含义与条件,图书馆自馆配开放获取整本电子期刊资源建设的新颖性和完整性建设,学科性和品种性建设,历史性和原貌性建设,以及区域性建设等方面,对图书馆自馆配开放获取整本电子期刊资源建设类型进行了研究。此项研究结果对于图书馆自馆配开放获取整本电子期刊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开展图书馆与出版社互动合作关系的研究有利于馆社双方的互利共赢。馆社新型的合作形式包括书目数据的传递、合作举办图书展销、共同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和讲座等。馆社之间的多元化合作,不仅促进了双方信息的互通,使图书馆能及时获得全面、有效的出版信息,也极大地提升了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馆配图书销售额的增长;馆社互动合作也有利于共同加强对馆配商服务的动态监管。  相似文献   

7.
在服务立馆、馆员立馆、文化立馆、特色立馆的建馆理念的指导下,阐述了完全开放服务模式的东北电力大学新图书馆对功能和空间布局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馆配商8个方面的能力评价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对
馆配商综合能力的评价,自主选择与诚信度高、业务规范、服务一流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馆配商合作,扩大图书选择范围,保障馆藏文献的科学性、系统性和
持续性。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别从图书馆的采购特点、采购经费、采购方式以及馆配书商选择四个方面简述了图书馆图书采购工作,着重分析了不同的采购方式,提出了几点采购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赵珍  尹一南 《乡村科技》2022,(4):119-121
根据动物生活和园林景观建设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植被景观,能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空间,同时为游人提供优美的游赏环境.以沧州动物园为例,总结其在植物配植原则、园区景观营造、各馆区植物景观配植等方面实践经验.经过5 a多的实践,沧州动物园的植物规划设计具有生态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和观赏性,可为其他地区动物园植物景观营造提...  相似文献   

11.
退稿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如何做到退稿不退人,稳定作者队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种子工作紧紧围绕我县压麦、增油、扩豆、抓菜发展特色农业总体构想,必须立足我县种子工作的实际,质量为根本,效益为中心;以多渠道增加投入为手段;以引繁推优良品种求发展,走种子产业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包装商品化、经营规模化、管理法制化的路子.在"十五"期间种子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四个突破,三个扩大,一个引种.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ample justification for concern about adequate food supplie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of mankind, but this concern should be broadened to include the immediate problem of an adequate standard of living for the world's present population. The successful solution of the immediate problems would furnish the best background of experience for meeting those that will arise in the future. First steps include the acceptance by society of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extension of the benefits of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provision for the type of scientific,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leadership necessary to assure food for all on a continuing basis. Striking improvements in the food supply can be readily mad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present knowledge, if the foregoing conditions are met. The rapid pace of modern science, both pure and applied, gives promise that future benefits may be much greater than those thus far experienced. Current advances do not signal the end of a technical road but rather that the great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still lie ahead. If we have the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to recognize human responsibilities and to make constructive use of our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we can look forward to a better world in the future and improved standards of living for all.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