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和林格尔县1971-2010年的气温、降水、蒸发量、大风日数、无霜期日数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和林格尔县近4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来,和林格尔县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每10年平均上升0.43℃;年降水量1971-1990年为下降趋势,1991-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年蒸发量1971-2000年为下降趋势,2001-2010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大风日数在1~38d;无霜期107~212d。  相似文献   

2.
呼伦贝尔市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71-2010年40年的降水资料,对呼伦贝尔市16个测站暴雨日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东侧暴雨日明显多于西侧,且大暴雨日仅出现在岭东的测站(不包括区域自动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暴雨集中出现在6-8月,7月份为峰值,大兴安岭东侧在5月和9月也有暴雨出现;年代际变化呈波浪形特点,基本上是呈少-多-多-更少的变化规律;年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呈很好的正相关;呼伦贝尔市产生暴雨主要有三种天气类型。  相似文献   

3.
利用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牧区4个站1971~2000年20 cm口径的蒸发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距平等方法,对30年来内蒙古北部牧区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异常特征和水分盈亏地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内蒙古北部牧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503.5mm,四季中夏季的平均蒸发量最多,其次是春季和秋季,最少的是冬季。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牧区过去30年蒸发量虽然季节变化的幅度变化剧烈但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其倾向率为-59.7 mm/10a;四季倾向率春季和冬季为正值,蒸发量最多的是5月份,最少的是1和12月,各月蒸发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暴雪是青海省多发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当地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青海1986-2015年的暴雪观测资料,着重分析了青海省暴雪气候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暴雪灾害的有效防御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984-2015年青海省暴雪日数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1.321次/10年。其中2005年暴雪出现次数最多,而1995、1996年没有出现暴雪天气。青海省春季和冬季暴雪灾害多发,春季(3-5月份)一共出现49次暴雪天气过程,且主要集中在德令哈、同德、河南等地区。前冬(10-12月份)一共出现26次暴雪过程,后冬(1-2月份)一共出现13次暴雪过程,且主要集中在玉树州、五道梁、都兰、德令哈等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永嘉县1971-2010年气温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1971-1990 年平均气温变化不明显,1991-2010 年呈明显的增温态势,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明显,最近20年冬季增温较明显。分析气温变化对永嘉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降低暴雪天气对设施大棚的危害,提高设施大棚生产应对暴雪灾害能力。采用陕西省渭南市11个气象站1971-2016年的积雪日资料,2000-2016年降雪资料,降雪对设施设施大棚危害的灾情资料,经济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基于ARCGIS对渭南暴雪天气对设施大棚的危害进行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历史上出现的对设施大棚危害严重的4次暴雪天气为极端气候事件,出现概率为0.24次·a-1。虽然暴雪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小,但对设施大棚造成的灾害严重,损失巨大。渭南市暴雪天气对设施大棚危害的高风险区在华州、大荔和韩城,白水、澄城、合阳、潼关相对较低,其它县市区为中等风险区。未来积雪日是减少的趋势,对设施大棚是有利的,可以降低暴雪压塌设施大棚的风险。分析表明,暴雪的危害与出现时段关系最为密切,暴雪总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危害越严重。11月份和4月份的暴雪对设施大棚影响最大,主要是由于11月份和4月份均处于季节转换期,降雪量往往较大,设施大棚前期温度高,暴雪过程出现后,气温起伏大,设施蔬菜大棚对于暴雪的防御心理准备不足,防御措施跟不上造成的。11月份突然遭遇暴雪,对秋延设施蔬菜影响较大。建议设施大棚主要种植区域华州、大荔和韩城要高度关注4月和11月份的暴雪天气,在气象部门发出暴雪预警后,设施大棚要做好清理棚膜积雪工作,同时做好设施大棚保温工作。气象部门提高对暴雪的预报预警水平,农业部门加强设施大棚清扫积雪管理,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7.
利用铁岭地区4站1961 ~2010年逐日24h降雪量资料、高空和地面天气图资料,分析了铁岭市暴雪的气候特点和影响暴雪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铁岭50年中共出现30个暴雪日,平均年暴雪日为0.6d,暴雪日地理分布呈南多北少,年代际分布为线性增加趋势,进入2000年以后突然增大;影响铁岭暴雪的环流形势包括斜槽型、竖槽型和冷涡型,其中以斜槽型为主.  相似文献   

