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菌核菌粗毒素对向日葵种子及幼苗的毒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向日葵菌核菌粗毒素和病菌培养滤液处理向日葵的种子和幼苗,研究粗毒素对种子萌发、胚根生长的影响,对幼苗的致萎作用、对幼苗离体叶片的致病作用以及对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核菌粗毒素对向日葵种子萌发、胚根伸长和幼苗生长都有毒害或抑制作用,对离体叶片也具有强烈的致病作用,且粗毒素和培养滤液引起的症状基本相同。同时,草酸毒素可作用于寄主细胞膜,引起细胞膜透性的增加,造成膜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2.
用黑斑毒素处理不同抗性的向日葵品种,在抗耐病品种中,慢带区产生新的谱带1~3条影响品种的抗病性。接种毒素后,各品种PO活性迅速增加,品种的抗性越强PO活性增加的幅度愈大,PO受抑制的程度愈小。因此,认为PO是向日葵抗黑斑病机制的组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向日葵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品种的向日葵为材料,研究了向日葵菌核病菌毒素对其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BF酶(PPO)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向日葵幼苗用粗毒素处理后,粗毒素增加了向日葵叶片POD的活性,且2个品种具有差异显著性。粗毒素抑制了向日葵叶片中PPO和PAL的活性,经稀释后低浓度的粗毒素增加了PAL活性。  相似文献   

4.
白菜黑斑病菌营养生长和毒素产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7种天然汁液为营养探讨了白菜黑斑病菌分别在光照和黑暗,振荡和静止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量和AB-毒素产生的关系。试验结果发现,白菜黑斑病菌在光照和振荡培养下菌丝生长速度快,菌丝生长量大;但AB-毒素的产生则需要黑暗和静止条件。可见,适合白菜黑斑病菌营养生长的条件却不利于AB-毒素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培养条件对棉花黄萎病菌毒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查彼克培养其中大丽轮枝菌菌株在光照,温度,PH值,振荡通等条件下产生毒素的情况。结果表明,每日光照12-24h、pH值为7、26-28℃、全天振荡通气是产生毒素的适宜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6.
培养条件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粗毒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株5-4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振荡培养方式等条件下产生毒素的情况,并用番茄种子发芽法检测了毒素的毒性。结果表明,适宜马铃薯晚疫病菌粗毒素培养的培养基为黑麦液体培养基,培养基pH值为6.0-7.0,培养温度20-22 C,在黑暗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16 d时产生的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研究梨黑星病病原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培养时间和震荡培养方式等条件下产生毒素的情况,并用砀山酥梨种子发芽法、叶片测定法、试管苗根、茎生长测定法检测毒素的毒性.结果表明,适宜梨黑星病菌粗毒素培养的培养基为PDA液体培养基,培养基pH值为6.0,培养温度22℃,在黑暗下110 r·min-1连续震荡培养22 d时产生的毒素毒性最强.采用4种方法都可检测到毒素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表明,采用P1ichs培养液在振荡培养的方式下,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产毒量最高。大量快速提出Phytophthora capsici毒素的最佳方法为硫酸铵沉淀法,聚乙二醇法不适宜提取Phytophthora capsici毒素。  相似文献   

9.
将有致病力的甘薯青枯菌在液体肉汁胨培养基中28-30℃培养48-72h,在无力条件下经2000r/min离心;取上清液再经过0.45μm的细菌过滤膜过滤,取得甘薯青枯菌粗毒素(代谢产物)。粗毒素对热效应较为敏感。在50℃下水浴1h,生物活性不变;70℃下水浴1h。生物活性降低28.7%;100℃下水浴1h,生物活性几乎完全丧失。粗毒素对紫外线不敏感,在25W紫外光下照射30min、60min、12  相似文献   

10.
毛竹枯梢病病原菌产毒条件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患毛竹枯梢病病上分离出9个菌株,其培养滤液对高梁,玉米,水稻的胚根,胚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毒素对各作物胚根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胚芽的抑制作用;毒素对油菜的胚芽,胚根没有抑制作用,而高梁较其他几种作物对该病原菌的毒素更敏感,接种毛竹也可产生典型的症状,证明该病原菌可产生一种毒素,PSB培养液适于菌株生长,而改良Fries培养液适于毒素的产生,适于菌株生长和产毒的温度为25℃,pH值为6,通气有利于毒素的产生,但对菌株生长影响不明显,用改良Fries培养液培养的菌株在第10天出现生长高峰,在第12天产毒最多,光照处理对菌株生长影响很小,但在连续黑条件下,有利于产毒。  相似文献   

