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杨期勇  黄南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42-8544,8614
对鄱阳湖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行为文明建设、生态制度文明建设、生态产业文明建设4个方面阐述加强鄱阳湖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需求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几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农户信息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指出其发展趋势,提出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结果]随着农民的信息意识普遍增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信息需求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需求载体由传统媒体转向现代媒体、信息内容需求从单一转向多元、信息服务需求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交流,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仍存在基础条件仍然薄弱、农村信息化资源分散、信息资费过高以及信息化人才短缺等问题,故相应的建设对策有:构建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实施多元化投融资,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建设新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结论]该研究结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对土地利用具有积极地引导作用,对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健康的矛盾有一定作用。基于土地伦理观视角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物元模型对其关联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基于土地伦理观视角构建指标体系,能改善现阶段过少关注土地利用的伦理、公平现象,能准确反映多因素对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的不同作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良土地利用行为提出预警。(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1~2005年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由较健康级别下降为临界健康级别,2005~2015年由临界健康上升为较健康级别。(3)为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以尊重自然、公平对待自然思维代替"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土地伦理教育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平等的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理论政策建设缺失、文化建设滞后和生态农业环境失衡等问题,提出了必须从加强理论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加强绿色文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生态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是对江西省、中国乃至世界有着重要生态意义的区域,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而且是“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公众发展生态农业意识;加大投入,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运作体系;保护生态,改善发展生态经济外部环境;培养人才,构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村文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基本底色和主打文化。但在"发展主义"成为时代主旋律的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文化的现状愈发不容乐观:农村文化传播后继乏人;基础薄弱且缺乏针对性;低下媚俗文化盛行。上述情状发生的缘由主要有:一是地方的"全能政府"漠视了农村文化主体的参与;二是"市场社会"窒闭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场域;三是"发展主义"遮蔽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内涵。基于此,笔者认为,要使文化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就应彰显"文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注重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和有序合理开发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水环境承载力及主要污染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研究鄱阳湖水环境承载力、水污染主导因子及其主要来源,为科学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鄱阳湖水资源承载力0.5216,表明鄱阳湖水资源对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承载空间;水质承载指数6.179,说明流域范围内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鄱阳湖的水质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4.295,反映出鄱阳湖虽然水资源丰富,但水环境较差的水质性缺水的生态问题仍然存在,防治流域水污染刻不容缓。鄱阳湖水体中BOD、COD的年纳污量虽小于Ⅲ类水质控制纳污量,但TN的年纳污总量介于Ⅲ类水和Ⅳ类水质的控制纳污量之间,TP年纳污量大于Ⅳ类水质的控制纳污量,TN和TP成为湖区水体的主要污染因子。鄱阳湖水体中的COD、TN、TP主要来源于城镇生活污水和非点源污染,其中非点源污染的贡献率最大,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应成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机蔬菜基地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当前优越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更适合建设有机蔬菜基地,而有机蔬菜的生产又可以改良蔬菜基地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夯实永葆“一湖清水”的基础.本文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机农业特点,探讨了区内有机蔬菜基地建设要求,基地的均衡发展、规划建设、生产系统的转换和质量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批复,江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利用独特的环境资源和区位优势,江西经济社会有望实现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梦想。江西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对于打造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美长 《安徽农业科学》2013,(7):3163-3165,3173
从环境、竞争和产业3个方面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势,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返乡农民工在创业环境、创业竞争能力、产业竞争能力等方面占据优势,在现代生态农业、新型工业、休闲农业、现代农产品流通等领域发展过程中,返乡农民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宝贵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地位、特征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鄱阳湖流域建设生态经济区试验区,是因为该区各项资源较为富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论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内涵特质以及构建的体制机制与政策.  相似文献   

12.
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成为国家战略。低碳农业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提出来的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农业,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农业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低碳农业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以及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所提出的观点对当前正在进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加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的建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基于鄱阳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鄱阳湖的水环境和鄱阳湖区的森林、湿地植被、土地沙化、气象灾害与环境演变的关系,展现了环境保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保建设进行了定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结合GIS技术,采用核密度、扩展强度、平均斑块面积、紧凑度等方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和演变过程,希望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与合理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方案。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由1990年的105186.71 hm~2扩展至2013年的111718.61 hm~2,增长了6531.90 hm~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城市周边及环鄱阳湖东北地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初期扩展较快,且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地域分化较明显,在2010~2013年扩展呈减缓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多分布在5.15~14.77 hm~2之间,新建、安义、德安、永修县等地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增长显著;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的区县其紧凑度偏低,用地相对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常规柑橘生产模式中存在高投入、低效益、果实品质下降、破坏生态环境和规模化养殖环节中产生的大量禽畜粪便多数未能资源化利用并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柑橘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在完成柑橘园适宜间作牧草与芳香植物品种的筛选和沼渣施用方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橘园—草—猪—沼—橘园"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并与传统"猪—沼—果"循环农业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再通过对"橘园—草—猪—沼—橘园"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推广应用效果的评价,证明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有助于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柑橘产业绿色、高效、优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阔  甘筱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272-9273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基于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的目标下,在对九江沙河、南昌进贤、萍乡排上、上饶万年等10个地区调研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猪绿色供应链进行描述和梳理,并构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猪绿色供应链模型。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着天然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可以有效展示生态农业发展的成果与亮点,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赵宝苹  刘成  邓京虎  许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517-9519
分析了当前鄱阳湖地区公众参与的困境,阐述了鄱阳湖地区公众参与的特殊性,提出了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措施,以期待公众参与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质量现状着手,分析了鄱阳湖区生态环境存在污染治理压力增大,湿地锐减、湖面萎缩及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不断下降趋势等问题,提出了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质量,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设;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建设;深化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结合GIS技术,采用核密度、扩展强度、平均斑块面积、紧凑度等方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和演变过程,希望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与合理规划、科学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方案。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面积由1990年的105186.71 hm2扩展至2013年的111718.61 hm2扩展至2013年的111718.61 hm2,增长了6531.90 hm2,增长了6531.90 hm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城市周边及环鄱阳湖东北地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初期扩展较快,且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地域分化较明显,在20102;(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在西南、东南城市周边及环鄱阳湖东北地带;农村居民点用地初期扩展较快,且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地域分化较明显,在20102013年扩展呈减缓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多分布在5.152013年扩展呈减缓趋势;农村居民点规模大多分布在5.1514.77 hm14.77 hm2之间,新建、安义、德安、永修县等地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斑块面积增长显著;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的区县其紧凑度偏低,用地相对粗放,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