8.
依据1962-2015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线性分析、突变检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等方法,探讨了聊城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和旱涝灾害特征。结果表明:聊城地区年平均降水呈现不明显下降趋势,季节降水中,春季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其余各季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聊城市旱涝交替发生,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1962-1970年、1981-1990年、2011-2015年以干旱为主,1971-1981年、2001-2010年以雨涝为主,经历了旱-涝-旱涝-旱的变化过程。3个区域旱涝变化与全区总体上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9.
利用吉林市气象台1971~2010年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统计和线性倾向趋势分析方法,对吉林地区1971~2010年的年、季和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作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1971~2010年吉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降水呈上升趋势,日照呈减少的趋势。同时分析了气候环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冰雹在空间分布为林区冰雹日数最多,牧区和农区日数相差不大;集中发生在4~10月,峰值为6月份;发生时段集中在12:00~16:00;且持续时间为3~5min的冰雹最多;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呈现出冰雹日数为少-多-少-少、并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的特征;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冷涡型是产生系统性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1.
该文对丹寨气象站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两个序列30a的气象要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0年30a气温和极端气温、地面温度序列呈升高变化趋势快,空气湿度变小趋势快,气压变化平稳,降雨量增多趋势大但局部分布不均,日照增多趋势快,风速减少趋势快但风向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选用葫芦岛市1971-2010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葫芦岛近40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等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院葫芦岛1971-2010年的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升温趋势最为明显。年降水量有波动性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不显著;四季降水量中春季降水略有增多,冬季降水量无明显变化,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均呈现减少趋势,且以夏季降水量下降最为明显。日照时数年际变化较大,呈现出随年份的增加而波动性减少的趋势;春季日照最为充足,秋季次之,夏季由于降水较多而日照偏少,冬季日照时数最少。  相似文献   

13.
统计抚顺1976~2008年33年暴雪天气,分析了暴雪气候规律、暴雪出现环流形势特征,总结暴雪对农业影响。结果表明,抚顺地区33年暴雪总趋势增加,年平均暴雪日数为1d,出现暴雪最多年份为1976和2000年,年暴雪日为4日。暴雪月分布特点是出现在每年1~4月和11~12月份。11月份出现次数最多,2月份出现次数最少。地理分布特点新宾站最多,清原站最少。暴雪环流特征500hPa为两槽一脊型、一槽一脊型和冷涡型。过程前一天850hPa抚顺地区位于暖温度脊控制,地面影响系统为黄河倒槽。暴雪天气对农业及各行各业带来严重影响。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有设施农业、水库蓄水、土壤墒情、水果、蔬菜、森林防火、作物病虫害、家禽饲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气象台站1973-2012年逐月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对呼伦贝尔市太阳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呼伦贝尔市太阳总辐射为4609.%5581.8M J/m2,5月份较高,11月份较低,新右旗较高,鄂伦春自治旗较低,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1~2005年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牧区4个站的月降水量、月平均气温和相时湿度资料,分析其地表干涅状况的时空分布和年际謇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05年呼伦贝尔市牧区春夏秋(冬季除外)季地表水分亏损面积在扩大,干旱化趋势加脚;牧区各站地表湿润指数和水分盈亏有差异,相对于全市其他地区而言,牧区比较干燥,水分亏损严重,这已严重影响牧区生产;敷区地衷湿润’指数呈减小趋势,地表趋于变干。由此推测,呼伦贝尔市牧区地表逐渐变干可能与降水量减少和气温的逐渐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选用宁夏六盘山区5个代表测站自建站以来至2010年的各月暴雪资料,利用回归分析、谱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六盘山区暴雨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六盘山区暴雪站次数在山顶最多,东麓次之,西北侧最少;年暴雪总站次呈线性减少趋势;4和10月是暴雪多发的月份;由雨夹雪转雪造成暴雪的站次数最多;年暴雪站次时间序列变化较为剧烈,发生了多次突变。百年一遇的日暴雪极值推算出现在北侧的固原站。  相似文献   

17.
根据预测预报业务中应用的高、低空天气实况以及红外图像和水汽图像,对2007年3月23~25日呼伦贝尔市自西向东出现大范围暴雪的天气过程分析得到,此次天气过程是在低空气流不断向呼伦贝尔市输送暖湿气流并形成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条件下共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利用乌兰察布市11个旗县站近38a(1970~2008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乌兰察布市大-暴雪发生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暴雪发生具有明显季节性3~4月份是大到暴雪的高发段,10~11月次之,暴雪的发生与地形有密切关系,大-暴雪主要出现在乌兰察布市后山的中旗、商都。  相似文献   

19.
用1961--2010年莫旗地区冰雹记录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莫旗地区冰雹日数为71d,平均年降冰雹日数为1-4d.年降冰雹日最多为6d(1971年),而1969年、1977年、1979年、1988年、1990年、1991年、1993年、1996年、1997年、2001--2004年、2008年、2010年这15年无降雹记录,年际变化总体上呈减小趋势。莫旗地区的冰雹现象主要发生在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无冰雹。14:00-17:00为冰雹高发时段,冰雹持续时间多数在5min之内。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兰州市和陇南市1981—2019年温度降水资料变化趋势对比分析得出:两地各时段平均气温1981-1990年为相对偏冷期,1991-2000年为正常时期,2001-2019年为相对偏暖期;两地各时段平均降水量1981-1990年和2011-2019年均为明显的上升趋势,1991-2000年兰州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武都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1-2010年均为明显的下降趋势;目前,两地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研究结果对指导两地科学规划、周密部署防汛抗旱及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