11.
草酸是核盘菌致病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因子。以菌核病菌毒素草酸(3 mmol/L)为筛选压,从1 000个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中筛选出了1个草酸不敏感突变体,命名为275-7。通过拟南芥活体接种对突变体275-7进行菌核病抗性鉴定,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275-7对菌核病的抗性显著增强(P<0.0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275-7中茉莉酸途径的标志基因PDF1.2的表达量是野生型的12倍,而水杨酸途径的标志基因PR1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型比较无差异。推测拟南芥突变体275-7可能通过增强水杨酸介导的防卫反应,从而表现出对菌核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筛选出小米培养基为小核盘菌固体发酵培养基。发酵6 d后除草菌的活力、致病力和乙二酸的产量均达到最大,分别为53.0 mm,48.5 mm,8.694 mg.g-1。添加琥珀酸钠可增加除草菌的乙二酸含量并提高其致病力,分别为11.569 mg.g-1和55.5 mm,乙二酸含量与致病力之间存在正相关。除草剂在-18℃条件下贮藏3个月后的活力和致病力均显著高于2℃和22℃,分别为41.5,42.0 m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菌核病的耐受性(部分抗性)水平,挖掘耐病种质资源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前提和基础.[方法]通过茎中可溶性色素法和离体叶柄接种法对130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抗/耐病性评价.[结果]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69,通过色素法鉴定得到耐病材料6份,中度耐病材料16份,通过叶柄接种法获得高抗材料13份,囊括了色素法筛选得到的全部耐病材料和部分中耐材料.[结论]说明色素法作为一种间接鉴定方法,筛选标准较叶柄接种法更为严格和精准,适合大量种质资源的耐病性筛选.  相似文献   

14.
用草酸浸根和黑麦粒接种两种方法分别对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等国的15个春性和16个冬性、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进行了抗(耐)菌核病的鉴定。结果没有发现高抗类型,但是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之间存在着感染菌核病轻重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材料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创造新的抗菌核病油菜种质材料,以品质优良、再生频率较高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SH21,K81和甘蓝型黑籽品系P98的种子、预培养的下胚轴为诱变材料进行不同剂量的γ射线照射处理,以草酸为筛选剂,筛选抗(耐)菌核病材料,结果表明,草酸筛选浓度为700 mg/L,效果较好;3个品系通过草酸筛选,获得14株耐草酸植株,经过菌核病菌丝接种鉴定与筛选,筛选出7株抗性较高的植株。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草酸胁迫对甘蓝型油菜抗性相关蛋白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揭示草酸毒素对甘蓝型油菜致病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为油菜抗菌核病资源的初筛提供一种更方便、快速的方法.[方法]以草酸溶液对苗期甘蓝型油菜材料GH01进行浸根处理,设置3个浓度(清水对照、1和2 mmol/L草酸溶液)、7个胁迫处理时间点(0、6、12、24、36、48和60h),分别测定油菜叶片中可溶性物质含量和抗性相关蛋白酶酶活性.[结果]草酸溶液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增加,油菜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不断增加,而抗性相关酶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酶活力曲线呈现“峰状”.其中,2 mmol/L草酸溶液胁迫下,SOD、PPO、POD和MDA含量分别在48、24、60和36 h达最大值,分别为359.66 U/g、257.50 U/g·min、44.94 U/g· min和72.86 μmol/L;在1 mmol/L草酸溶液胁迫下,SOD、PPO、POD和MDA含量分别在48、24、36和24 h达最大值,分别为302.17 U/g、215.00 U/g·min、24.01 U/g· min和75.75 μmol/L.[结论]可利用草酸对甘蓝型油菜抗菌核病性进行初步鉴定,草酸溶液浓度以2 mmol/L为宜,其SOD、PPO、POD活性和MDA含量分别在处理48、24、60和36 h时达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可以侵染包括油菜、大豆、向日葵等多种重要农作物在内的400多种植物,引致严重病害,对植物生产危害极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核盘菌研究中的应用,人们对其致病机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作者从细胞壁降解酶类、草酸毒素、侵染垫的形成和菌核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与寄主的互作等方面,对核盘菌的分子致病机理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马国良  马辉  马学斌  韩海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01-12503,12532
[目的]探讨油菜菌核病菌在外源营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青海高原春油菜菌核病菌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及不同pH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适宜该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果糖,氮源分别为柠檬酸铵和硫酸铵,碳氮比为30∶1,pH范围为6.0~7.0。[结论]为控制和防治油菜菌核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外源有机酸(草酸、柠檬酸)和EDTA对铅胁迫蒜苗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在铅污染土壤上施用外源柠檬酸+草酸、EDTA、柠檬酸+草酸+1/2 EDTA、柠檬酸+草酸+1/3EDTA可增强蒜苗抗性,提高产量,降低铅含量,改善蒜苗品质.综合蒜苗各品质指标及铅含量,以使用柠檬酸+草酸+1/3EDTA效果最好,该处理明显降低了蒜苗铅含量,又缓解了EDTA对蒜苗品质的负面效应,对铅污染土壤上蒜苗安全生产可起到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以种植年限为25年的蔬菜保护地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室内培养方式,研究不同浓度的草酸和腐殖酸对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的活化效果。结果表明,草酸、腐殖酸在活化以Ca-P为主的石灰性黑土中,10 g/500 g土浓度的草酸处理活化效果最佳。草酸可以同时活化土壤中的Ca2-P、Ca8-P,及有效性较低的Ca10-P、Al-P和Fe-P。供试土壤在不同浓度草酸、腐殖酸作用下,各形态无机磷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增加幅度为Al-P>Ca8-P>Fe-P>Ca2-P>Ca10-P>O-P。总体上活化能力为草酸>腐殖酸,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